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废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有些历史人物年深日久,已定型为一种符号。如诸葛亮,我们一提起他,就想到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如慈禧,一提起她,就会想到冷酷、愚昧、专制、奢侈。只顾个人开心,不管国家命运。甚至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让中国人脸面丢尽,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如果推举古往今来最可恨的一个女人,她会首先人选。可她竟也做过一件好事,那就是废除了扼杀人才的科举制度。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废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科举制度由隋唐刚刚兴起时,起到了打破门阀制度、招人才的作用。乃至李世民看十人排队进考场,得意非凡地说:“天下英雄尽人我毂中矣。”但天下任何事物都会由盛而袁,科举亦如此。发展到后来,科举制只让人死记硬背,做八股文,束缚人的思想,弊端丛生。连由科举成名的人都认为不废科举必然亡国。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朝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废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朝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另外,科举亦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项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慈禧|做了一件好事,废除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

戊戌变法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但科举不但没被废除,倒把提出这些主张的人都废除了,包括那个只留下皇帝空名的光绪,孤单单地冷落在瀛台。一项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制度被废除,确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但废除它的人恰恰是我们痛恨的慈禧,这个事实人们接受起来有些困难,所以许多历史书都将此事含糊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