中國經濟新動力的源頭在哪裡?

中國經濟新動力的源頭在哪裡?

隨著十月下旬這場舉世矚目的重大會議落下帷幕,回顧10月份,製造業PMI為51.6%,雖比上月有所回落0.8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去年同期0.4個百分點,達到今年均值水平,製造業繼續保持擴張的發展態勢。而在過去一週的時間裡,“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顯然,這次會議制定的政策以及做出的決定為未來五年的中國指明瞭方向;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幾乎在世界各地擁有投資、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全球參與者,北京發生的一切將給世界帶來“共振”。

各行業PMI“景暖” 歸功於供改不斷髮力

十月PMI主要特點在於:首先,受9月PMI基數較高、“十一”長假季節因素等影響,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在連續三個月上升後有所回落,低於上月1.3和1.9個百分點,但均高於去年同期,生產和市場需求增速有所放慢。其次,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生產經營活動趨緩,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PMI降幅明顯。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50.1%和50.3%,仍在臨界點以上,製造業外貿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最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髮力的帶動下,汽車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行業PMI均位於53.0%以上的景氣區間,明顯高於製造業總體水平。不難看出,高端製造業、消費品相關製造業增長動能在持續釋放。由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3.1%,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繼續位於擴張區間。中、小型企業PMI為49.8%和49.0%,分別比上月下降1.3和0.4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下。

但顯而易見,目前我國TFP增長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率仍偏低,TFP增長更多依賴於規模效率以及配置效率的增長;可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有限,因此經濟增長方式還是以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型增長。

今年2月舉辦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7年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有質量的增長是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是傳統動能延續帶來的增長速度。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為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之“源頭”

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增長效率的指標,它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效率改善和規模經濟等。第一經濟觀察員認為,就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增長動力而言,依賴於技術不斷的進步與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增長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為變革重點。另一方面則是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從而提升要素市場的開放性、競爭性和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所以,最高層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認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勞動力短缺且成本不斷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增加、經濟增長傳統動力減弱,這些是我國經濟當前發展面臨的現狀。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整個宏觀經濟,都亟須找到一個能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來實現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而這個新動力就是中國經濟的新指標——全要素生產率。

2015年3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第一次寫入了當年的zf工作報告;如今又寫入了本次會議報告,不難看出國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從經濟增長角度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二是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在生產要素投入之外,通過體制優化、規模效應、組織管理改善等無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