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

獨角獸91600263

相聲就是個小江湖,從創立那時起就不是什麼高雅藝術,從藝人員的文化素質也不高。曾經如“磕頭拜師、代拉師弟、收兒徒”這些事兒都消失了。只是改革開發以後,才又“春風吹又生”,而且快速流行於體制內外的相聲圈子中。

收兒徒這個事情不容易,孩子從小在家裡長大,供吃供穿再教藝。不確定孩子父母需要交多少錢,以及出徒之後如何約定回報師父。但事實證明,如今經濟社會中,師徒很容易鬧掰了。

收乾兒子要更省事,搞個儀式,叫一聲乾爹,答應一聲欸,就成功了。至於乾爹乾兒子各自的義務和權利,就千差萬別了。為什麼有人願意拜,無非是找個圈裡靠山。為什麼願意收,可能是一份憐愛,也是一份增加勢力。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因按傳統只能拜一位師父,所以想多學,就要認乾爹,這樣才名正言順。

無論如何,這是當事人雙方自己的選擇,外人不必過多品頭論足。只是有一點,乾爹似乎應該只有一個為好,乾兒子也不宜多收。但實際上相聲圈內都是多頭找乾爹,拜一位的反而變得稀有了。

據說拜乾爹最多的是陳寒柏(1957年生),五位乾爹是:石富寬(1949)、常貴田(1942)、師勝傑(1953)、楊志剛(1939)、劉文亨(1937)。

—— 為什麼我想起了房書安ヾノ≧∀≦)o


幾葦渡

乾爹、義父,在相聲界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打從有相聲那天起就有,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好在相聲的歷史並不長。

出生在相聲世家的孩子大多都有乾爹,一般很小的時候就拜了,這也是一種圈子文化。成年之後,尤其是帶藝拜乾爹,往往有著很強的目的性。當然,有的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何雲偉要拜劉洪沂,劉沒收他,但認他做乾兒子。之所以沒收,這裡就不贅述了。我曾寫過專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一下。

題主提到陳寒柏。陳寒柏前前後後認了五個乾爹,分別是石富寬,常貴田,師勝傑、楊志剛和劉文亨。要是加上他的師父侯耀文,一共就是六人。乾爹拜得多不等於技藝提高的快。當然,人家使勁地拜乾爹,也不一定就是為了提高技藝。拜完師勝傑,陳寒柏的知名度的確高了,畢竟上過娛樂頭條。他的乾爹之多,是不是前無古人,我沒查過,不敢下這結論,但說他是當今相聲演員裡面乾爹最多的應該沒有錯。

拜乾爹,收乾兒子是一個銅板的正反兩面。一個願拜,一個願收,屬於周瑜打黃蓋,外人不該多說什麼,可一個60歲的人喊64歲“爹”實在叫人無法接受。難怪人家會說貴圈真亂。


蕭陶

相聲門裡有句話叫,一處投師,百處學藝。

相聲行裡有拜師的規矩,如果誰沒有師父,那就不被相聲界的人承認。而一個演員拜師只能拜一位,即使師父因故去世,也是如此。但這並不意味著演員只能跟著一個人學本領,在向師父學藝的同時,他還可以向多位前輩或者平輩人甚至晚輩人學習,不斷提高藝術造詣,學到新的本事。

舉例來說,張壽臣還曾經向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平輩藝人李少卿學習,侯寶林拜朱闊泉為師後,多次向張壽臣、馬三立問藝,馬季拜師侯寶林之後,也幾乎每天向郭啟儒、劉寶瑞學藝,還在休息日到天津向多位演員學習。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有利於演員博採眾長,豐富自己的創作和表演。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人已經有了師父,又不甘於與教授自己者的泛泛之交,想關係更進一步,再拜師不可能,就只能以乾兒子和乾爹的形式相拜。規矩不能破,又代表了更近一步的關係,也就逐漸流傳開來。

順便說下拜師的流程。在舊社會拜師和收徒都有很大的規矩,儀式辦得很隆重,要有引師、保師、代師,師徒簽訂師徒合同,徒弟要擺枝,拜祖師爺,師父贈給徒弟醒木、扇子、手帕,徒弟回贈禮物。近些年來,拜師、收徒已經不再訂合同,儀式和活動也大為簡化。

還可以說下“師父”兩個字。此處的“師父”區別於很多行業所說的“師傅”,因為舊社會學相聲的人都吃住在老師家裡,把老師看做父親,而且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因此相聲行當裡成老師是師父,而非師傅。


鄭捕頭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我國的演藝界,歷來講究技藝的門派傳承,過去由於演藝人員在社會上的地位低下。

受到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打壓,很難在社會上出人投地,能真正在某個行當中搞出名堂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多數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都是勉強餬口,所以同行之間競爭激烈。

所謂僧多粥少,一些沒有生活出路的窮苦人家孩子想擠進這個圈子就非常的困難,從事這一行的名師前輩由於受到各種限制,也不能無限量的收徒,於是認乾親就成了一種為大家樂於接受的變通方法。

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主要有以下原因:

1、隨著這些年上面對於文化事業的重視,相聲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有了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變化,更加博得大眾的喜歡,對相聲的關注度高了起來。








相聲界的風吹草動,老百姓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見到有人收了乾兒子就會注意到,所以感覺說相聲的喜歡這個做法。






2、相聲近年來由於幾匹黑馬的一騎絕塵,名利雙收,使得許多人對這一行有了重新認識,覺得這是一個好的出路,也都願意把孩子們送到這個圈子裡去發展。









可是畢竟從事這方面前輩和名師精力有限,不能都收了當徒弟,於是就變通一下,收個乾兒子,既有了正當的名分,也不耽誤技藝的指點傳授,是個解決供求矛盾的好招數。








3、演義行非常重視門派傳承之說,一個門派的師傅是不能收另一個門派的後入為徒弟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人就想出來認乾親的辦法,這樣既不破壞老規矩,又能讓技藝在更廣的範圍內去傳承,對各方都有利。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是由於相聲這門傳統技藝的特殊傳承方法決定的,人們通過這樣的形式既尊重傳統,又在此基礎上創新的結果,是對相聲事業有利的做法,應該給予支持。








總叨叨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相聲演員為什麼喜歡認乾爹?因為其中涉及到各種利益關係,比如:


1、找靠山:相聲這一行非常江湖氣,除非你有上乘武功可以獨步天下,否則就要拜山頭,求高人庇護才行。一般相聲演員都有師父照顧,但是也有不給力的師父,幫不了徒弟太多,所以徒弟只好到處認乾爹,希望乾爹能給自己的事業發展更大的助力。比如高曉攀的師父馮春嶺,苗阜的師父鄭小山,王聲的師父鄭文喜等等,根本沒多少人認識,所以他們又認了師勝傑當乾爹。


2、學能耐:每一個演員的能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相聲界講究博採眾長,但是無親無故的,又不拜師,誰願意教你呢?所以相聲演員在師父之外,又會認很多幹爹。比如郭德綱認範振鈺當乾爹就是這種情況。


3、情意深:不牽扯到利益,就是關係好,比如郭德綱的徒弟都是于謙的乾兒子,于謙的徒弟也都是郭德綱的乾兒子,就是一種情意的體現,互相抱團吃飯吧!


要說相聲界乾爹最多的人,據不完全統計應該是陳寒柏,他的師父是侯耀文,乾爹有石富寬、師勝傑、常貴田、劉文亨、楊志剛、範振鈺、魏文華(女,應該叫乾媽),被稱為“爸爸去哪兒”代言人!


牙快笑掉了

在過去,藝人拜師、認乾爹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說白了無外乎是學本事、找靠山。因此,說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不如說不少相聲演員都曾拜乾爹。因為是不是真“喜歡”,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別看相聲的歷史不長,但這個行當卻非常講究師承和家學。特別是剛入行的人,如果能有名師領路,幾乎可以少奮鬥數十年。可真要是認真起來,其實有名師、有家學,也不見得就有真本事。這是,這個圈子的生存法則就是這樣,不管你信不信、服不服,大家都在遵守。

相聲改良運動以後,曾經有一段時間裡並不怎麼講究拜師,改為“學習”。可是,名義上是學習,但實際上還是走的老一套,專業演員都要行拜師禮。用行話來講,即便一個相聲演員有再大的能耐,如果沒有師承的話,那也只能算得上“海青腿兒”。

拿當紅的相聲演員郭德綱來講,早年間為了進軍北京相聲界,可是費了不小的勁兒。最終,郭德綱拜在了相聲藝術家侯耀文門下,算是有了一塊棲身之地。帶藝投師的郭德綱,有了乘涼的大樹,日子自然舒服多了。

反觀近年來郭德綱整理德雲社家譜,將何、曹二人“逐出師門”,也是走了老傳統。顯而易見,沒有師門的何雲偉、曹雲金在演義道路上走的並不是很順。當然,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除了拜師,認乾爹也是過去藝人們的一個常用的手段。都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從這個層面上講,任了乾爹,也就基本等於拜了師父。反過來將,既然收了乾兒子,便有責任和義務來幫襯對方,否則,人家為什麼要拜自己?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任乾爹還是與拜師父有一定差距。而且,在許多觀眾的眼裡,動不動就跑去認乾爹的人,多少有些太“功利”了。然而不管怎麼講,藝人的生活並非一路順暢,其中也有許多心酸和無奈,有時認乾爹也不見得就是喜歡,不過是無奈而已。


碣石樵子

這就說明了在相聲界不好過的證明,他不像我們搞技術的,手藝是硬道理,不能靠擺活論英雄,拿不出東西,交不出合格產品你就沒人服!說相聲,什麼貫口,噴口,溜嘴皮子事,一遍生,兩遍熟,三百遍後打呼嚕溜。混江湖,就得抱團取暖。就得有幫派,就搞這行當,都清楚。注意剛開始前幾屆相聲大賽,評委席上坐一溜所謂大師,每位(對)選手賽完,您聽講評,就知是誰的徒弟,X家軍的,X家幫的。有的選手演的真好,叫好聲,掌聲一片,但被評委損的一無是處,說什麼你這選手說學逗唱,什麼都不行,如你柳活好,會說你賣弄什麼,你逗的好颱風不正......為什麼這個樣,就因為不是京,津的,無師無派,,逼得這二位快六十了還得恬瞼找比自己小的拜師。,到下屆?這二位比賽就渙然一新了。到後來師父勢小乾爹助!就認乾爹唄。

我敢說這話,因為我搞過這行。六四年廠裡派我和搭擋到專業曲藝團就投師學曲藝,到了文革破四舊,老相聲演員不上臺了,但我一直馳騁在舞臺上,我寫了一段子,到市曲藝團找我老師看看,碰到被下放來的天津曲藝界的老相聲名家,(不便提名)很欣賞我的學習精神,我去了好多次請教他們。文革後,我們經常同臺演出的很多轉專業了,後來大多為一級演員,我搞我的機械專業,業餘時文藝演出經常搞,我搞工會宣傳,就參加廠,市,省文藝會演,比賽,七0年到八十年代,曲藝,小品,作品獎,優秀演員等常獲獎。而那些走了專業的,唱歌的大部出名了,到京城去了,在頂尖藝術團體當頂尖歌唱家,就搞相聲的,因為他們無門派,不拜名師,不認乾爹,很少,可以說就看不到他們演出,(也可能我沒見過,有可以的)默默無聞不知所終了。我想他們要拜個名師,認個名爹,可能要好一些吧!


多彩人生1250382763

不是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是某些相聲演員喜歡認乾爹,比如陳寒柏



陳寒柏是侯耀文的徒弟,算來也是老郭的師兄弟,但水平確實不高,人品不好說,自己體會



陳寒柏作為職業乾兒子,認了許多幹爹,比如師勝傑,楊志剛,常貴田,好像坊間流傳還有幾個,真是好兒子



不過要是他的幾個乾爹同時掉水裡,他要怎麼辦?


漫享網咖

這裡說說拜師和認乾爹兩個問題。

首先是拜師,為什麼要拜師呢?拜師是傳統行業中學藝和維護團體利益的最好方式。可能很多人都很奇怪,為什麼傳統相聲和二人轉團體都要拜師。這裡的邏輯就是這些演藝團體最核心的資產是一個個的獨立的演員,他如果不想給你幹活,你拿他沒轍,特別是一臺戲事先拍好了以後,臨上場前他不去,你是沒有辦法的。過去舊社會,師父對徒弟是享有“生殺大權”的,一旦確認師徒關係,你要敢上場前坐地起價,師父是可以對你執行家法的。雖然現在社會開明瞭很多,但現在的相聲團體也好,二人轉團體也好,那個徒弟在媒體面前表現的不是畢恭畢敬唯命是從?甚至不惜個人尊嚴對師父極盡吹捧之能事???說明在後臺,師父對他們是有絕對的控制力的。

再說拜乾爹,手藝行業裡,親爹和乾爹都兼具師父的功能。你所拜的乾爹,起碼跟師父不能是對頭。當你有了師父後,又再想去學別人的手藝,就只能通過這個變通的辦法。

而現在媒體時代,拜乾爹,其實是另有目的的。相聲界,一般拜的乾爹,都是很有名氣的大咖。用互聯網時代的語言來說,就是流量入口,乾爹的曝光率高,一旦跟他扯上關係,媒體自然也就會關注上這個乾兒子。這個流量入口就對接上了,以後得名和利有可能會隨之而來。就像郭德綱,平常他想要捧那個徒弟,就把他編進自己的段子裡,大家自然就熟悉這個人了。這就是乾爹的力量。


自從兩地生孤木

命裡缺爹,不嫌爹多,多一個爹一條路,少個爹多個坑。能耐不濟乾爹湊,摟著乾爹有酒肉。相聲擠幹了水分,就剩下乾爹的餘威了。其實,海青隊伍裡不少有能耐的,就是缺爹出不來。好好說相聲,培養自己真正的觀眾,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過話說回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樣樣俱全,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認乾爹又不犯法,咱管得著嗎。常言說的好:魚行不管鱉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