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你們這樣做,會不會慣壞孩子?

講件好玩的事兒。

我寫了好幾百篇文章,講尊重孩子,讓孩子自主,給孩子自由,和孩子合作,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和孩子較勁,為孩子賦能而不是施壓,不逼孩子討好,不要求孩子聽話,發現孩子身上有“問題”,先到爸媽身上找原因。

每一篇這樣的文章後,都會收到高度一致的質疑:

你們這樣會不會慣壞孩子?

可以讓讀者諸君放心的是,我們這樣做了十幾年,兩個孩子沒有絲毫被慣壞的跡象。不過這個疑問也逼著我們思考以前從來不曾憂慮的問題:

  • “慣壞”到底是個啥東西?
  • 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 我們所提倡的讓孩子自主、與孩子合作、及時充分地滿足孩子,到底會不會把孩子慣壞?
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到底什麼是被慣壞?

在育兒和家庭教育中,“慣壞”是一個出現頻率超高的詞,幾乎每一對父母,都把一些自己理解的意義裝到這個概念中去,讓“慣壞”的詞義,豐富和龐雜,也讓這個詞,幾乎能適用於孩子身上所有不那麼讓人滿意的現象。簡單說,慣壞是個筐,啥都能往裡裝。

  • 孩子太有主意,不能做到時刻聽爸媽的話,按照爸媽的意願做,是被慣壞了;
  • 孩子老想買玩具,不給買就哭鬧,是被慣壞了;
  • 孩子愛發脾氣,是被慣壞了;
  • 孩子沒那麼愛學習,是被慣壞了;
  • 孩子被父母介紹給親朋好友時,沒乖巧地“叫人”,沒表現得非常“有禮貌”,是被慣壞了……

真心爸媽對慣壞的理解,可能和很多爸媽不同,我們認為孩子有主見是好事,算不得慣壞;孩子用哭鬧錶達需求、愛發脾氣,也算不得慣壞,它只是孩子對父母不當教養方式的回應,問題還是在父母的處理方式上;孩子不愛“叫人”,更算不得慣壞,因為“叫人”滿足的只是父母的面子。

那麼,我們認為的“慣壞”是什麼呢?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寫過,我們是用三個標準來衡量:

  1. 是否傷害自己;
  2. 是否傷害別人,
  3. 是否破壞應該遵守的規則。

用這三個標準來衡量,被慣壞了的孩子確實比比皆是。

他們有的膽大妄為,對所有危險狀況都毫無知覺,常常將自己置於極其危險的境地,讓旁觀者都替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捏一把汗。我曾親眼看見,一個孩子坐在他爸爸腿上開車——是真的汽車,另一次,幾個孩子,把繩子結成一個圈,套在脖子上互相拉扯著玩兒。

他們有的肆意傷害別人,卻為此洋洋自得。我曾親見一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張嘴就是對別人特別有攻擊性的言辭,另一個孩子,以捉弄大人為樂,而他們的爸爸媽媽,對此恍若未聞、未見。還有的孩子,善於用各種手段——撒嬌、悶悶不樂、挑釁父母、貶低父母,來逼父母對對他的各種過度需求“就範”,而他的父母一邊無奈著一邊遵從孩子的威脅。

他們有的視環境和他人為無物,在飛機上、火車上、餐廳裡、電影院裡,大喊大叫,拋灑雜物、搖晃座椅,搞得四鄰不安,而他們的父母,卻在旁邊充滿讚賞,毫不干預。

比起那些僅僅因為有自己的主見、不那麼聽話、順從,就被父母說成被慣壞的孩子,這些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的孩子,才真的是被慣壞了。

那麼,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是因為讓孩子自主、與孩子合作、及時充分地滿足孩子嗎?如果我們嘗試從兒童心理、孩子的人格發展的角度尋求解釋,會發現恰好相反,那些有被慣壞表現的孩子,正是無法自主、與父母合作不佳、滿足感非常低的孩子。

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孩子是怎麼被慣壞的?解釋之一:孩子的安全感水平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他的《兒童心理學》中,深入分析了兒童和母親之間的依戀模式。他將依戀模式分為四種,其中一種是安全依戀,另外三種都是不安全依戀:

安全依戀:兒童顯示中等水平的尋求接近母親;母親離開後不安;重聚時積極迎接母親。

不安全依戀:迴避型。兒童躲避與母親的接觸,尤其是分離後重聚時;在和陌生人在一起時很是不安。

不安全型依戀:矛盾型。與母親分離時很是不安;母親回來後不容易被安撫,既尋求安慰又抵制安慰。

不安全型依戀:混亂型。兒童沒有顯示出應對壓力的一致性方法。對母親顯示出矛盾的行為,如在躲避後又尋求接近,表現出對關係的不解和害怕。

謝弗認為,不同的依戀模式代表了孩子社會關係初次形成時的差異。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孩子,因為最初的經歷非常積極,他們會和父母及同伴建立具有自信的關係,也會形成自信的自我形象,這讓他們在日後應對學校和外界的其他任務時,表現良好。而三種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孩子,缺乏安全依戀兒童的那種健康基礎,日後的心理發展和任務應對都很可能出現問題。

真心爸媽認為,那些真正被慣壞的孩子,其中一部分,就是和父母之間缺乏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們的依戀模式或者是迴避型,或者是矛盾型,或者是混亂型,這讓他們在應對外界環境、與他人相處、對待自己時,都更容易表現得充滿迴避、矛盾或者是混亂,然後出現那些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的行為。因為內在的不安全感讓他們既無法相信別人,也無法相信自己。

我們曾經跟很多父母討論過孩子“粘人”的問題。粘人,就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典型,因為在很小的時候,沒有和父母建立有足夠“安全感”的關係,所以他們時常不安、時常矛盾混亂,讓父母無所適從。

——這就是我們對孩子如何被慣壞的第一個解釋:正是因為父母沒有足夠地“慣著”孩子,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才真的被慣壞了。

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孩子是怎麼被慣壞的?解釋之二:孩子的優越感水平

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安全感水平不足而被“慣壞”,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優越感水平不足而被“慣壞”。

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提供了理解兒童的一個基本概念——“優越感”,和一個基本原理——對優越感的追求,是兒童行為的一個重要心理動機。他說:

“人性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心理事實,即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之間有著某種直接的關聯。”

“這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的追求優越的勁頭,孩子和大人都具備,且無法消除。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人無法忍受長期的低下與屈從;人甚至會摧毀自己的神祇。被人輕視、被人蔑視以及長久存在的不安全感,心中升起的自卑感都會激勵人去攀登更高的目標,只有這樣,人的心理才會獲得補償和日漸完美。”

“在某種環境中,兒童會感受到自卑、脆弱和不安,這些感覺會對兒童的心理起到刺激的反作用,兒童會想方設法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好的水平,藉此獲得某種平等甚至優越感。”

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的優越感水平取決於孩子自身的天賦和優秀程度,所以他們拼命讓孩子變得優秀、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孩子的優越感水平,取決於他們能從外界環境中獲得多少肯定、認同、鼓勵,甚至很簡單的,有多少時候,能被“看見”、能被“看見多少”。

當他很少被肯定、很少被認同、很少被鼓勵,甚至很少被“看見時”,他們的優越感水平就會受到影響,於是就很可能用一些非常規的,甚至特別出格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

比如,經常被否定、被負面評價的孩子,很容易發展出強烈的妒嫉心理。而強烈的妒嫉心理很可能讓孩子變得好鬥、愛挑釁、富有攻擊性。

比如,學校裡最讓老師頭疼的孩子,常常是學業表現不佳的孩子,他們當然同時也經常因為太調皮搗蛋而被父母“管教”,但是這種管教幾乎很少生效,因為在學校裡淘氣,正是孩子自己找到的引起別人更多關注、獲得更大優越感的方式。他的目的達到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想改變。

還有,那些公共場合的“熊孩子”,表面上看來,是因為父母過度縱容,更深層的因素則是,他們需要用這種表現來博得某種優越感。

還有,很多被父母認為非常“叛逆”的孩子,他們之所以叛逆,常常並不是因為父母給他們的自由度過大,因而被“慣壞”了,而是因為父母給的自由空間太小,他們不得不掙扎、反抗,以獲得有限的自由。

如果我們在分析孩子如何被慣壞時,能夠引入關於孩子優越感水平的視角,就會發現,父母尊重孩子、讓孩子自主、與孩子合作、充分滿足孩子,恰恰是配合了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這些行動會幫助孩子提升優越感水平,避免他們通過非常規的方式獲得優越感。

而相反的方式——壓制孩子、不給孩子自主權、只命令孩子而不與孩子合作,經常拒絕孩子的要求,則會讓孩子優越感不足,轉而藉助於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的行為。

——這就是我們對孩子如何被慣壞的第二個解釋:正是因為父母沒有足夠地“慣著”孩子,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優越感,所以才真的被慣壞了。

慣壞是個萬能筐,爸媽啥都往裡裝,但,孩子到底是怎麼被慣壞的?

孩子是怎麼被慣壞的?解釋之三:父母的類型

孩子的安全感水平和優越感水平,都與另外一個因素——父母的類型相關。

不同的父母,傾向於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這些方式,既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水平、優越感水平,也影響到父母是否會給孩子有效的教養。所以,你是什麼類型的父母,也決定了,你有多大可能,培養出一個真的被慣壞的孩子。

發展心理學家們將父母的類型,大致分為四種,分別是專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權威型父母、忽視性父母。

專制型父母:傾向於控制、懲罰、嚴格、冷漠、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這樣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女孩可能會有很強的依賴性,男孩可能會有很強的攻擊性。

放任型父母:在教養孩子上比較隨心所欲,缺乏恆定的原則,很少限制孩子的行為。這樣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社會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會很低,常常成為顯而易見的“熊孩子”。

權威型父母:堅定而有原則,但不會像專制型父母那樣壓制孩子,他們會給孩子支持、與孩子溝通,並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權威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會更獨立、更友好,有主見,但也能合作。他們是最不會被慣壞的孩子。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冷漠,沒有興趣,經常拒絕孩子,情感上與孩子非常疏離。這樣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表現最差。

如果我們在分析孩子如何被慣壞時,不只看到孩子,而是同時審視自己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會發現,尊重孩子、讓孩子自主、與孩子合作、充分滿足孩子,都是“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這些做法不但不會慣壞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具有更良好的安全感、優越感和社會能力。

而如果父母是專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忽視型父母,孩子被慣壞的可能性會大得多。孩子在這樣的教養之下,安全感水平、優越感水平、社會能力都會相對低下,因為不被認同、不被看到、不被尊重,他們更容易用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來尋求內心的平衡。

——這就是我們對孩子如何被慣壞的第三個解釋:因為父母沒有更好地扮演父母角色,孩子才真的被慣壞了。

孩子的三種目光

寫到這裡,我想起我從一些孩子身上看到的一個小細節——孩子的目光,這可能是不少父母不曾留意的地方。

我們家的兩個孩子,他們看人、看事,基本的目光是“淡然”——接受環境、接受他人與我的不同,不含批評、不含挑釁、不含敵意。當然,遇到好的人、事,他們的目光也留露出不掩飾的欣喜、讚賞。這是真心爸媽欣賞的目光。

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目光是“冷漠”的。冷漠的目光和淡然的目光不同,它溫度很低,經常包含批評、防備,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目中無人和出口傷人。

而另外一些孩子,他們的目光常常是包含“挑釁”“敵意”

的,他們既不喜歡別人,常常也不喜歡自己,更容易膽大妄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

後兩種孩子,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真的被慣壞的孩子。


到底孩子是如何被慣壞的?父母到底怎麼做,才不會比慣壞孩子?希望真心爸媽的這些分析,能對給有此憂慮的父母帶來孩子一些啟發和幫助。

我們堅信,不較勁,不施壓,不逼孩子聽話,無條件愛他,不會慣壞孩子,相反,父母為了不慣壞孩子而採取的那些教養方式,常常是真的慣壞孩子的根本原因。

無論如何,孩子是我們的寶貝,沒有一對父母,樂見自己孩子成為被慣壞的孩子,所以,我們需要給孩子更理性、更有建設性的愛,讓他們無需用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需索無度、驕縱無度的方式,去應對環境和與他人相處。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