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廢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有些歷史人物年深日久,已定型為一種符號。如諸葛亮,我們一提起他,就想到足智多謀鞠躬盡瘁。如慈禧,一提起她,就會想到冷酷、愚昧、專制、奢侈。只顧個人開心,不管國家命運。甚至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以致甲午海戰一敗塗地。讓中國人臉面丟盡,在世人面前抬不起頭。如果推舉古往今來最可恨的一個女人,她會首先人選。可她竟也做過一件好事,那就是廢除了扼殺人才的科舉制度。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廢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科舉制度由隋唐剛剛興起時,起到了打破門閥制度、招人才的作用。乃至李世民看十人排隊進考場,得意非凡地說:“天下英雄盡人我轂中矣。”但天下任何事物都會由盛而袁,科舉亦如此。發展到後來,科舉制只讓人死記硬背,做八股文,束縛人的思想,弊端叢生。連由科舉成名的人都認為不廢科舉必然亡國。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宋、明兩朝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廢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朝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另外,科舉亦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項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廢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戊戌變法提出廢除科舉的主張,但科舉不但沒被廢除,倒把提出這些主張的人都廢除了,包括那個只留下皇帝空名的光緒,孤單單地冷落在瀛臺。一項延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被廢除,確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但廢除它的人恰恰是我們痛恨的慈禧,這個事實人們接受起來有些困難,所以許多歷史書都將此事含糊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