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最近,整个新媒体圈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尤其是昨天到今天,朋友圈一直都是刷屏的状态。

事情说起来也不复杂。

有个业内的大号,叫二更食堂,前天写了一篇追热点的文章,写的是一个空姐在坐滴滴顺风车的时候被杀的事情。文章作者在写这件事情时,写了一段犯案现场,还加上了一些非常非常让人不舒服的修辞手法。

具体内容我就不放了,怕你们读着难受。

现在,这个号已经宣布永久关停了。

其实二更的事情不是个例。

就说这次的事件中,还有一个公号也做了类似的事情: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时间再往前倒,年初的时候,茅侃侃因为创业自杀。从央视出来的王利芬,写了一篇文章,上了10w,随后她发了一张这样的照片。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字里行间透露的全是得意,还附带配了一张大笑的照片。

要说他们的文章三观不正吗?

也不是的。

他们的文章三观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写出文章的初衷出了问题。

年初到现在,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当新媒体的初衷不再是人本身,只剩流量的时候,好像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二更的事情爆出来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得整夜睡不着觉,只好出去喝酒解愁。(终于又给自己酗酒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但今天,我不谈二更,只谈自己。

首先表个态,对于新媒体来说,追热点绝对不是一件错事。我的理解里,新媒体人是传统新闻人和kol的结合体。

那么,关注时事热点,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对于追热点这条道路上,很多人走着走着,会只记得热点,忘了人。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柴静刚去央视做主持人的时候,每次录节目,一看到镜头对着自己,就开始想“我这个妆容美吗?我这个角度好看吗?我声音够不够好听?”

每天一上节目,满脑子里就都是这种东西。一次节目录下来,问了什么不知道,就想着自己上镜美不美了。

有一天,陈虻骂她:柴静,你问问自己,你现在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那就别问了。

陈虻还说,回去问问你妈和你妹妹,她们看新闻想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别做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我也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别做了新媒体人,就不是人了。

但是在这一行做久了以后,我偶尔开始迷茫。

比如。

我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在被稀释。

以前,我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怀有浓烈情绪的人。

我真实地开心,真实地伤心,真实地愤怒,真实地觉得不公平。无论发生什么,比起事情,我都更关心人。

但时间久了,经历太多,爆炸的信息和数据困扰着我。有时候我发现,我的愤怒和伤心在慢慢变淡。

有一次看到一个校园暴力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这篇文章要写的话,切入点该是什么?

下一秒,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我这是怎么了?

高中时读《看见》,里面有一段对话:

“你做新闻的时候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里的人。”

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不明白什么才叫关心新闻里的人,也不觉得有什么难的。

现在终于懂了几分,当真的身处在这个环境时,我们时常会忘记“人”本身。

我也明白了,要一直坚持这句话有多难。

我再看到很多事情时,我不会有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反应了。我的情绪居然在慢慢地消失。

我为此很是惶恐。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长期被眼前空白的word文档和后台数据占领,难免会忘了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

我们开始忽略很多,忘记自己最初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东西。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再比如。

我会质疑我做的事情的价值。

周五的时候,我们更新了一篇汶川的采访。

在之前,我们讨论主题的时候,我跟团队成员说:要不去灾区看看那里的实际情况。

但也有过顾虑,万一什么都采访不到,那么这趟采访有价值吗?

其实当时我们已经想到很多选题了,大多是一些听起来就很感人的东西。类似于“你离开十年,我一直在找你”这种的,一看题目就觉得,哎呀,有故事,有情怀,很感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成本低,流量高。

看到没有,当我写出这六个字的时候,是一种衡量价值的算法。

谢天谢地,我最后做了去采访的决定。

我们坐最普通的乡村巴士,和当地人挤在密得透不过气的车上,一起抱怨,一起听司机师傅吹牛,一起东倒西歪。

我们坐在映秀的小摊前,一边跟阿姨唠嗑,一边帮她招呼路过的行人来买东西。

我们甚至没有刻意的采访,都是聊聊天,聊一个月挣多少钱,聊他们的儿子考试考了多少分。

回北京的那天,我跟pp说,你有没有觉得跟咱们想得不太一样。

pp说,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感人的素材,很平淡。

我说,但我挺开心的 ,是件好事。

我们的实习生一闪问,那怎么写?

我想了想,说:

照实写就够了。比起流量,更重要的是人。

尽管我平时也一直在拿这句话提醒自己,但是却时常模糊。直到那一刻,我才能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只有真正地见到“人“以后,才会想起自己的初衷。

回程的路上,我发了条微博: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然后我们写出了那篇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文章。

现在我觉得,这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有那一天,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

去年年底,我们请了一个行业内的大咖来给我们做分享。

在说到我们号时,他跟我说:你跟读者分享了太多思考的过程,这不对。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只是把思考的结果带给读者,不是把思考过程教给他们,不能教会读者思考。

当时我被这句话震惊了。

平心而论,我也动摇了。

但是后来我想通了,和我的读者们一起成长为会思考的人,是我最想做的事情。这一点从来都没有变过。

不只是新媒体,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让人迷失。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没有谁不在乎流量。我也很在乎,经常对着数据痛心疾首。

但是有些原则和底线,是一定要坚持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写任何热点的时候,我都会扪心自问:比起这件事带来的流量,我更在乎这件事的人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才会动笔。

白岩松说,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如果有一天,我不记得这句话了,我会亲自关掉这个号,或者,永远离开这个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