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文 | 圖 動保經營部 鍾自年

一、前言

今年的第一季小龍蝦養殖基本告一段落,不同池塘的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依然相差很大。但不管是養殖好的或是養殖差的,總結經驗是有必要的,這些經驗對於第二季蝦的養殖或是明年的稻蝦養殖都很有借鑑意義。筆者通過走訪養殖塘口,總結出小龍蝦損傷的一些原因,希望能幫助到養殖朋友認識到小龍蝦死亡原因並能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二、小龍蝦死亡原因總結

1、天氣不穩定是小龍蝦損傷的重要外因

在小龍蝦養殖中,5月被稱作“黑色五月”,主要是此階段小龍蝦損傷格外嚴重,很多人認為小龍蝦死亡原因是病害,其實不然,病害一般呈現死亡率少,持續時間長等特點,而池塘絕大損傷來自於間斷性大量損傷,每一次大量損傷的節點都在天氣異常的時候,如下圖,紅色方框標記的都是小龍蝦大量損傷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出雨後天晴或是連續高溫天是損傷突然增多的主要原因。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2、密度大是小龍蝦養殖的隱形殺手

目前的小龍蝦池塘設施以及養殖水平不足以支撐高密度養殖,高密度無疑帶來了巨大的養殖風險。小龍蝦密度主要考慮老塘的存塘密度和新塘的放苗密度。

老塘的存塘密度可以根據浮頭情況、起蝦情況、投餵量等方面來判斷,浮頭多以及連續幾天起蝦多可以反映池塘密度過高,而恰恰這些情況下池塘小龍蝦損傷量較大;新塘的放養密度也直接關係到養殖過程中的小龍蝦存活率,如下表: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從上表可以看出:放苗密度和畝損失量呈現出正相關,即投放密度越高,損傷量越大,因此建議,放苗規格在170-180頭/斤時,畝投放蝦苗尾數在12000只以下,相當於每畝投放在70斤以下。

3、放苗時間延後和運輸時間延長是小龍蝦損傷的主要原因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從表格得出:

(1)3-5月份,三個月放苗成活率分別為98.7%、89.1%、51.9%,即放苗時間越遲,損傷率越高。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2)樣本數據中4月份缺少運輸時間在0.5h以內的數據,5月份缺少2h以內的數據,因此在進行比較時,3月和4月比較1h和2h以內的數據,3月和5月比較0.5h和1h以內的數據。從數據分析得出:運輸時間越長,成活率越低。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4、池塘環境差誘發小龍蝦損傷

小龍蝦損傷較多的池塘多為水質不良(水渾、水黑)、底質惡劣(底髒、底臭),今年的池塘環境尤其不好,池塘發生大量的纖毛蟲就是證明。纖毛蟲屬於環境寄生蟲,它的大量出現說明池塘環境出現了問題,而纖毛蟲大量附著在小龍蝦身上,影響其攝食及蛻殼,可造成小龍蝦大量損傷。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5、致病菌感染加重小龍蝦損傷

4月份調研了33個池塘弧菌數量情況,得出了市場弧菌超標率為45.5%,弧菌超標池塘的發病率為66.7%。從數據可以看出,弧菌數量與小龍蝦發病有較大的關係,但弧菌超標不一定都會發病,關鍵是看小龍蝦機體的抵抗能力以及池塘環境的好壞。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6、其它原因引起的小龍蝦損傷

殺蟲(枝角類、纖毛蟲)、殺青苔等都會影響小龍蝦受傷甚至死亡;

起捕時的過篩操作,容易引起小規格蝦受傷,繼而感染細菌而死亡,因此在起捕時儘量考慮到小龍蝦規格而選擇恰當的地籠規格。

三、管理操作對減少小龍蝦死亡的重要性

1、適時地解毒抗應激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龍蝦少量損傷時及時處理,解毒抗應激,可以大大減少養殖損失。

2、多改底

在之前調研的33個數據中,發病前改底次數在0-2次的池塘數為20個,其中發病數11個,發病率55.0%;發病前改底次數在2次以上的池塘數為13個,其中發病個數為5個,發病率為38.5%,發病前改底次數在2次以上比0-2次的池塘發病率低16.5%,說明多改底有利於病害的控制。

3、勤補鈣

定期“鈣速補”/“鈣鎂佳”補鈣,可以使池塘總硬度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增加水體穩定性,減少小龍蝦應激性損傷;

定期“鈣速補”補鈣,小龍蝦活力好,軟殼率低,蛻殼成活率高。

揭開小龍蝦死亡之謎,這才是真相!

四、結語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