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工业机械互联新龙头——天永智能

给父母送双“闰月鞋”

在我的老家,每逢闰年闰月,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闰月鞋”的民俗。

关于“闰月鞋”的事儿,母亲说是听老辈儿人说的,‘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鞋’和‘邪’是同音,大概有‘辟邪’之意吧。”“活一千”的说法固然夸张,但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却是“闰月鞋”传递的一份儿女情。

网上搜索了一下。不曾想,送“闰月鞋”竟是我国多地的旧俗。例如,在江淮地区,每到闰年闰月,已婚女儿要给母亲做闰月袜子、闰月鞋或做衣服。而在福建,则有“闰月饭”的习俗,也叫“六亲饭”。每逢闰年闰月,父母、兄弟必须把女儿、姐妹请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时,由父母把嫁出门的女儿请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请回来吃一顿“闰月饭”。

做闰月鞋的习俗起始年代已无据可考,但民间忌闰月年古已有之,认为闰月年是多事之秋,对长者不利。乡下有“闰月年,留娘年”一说,认为闰月年是对母亲的身体安危至关重要的年份,儿女们应格外引起重视。出嫁的女儿,必须于闰月前给母亲做一双鞋让她穿上,方可使母亲平安地迈过这道坎儿。

20世纪80年代,农村因为经济困难,卖鞋的也少,女儿给父母送的“闰月鞋”大多是亲手做的。当年对于我姑姑来说,做鞋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年逾60的姑姑,只怕一辈子也没做过多少双鞋。听我母亲说,姑姑在当姑娘时,就很少动针线,因为奶奶的针线活不行,自然也不会教她学做。母亲过门后,一家老小的衣服鞋子基本全靠她。姑姑后来在村印刷厂上班,更是没有做针线的时间。姑姑给爷爷奶奶做的第一双“闰月鞋”,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的。

做一双手工布鞋,大抵需要四个步骤。首先是“抿被子”,在豫西地区叫作“抿葛白”。把旧布用浆糊一层层地粘在一起,最底层铺上报纸,粘好的“被子”铺在板子上,等晾干后揭下来备用。

给父母送双“闰月鞋”

接着是“做鞋底”。按照“鞋样”把干的“被子”裁好,多层叠加后,用麻绳或线绳纳起来。讲究的人家,还要把鞋底用白布条分层包一圈,做成“千层底”。更有用彩线把鞋底纳出图案的,简直就是工艺品。刚开成的底子厚,用大针很难直接穿透。“纳鞋底”时,做鞋人就在中指上套个顶针,用于借力。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在冬天做鞋,她的指头上总缠有白胶布。

然后是“缝鞋帮”。如果说“纳鞋底”是力气活,那“缝鞋帮”就是技术活了。“鞋帮”也有“纸样”。手巧的妇女能够剪出多种鞋样,像松紧口鞋、老虎头鞋、面包鞋、扎气眼系带鞋、带袢儿鞋、方口鞋,等等。做鞋帮需要先裁样后粘,最后缝合起来。最表面的那层布既要好看,还要耐磨。我小时穿得较多的,是条绒布松紧口鞋和灯草绒带袢儿鞋。母亲要么专门到集上扯鞋面布,要么用给我们做衣服剩下的布头裁成鞋面。

给父母送双“闰月鞋”

最后一个环节是“上鞋”,就是把鞋底和鞋帮缝在一起。布鞋越穿越松,因而鞋帮会比鞋底稍紧一点儿,“上鞋”时需要在里面用东西撑着。如果做的是扎气眼系带鞋,还要加上“扎气眼”的工序,而带袢儿鞋则需要在一侧缝上纽扣。

如今,做手工布鞋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技艺不知将来会不会失传。前一阵我去延安学习,看到在景区附近的商店里,在卖黑条绒千层底布鞋,一双鞋售价80元。真是物以稀为贵!

我和妹妹都不会做鞋,送给父母的鞋,自然都是买的。妹妹在老家,每逢闰年闰月,不光给父母买,还要给奶奶和二叔准备。我也多次给他们买鞋,只是不去择日子。

最近几年,一些商家巧打“孝心牌”,促销“闰月鞋”。在我看来,只要孝心在,“送什么、何时送”都可以。重要的是,做儿女的要让孝顺父母、反哺报恩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代代延续。这样,送给父母的“闰月鞋”,就不是只在闰年闰月才能穿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