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才不留遗憾

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才不留遗憾

—— 写给还在大学和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们

文/ 王静文

--

回想我的大学四年,着实平淡无奇。

1997年夏天,高考志愿报了人大,但那年刚好赶上人大在河南招生的大年,录取分数比北大还高。落榜之后,我又不愿以市文科状元的身份去复读,最后只好托吉大和焦作市联合办学的福,临时加了志愿,以定向生的身份入读吉大。

没想到一呆就是十年,直到读完博士才离开这片校园。年轻时一个细小的决定,就这样深刻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大一那年,还没从高中的模式中切换过来:每天按时上课、从不逃课,课余背着书包上自习,或者泡图书馆,期末考试拿了班级第一,获得了一等奖学金。除了体育课滑冰不及格补考之外,门门都是“优”。

大二那年,主旋律是准备四六级考试。考得都还挺顺利,尤其是六级,因为成绩不错,后来还参加了后来的第一届口语考试。专业课也还稳定,只是寒假之前因为在寝室玩FIFA98,满头大汗,被风一激,感冒了,影响了发挥,总成绩滑落到第二。

总成绩第一的女孩儿是我们联谊寝的,有大大的眼睛和甜甜的笑容,曾经心仪,但自惭形秽,不敢有过多表示。最后选择遵循父母的教诲,好好学习,不越雷池。

大三那年,仍然没什么大变化,专业课基本上驾轻就熟,即便没有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能凭借各种背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那年暑假没回家,开始上辅导班准备考研。东北的夏天,清凉悠长,考研和工作的压力都还远在天边,晚上跟同学们一起坐车到市里上课,回来在路边吃烧烤,在寝室听音乐、打游戏,有史以来过得最惬意的一个假期。

大四那年,上学期昏天黑地、早出晚归地备研,投入程度比高考还高。那时还没有保研一说,稳妥起见,选择了报考本校,最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世界经济专业,成为李晓老师的研究生。后来又顺理成章地读了李老师的博士,在吉大一呆就是十年。等从校园出来,发现世界已经大变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成绩公布后,大四下学期就是各种玩,在寝室看电影,跟同学打牌,以及散伙饭和最后的送站。离愁别绪,眼泪横飞。

回头想想,这四年的收获,其实寥寥。除了不停地拿奖学金和获得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之外,其实并没有更多的可资夸耀之处。即便学习,也是一种无人驾驶的状态: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每年都在跟我们班的女生们竞逐“兵器谱”上的排名,一直是前10名里唯一的男生。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和目的性,专业课的基础打得并不牢,现在来看,其实是一种最无效的学习方式。

除此之外,阅读量有限,极少参加社团活动,没有交女朋友,很少跟同学一起打球,整个一清澈单纯的傻黑甜。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爱好,课余会写一些酸涩甜腻的文字,偶尔会在校报上发表。

我后来常想,如果重新来过,我会怎么安排我的大学生活呢?

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硬约束下,我可能会重新摆布对于各项活动的投入程度:

第一,我一定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读各种各样的书,古今中外,天马行空,把触角伸展得足够大、足够宽,像西南联大的那副对联一样,“撑大肚皮吃饭,放开眼界读书”。哪怕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阿婆的侦探系列,都好。这几年来,每当我发现一本又一本好书,而自己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时,都会生出“错过了最好读书年龄”的感慨。如果有可能,我会买一个kindle,装一些好书进来,24小时不离手。

第二,我会把专业课的基础打得更扎实。对于专业课,我会自己先把课本认真学习一遍,再根据老师推荐的书单做一些扩展阅读,在宏观把握基础上做一些深度思考,搭建起自己的逻辑框架。而不是老师讲到哪儿我就学到哪儿,一切以拿奖学金为目的。除此之外,概率论、统计学、计量等,都要尽可能学好,即便将来不做研究,这些学科对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我会加强写作技巧的锤炼。大学四年写的东西,大多都以风花雪月、伤春悲秋为主,浅得可以,酸得可以。如果有机会,我会有意识地模仿报纸上或者公众里的评论文章,通过公共写作锤炼自己的技巧,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小悲小欢。工作之后你早晚会发现,不管什么工种,流畅的表达和写作,都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我会多从事一些体育活动。除了强身健体之外,体育活动对于自信心、荣誉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都是男生身上最闪光的品质。我直到大四下学期才开始跟大家一起玩儿,如果可能,希望能早一些跟大家一起打球踢球,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和青春。

第五,我会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之后,交际圈子会骤然缩窄,而且很难再向人敞开心扉,也就很难再有一些至交。如果有可能,我会在大学生涯中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以非功利的目的多交一些好朋友,这些会成为不可估量的人生财富。

第六,也许可以谈一场恋爱。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三个人之一,性格又偏内向,所以直到博士毕业前才谈了场“黄昏恋”。如果重来一次,我会试着向心仪的女孩表白,即便结果不如人意,至少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所以,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后来曾读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一句话,“在中学里,他伏案读书,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我想,我的大学四年之所以过得寡淡无味,可能在于我并没有顺利完成这个切换,从而错置了生活的重心,最后只能在这里,跟大家絮叨着这些个“如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四年时间很短,好好筹划一下该如何度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