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哈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弗里茨哈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姓名:弗里茨·哈伯

简介: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9年,成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一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科学家们的谴责。

名言:我信奉科学。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一位化学家,虽然他早已长眠地下,但是他却给世人留下关于他功过是非的激烈争论。他就是20世纪初闻名世界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则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评价,同指一人而言,令人愕然。

1868年12月9日,哈伯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父亲是一位知识丰富又善经营的犹太染料商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哈伯从小和化学有缘。少年哈伯天资聪颖,好学好问好动手,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他曾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求学,做过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和本生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耶拿大学一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撰写过轰动化学界的论文。19岁时,哈伯就破格被德国皇家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19世纪末,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再加上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使人工固氮成了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尽管不少化学家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仍未掌握一种较理想的人工固氮方法。

1905年,哈伯赴美国考察,回国后也采用高压放电固氮,实验历时一年,效果不尽人意。后来他从法国化学家用高温、高压合成氨的消息中获得启示,也毅然采用该法进行试验。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哈伯终于在实验室采用600℃、200个大气压和用金属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人工固氮成功,这种人工固氮技术具有世界性意义,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弗里茨哈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弗里茨·哈伯

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因此是最经济的人工固氮法,从而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为工业生产、军工需要的大量硝酸、炸药解决了原料问题。合成氨的成功也为德国节省了巨额经费支出,哈伯也一举成名。作为合成氨工业的奠基人,哈伯也深受当时德国统治者的青睐,他数次被德皇威廉二世召见,委以重任。43岁时他担任了威廉皇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外国首脑和军事专家曾预测:由于含氨化合物的短缺,大战将在一年之内结束。不料德国合成氨的成功使其含氮化合物自给有余,从而延长了一次大战的时间。德国掌握垄断了合成氨技术,德皇认为只要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氨和硝酸,德国的粮食和炸药供应就有保证。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开战决心。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皇为了征服欧洲,要哈伯全力为他研制最新式的化学武器。哈伯此时又兼任了化学兵工厂厂长,他带领研究人员研制出军用毒气氯气罐,从而揭开了世界第一次化学战的帷幕。

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近130万人的伤亡,占大战伤亡总人数4.6%,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哈伯则成了制造化学武器的鼻祖,人类的罪人。

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但因哈伯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行为,使世界许多科学家提出异议。对于带来的灾难,哈伯辩称自己迫不得已。最终,瑞典皇家科学院毅然因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而获此殊荣,得奖后,哈伯将全部奖金捐献给了慈善组织,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

回顾化学发展过程,化学史上每一个重大的化学成就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历来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音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和灾难,合成氨的发明同样如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哈伯的故事会一直传播下去,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