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兵符的皇帝不能再造過一個兵符?

用戶55480277153

首先,材料問題比較苛刻。這種材料非金即玉,不是普通人能夠得到的。

第二,技術問題。兵符是一個模子製出來的然後分成互補兩半。事後模子就被消毀,再想仿照的話,模子不可能做得一模一樣。

第三,防偽技術。兩個兵符上的圖案和銘文是互補的,你在製作時不可能仿得一模一樣。

所以,兵符要換就一對全換,只換一個補另一個肯定不對。

另外,實際問題肯定不是樓主所想的這麼簡單。

兵符,和玉璽一樣,只是權力的象徵。不是說,你有了兵符就能當大將軍,有了玉璽就能當皇帝。是有資格的人才能用得起。

打個比方,一個乞丐無意撿到一枚兵符或玉璽就能當上將軍或皇帝了嗎?顯然不是!

在沒資格的人手中它什麼也不是,但是在將軍和皇太子手裡,情況就不一樣了。

所以,三國後期軍隊大大小小的將領是臣服聽命於司馬家族,而不是曹芳曹奐。曹芳曹奐就是拿真的兵符來調動,軍隊也不

擺你。他們不認同你這個人,又怎麼會認同你這個兵符呢?

兵符的意義在於通信。古代可是沒有電話電報網絡等現代通信手段,只能靠人和書信來傳達。但是,皇帝或上級不可能親自來下命令吧?但是派來的信使有可能是敵方冒充的,怎麼驗明正身呢?於是,古人就發明了兵符,有了兵符,就能證明來的人可靠!當然也不是十分可靠,敵方有可能把人和兵符都截獲了再冒充。但是除此之外也沒有十全十美的辦法了啊。

所以,還有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所以兵符好不好使,全看將軍的態度了!


全球華人第一神探

為什麼聖旨/尚方寶劍/傳國玉璽/龍袍……不能偽造??

因為是人賦予了物品權力,而不是物品賦予了人權力。

同樣是聖旨,明清的聖旨是必須遵從的不二選擇,漢獻帝的聖旨就是個屁,偽造清朝皇上的聖旨要夷滅九族,偽造漢獻帝聖旨的人什麼事兒都沒有。

因為大家敬畏的不是這個東西,而是使用這個東西的人。

比如題主這個問題,就算曹髦拿著真的兵符去了軍營,難道軍隊就會聽他的嗎?軍隊從將領到士兵都知道天下是司馬家掌權,大家認可的是司馬氏的權力。

歷史上沒有兵符調兵的情況並不是沒有發生過,講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明英宗天順五年,武將曹欽造反。曹欽是大太監曹吉祥的侄子,至於他為什麼造反,這是一筆爛賬,反正大家知道他要造反就行了。曹欽在京城裡養著不少家丁,希望能夠利用這些家丁,趁著大部隊調動不及,打皇帝一個措手不及。

結果偏巧當時甘肅告急,新任的陝西總兵孫鏜明天就要帶兵出征,進宮向皇帝辭行和履行手續,可是天色已晚就沒有見到皇帝,因為有軍務在身就沒有回家,索性住在了皇宮朝房裡。

邊將住在皇宮,這種情況百年也難遇一次,可是就在曹欽造反的這一天晚上發生了。孫鏜在睡夢中聽說了曹欽造反的消息,急的不行,可是又沒有調兵的手續和印信(明天才出征),怎麼辦呢?

孫鏜急中生智,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到了他明天將要帶領的軍隊的軍營裡,鼓足中氣大喊:

“刑部大牢有人逃跑啦!大家快去抓啊!抓住了就有重賞!(最後這句很重要)”

事實證明,爺三個這一嗓子喊來了兩千人,在沒有任何虎符印信的情況下,孫鏜帶著這兩千人趕到皇宮和叛軍激戰,最終平定了叛亂。


為什麼將士們可以跟著沒有虎符的孫鏜走呢?說到底是因為大家都認識他,知道他是即將帶領他們的主將,也知道今晚是為了皇帝打仗,所以才有這兩千人跟著去。如果一個陌生人來到軍營裡,就算拿著虎符,也是不會有人和他們走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是人授予了物品權力,而不是物品授予了人權力,要搞清楚先後順序哦!


小約翰


首先我們應瞭解兵符的來歷及作用。古時作戰,皇帝對下面部隊下達作戰指令十分困難,也不可能親自前往前方下達皇命,於是出現了傳達皇帝指令的媒介品―虎符。

那麼虎符就代表著皇帝的委派和命令,擁有虎符的人就擁有調動三軍的權力,見到虎符就如同面見到皇帝,這就和以前的尚方寶劍,聖旨意義基本上相同,但唯一不同的一點就是虎符能夠統率三軍,擁有支配隊伍的權力。也就是說虎符的產生就是方便將軍們調動三軍力量,和對方敵人進行決戰。

但虎符一般是兩半,一半在所派遣的將領手中,一半在三軍中聲望較高的人手中,兩者合二為一便可拿著該虎符進行調兵遣將,投入戰爭中去。


但擁有了虎符並不是絕對能夠調兵遣將,在古代並不是沒有造假的能力的,首先取決你是不是皇帝的武將,或者被信任的人,因為下面的三軍也不是傻子,如果隨便來一個人造一個虎符去統率三軍那還不亂了套,並且私造虎符也是重罪,滿門抄斬佳誅九族,諒誰也不敢隨意胡來。

所以三軍將士們一般是先認將後認虎符,你若是無名無輩的普通人,就算你把真虎符拿在手裡口裡高喊著:眾將士聽令!我估計也沒有人下跪聽令。所以你必須是皇帝的武將或是被信任的人。這是前提條件。


古代行軍作戰為了避免冒充的行為發生,一般都是隻聽令當初皇帝親自下令統率三軍的人。所以在外面作戰時就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因為你不知道朝廷此時正是什麼情況,是不是武將士兵都離開後有像秦檜一樣的奸臣賊子暗自控制著皇帝,偷偷下令等行為。

對於像曹芳曹奐有實名無實權的皇帝來說,即使再造一個虎符仍然沒有人會聽令於他們,因為其大勢已去,將士們已追隨司馬氏家族,其已無威信可言。



智化冰川

因為軍隊裡從上到下都知道這兵權是司馬家在掌控著上下將領大多都是司馬家的親信

如果你曹芳拿個兵符過去調兵,我敢說

不出意外的話你曹芳是走出不了這個兵營的,有多少想向上級表現的軍官不把你抓起來獻給司馬家。

掌控一個軍隊,是有極嚴格的上下級制度的,司馬家能從上到下徹底掌控一支軍隊,那可不是隻憑一個兵符掌控的。

所以說大家認可的是司馬家拿的兵符,而不是其他人拿的,就算其他人拿的是真的,最後也能給你說成是假的。


因為司馬家不會容忍別人來用這種方式去挑戰他們的家族威嚴,這是人的本能。

想奪走在別人手裡的東西,除非你拿出更強大的實力才能凌駕於現如今的權力之上!

2018.1.8


谷樸說

先說明一下兵符怎麼用。古代信息交通不發達,君王要號令三軍出征,無法直接傳達,就發明了兵符這麼一個東西。兵符可以分兩半,一半在平時領兵的將軍手中,另一半在君王手上,體現了軍權歸君王所有。

兵符的作用就來了,皇帝讓某人掛帥出征,就把珍藏已久的另一半兵符拿出來授予這個人,這位將軍就拿著它到兵營,與負責日常訓練的領兵將領手上的另一半合體,如果紋合,大家就相信這個人真是皇帝派來的,就跟著出征了。待戰事結束後,再把那一半還給皇帝。

有的人會問,為什麼不是那個負責日常訓練的將軍帶兵呢?也有,程序和上面一樣。但自宋以後,宋太祖為了防止軍閥出現,經常把負責作戰和訓練的人分開,帶兵的不負責作戰,作戰的不負責帶兵。

兵符的發明,對杜絕武將尾大不掉後容易造反有一定的作用,鞏固了皇帝的統治。但根本不在於兵符本身,而主要在於皇帝的權力,古代君王的軍權主要體現在對軍隊人事的掌控上,只有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軍隊人事,才會打造一支絕對忠於皇帝的軍隊,兵符的作用才能有效。如果像漢獻帝、光緒帝這樣的傀儡皇帝,即使給你十個兵符,它也發揮不了作用,因為軍隊不再忠於皇帝,只忠於將軍個人了,或者只對另外一個人負責。


華哥雜談


我們看影視劇的時候常常會對兵符有一個很模糊的認識,似乎只要有兵符就能調動軍隊兵符,哪怕是犯上作亂的行為,為什麼皇帝要設置這樣一個制度呢?

其實古代底層士兵參軍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並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君權至上,忠君愛國的思想理他們很遠,他們只認得這批軍隊中的上級,甚至高級一些的軍官他們都不認識,如果上層軍官想要調動他們,首先得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身份,而古代的信息傳遞非常慢,

說到底還是一個信息差的問題。

哪怕是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國家領導人,見過的只是媒體的影像資料;又再比如,大型公司的底層員工很大程度沒有見過公司高管,高官的話甚至不如他們的直接領導有效,是不是?

兵符制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之上的,兵符

一分為二,右半部分在國君手裡,左半部分在軍隊中,國君命統帥出征的時候,會派人帶著詔書和國君手中的半枚虎符前往軍隊,唸完詔書後,將兩塊兵符合二為一,便可出征。新兵入伍除了訓練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長什麼樣子,識得虎符。

如果沒有完整的兵符,軍隊是不能調發的,士兵們認符不認人。而且不同地區對應不同形狀的兵符,也就是說這種形狀的兵符只能調遣該地區的軍隊。發展到後來在兵符上加錯金銀等工藝,使得除了形狀還有紋飾也要吻合,就加大了仿造的難度。到了隋唐時期,要山寨出一個完全吻合的是非常難的。

關於兵符誤用一個眾人皆知的例子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進攻趙國。魏國的名士信陵君依靠竊取來的兵符調動囤駐邊境的軍隊,增援趙國,最終打垮秦軍。

軍隊名義上是皇帝的,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旦有事,就算沒有兵符,憑著自己的威信,以清君側和救駕等理由照樣可以調兵。安祿山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地方權力太大,中央闇弱,他就能直接扯起反旗。從東漢末年開始,甚至出現了“只認人”的武裝,如曹操的青州兵、唐朝的各地節度使軍隊、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等等。

說到底,兵符實際上不僅不利於造反,反而是確保軍國大權控制在皇權手裡的產物,他加強了中央集權分化地方將領的軍權,防止地方擁兵自重,兵符作為實際工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作為文化的象徵,它將一直存在。

相關推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400073431a56e7a6d\

水晶講堂

首先說一下兵符,又叫虎符是中國現代金屬製的虎形調兵憑證,傳說是西周姜子牙所創造,由地方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其反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中央長官,調兵時需求兩半合對銘文才幹失效。虎符專事公用,每支軍隊都有絕對應的虎符。


戰國時秦相呂不韋掌握著大批軍隊,對秦王(嬴)政構成了極大的要挾。嬴政親政後,於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編了呂不韋的軍隊,使得呂不韋空有相國之名而無實權。



由此可見虎符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東西!可是為什麼沒有假造的呢。

其一:假造兵符也根本上不太能夠。從如今存世的幾個兵符來看,紋路細膩,造型複雜,比方兵符上的錯金銘文,就是先在兵符上刻出陽文,再把金絲嵌入陽文,最初打磨光亮。如此複雜的工藝,在現代除了官辦工坊,普通人基本無法仿製。



再者:自古以來,中國現代兵符都是專符公用,一地一符、一事一符,絕不能夠呈現運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中央軍隊的狀況。為了避免冒充,在興師動眾時,除了要勘驗兵符外,還要出示皇帝的聖旨或許朝廷的公文,缺一不可。和平完畢後,將帥手中的兵符要出借朝廷,不得私自珍藏。


歷史正當時

這個問題很簡單,權力的核心就是要有人聽令,並執行命令,兵符就是一個信物,它承載的是皇權的信用,而你舉的例子,領兵的將領的忠誠和任免,早已掌握在司馬家的手裡,他們對皇權是無視甚至是藐視的, 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信用可言。

信,那就是權力,不信,那就是廢鐵。

另外還需糾正一下,所謂兵符在司馬家手裡,並不是說虎符就像傳國玉璽一樣,是唯一一個的信物,而是一堆信物。

事實上,現存的虎符,比如杜虎符、 新郪虎符、陽陵虎符,都表明虎符本身一分為二,一隻在君王手中,另一隻在地方守將手中,一地一符,絕不是一符管全國的。

比如杜虎符的文字是: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也就是說,用兵50人以上,必須得看這個東西,那麼你不看這個的懲罰是什麼呢?虎符不承擔這個責任,而是在秦律中,秦律·擅興律對於擅自發兵有明確的懲處,是要殺頭的!

所以,並不是虎符牛逼,而是秦法威懾。

而如果法律不足以威懾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呂后死後,齊國的諸侯王齊王劉襄決定起兵,此時的制度是諸侯國軍隊必須有漢虎符和詔書才能動員發兵,但是事實上,只要諸侯王有意願,這個制度也就是個屁。

《漢書·高五王傳》:

齊王聞此計,與其舅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兵入衛王宮。魏勃紿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而相君圍王,固善。勃請為君將兵衛衛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勃既將,以兵圍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遂自殺。於是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

要注意啊,齊王發兵固然沒有漢虎符,齊相召平兵圍齊王宮一樣沒有虎符詔書,這個“兵”隨隨便便就發動了。

所以說,如果大家都不怕法令的制裁,那麼法令也好,信物也好,根本就一文不值。


劉三解

我也來摻和一下。

前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過我說說自己的看法。只針對題目而言。

首先,沒有兵符的皇帝是沒有權力的皇帝,沒有權力的皇帝是很少人幫的,所以偽造兵符這件事估計很難做成。一般說來兵符是皇帝或諸侯一半,帶兵將軍一半。兩者合一才能調兵,竊符救趙說的就是這個。一旦皇帝沒有兵符,就說明大權旁落,這個天下人都會知道。那麼,偽造兵符就是個重罪。參與這個事情的人都要考慮後果,所以這個現實導致不可能發生。

其次,技術上能不能偽造。古代都是手工製造,加上只做一個(分兩半),還有材料(比如傳國玉璽的材料)、圖案花紋(古代等級制度也導致花紋不同)啥的,導致唯一性很高。而且也不排除皇帝為了防止偽造,在造成兵符後直接就殺了工匠。舉個例子,就說現在的鈔票,你說鈔票重要嗎?很重要,但是歷朝歷代都可以忍受假鈔,但還是無所不用其極的總在防偽上。軍隊作為權力最直接的來源,虎符肯定也具備一定的防偽性,而且估計很少人知道,不知道里面的秘密你也無從偽造啊!

最後就是即便偽造了兵符,能不能用。大家都知道兵符只是為了更方便更科學管理軍隊,但事實上兵符的權力來源還是當權者,當權者通常都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累積出來權勢和權威,而兵符只是個印信。所以假兵符使用起來起碼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果帶兵的將軍沒有認出是假的,他有多大的膽量敢挑戰當權者;二是如果帶兵的將軍認出是假的,一般會搞掉你,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沒啥權力(所以這件事成本極低、失敗率基本沒有),把你賣了更顯忠心,沒準還能加官進爵,何樂而不為?

如果偽造兵符可以,信陵君又何必去偷真的呢?信陵君在自己的國家可謂是權勢了,但是救了趙國自己又無地自容了——魏王如何知道兵符被盜的,這不是又一個好玩的問題嗎——更別說一點權力都沒有的傀儡皇帝。都說獻帝窩囊,但人家好歹也是長壽之人,這就是智慧。若是獻帝當個傀儡還不安分,不用老曹家動手,下面的武將就能滅了你——敢毀老子榮華富貴、錦繡前程?


昨天有暴雨

虎符作為古代軍權的象徵,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虎符不僅不能隨意調用,而且更不能任意仿造。

虎符以銅或者金製成,為保密,被設計成小巧印泥的造型。虎符分為兩半,右符掌握在君王手中,左符掌握在駐軍統帥手中,左右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只有同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這也是“符合”一詞的由來。

見符如見君,當需要調兵時,使者拿著君王的右符,前往駐地,與統帥左符驗核後,方能調兵。

戰國時期,秦國包括趙國,魏國害怕得罪秦國,不敢發兵救趙國,唇亡齒寒,魏信陵君竊符救趙,終於挽救趙國被圍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