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年前的“二里頭”和5300年前的“良渚”,誰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華夏先秦史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上下五千年,很悠久。

問題中問二里頭文化和良渚文化誰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實問題本身就不嚴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華文明從古至今都是多元一體的,而不是說某一個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的源流。

從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不光是黃河流域的二里頭遺址,仰韶遺址,龍山遺址,以及近年來很出風頭的石峁遺址,陶寺遺址,還是長江流域的良渚遺址,三星堆遺址。

這些不同部落所留下來的文明遺蹟,都是古代中華文明的來源,並最終通過戰爭的方式,如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間的戰爭,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或者是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的來源,多元一體,古時候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

今天,由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共同構成了今天燦爛的中華文化,其實應該感謝多元一體,讓中華文明多姿多彩。

去不同的地方,欣賞不一樣的人文,聽不一樣的音樂,賞不一樣的舞蹈,這就很開心,如果大家都趨同了,我很難想象全國各地走到哪裡都是一片尬舞的景象,這就很尷尬。

哈哈,我不是黑誰啊,別噴我,只是對中原地區如今變成這樣有些失望而已,大家可能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全國很多地方的文化都變了,低俗了,無聊了,千篇一律了。

還好有各少說民族地區,可以欣賞到不一樣的舞蹈,不一樣的風景。

感謝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吧。

忍不住要噴就噴吧,憋著難受。


蜀北一

二里頭遺址在河南洛陽偃師,屬於一個大型聚落遺址,他的年代被定格為3750年至3500年之間。洛陽網友們引以為傲的口號是“中華5000年文明看洛陽”,這句話對嗎?錯了朋友們,我們是中華5000年文明,不是隻有3700年。

我們盼望已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了“實錘”,專家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最能代表中華5000年文明的是: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三大四五千年前的超級古城。

既然提問中提到了“浙江良渚古城”,我們今天就特別的來詳細介紹一下。

大約在5300至4500年前,在長江流域有一場“數萬人大會戰”,在很短的時間內修建了一座面積高達300萬平方米的超級城市“良渚古城”。正是因為修建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專家們分析他肯定受到了周圍大量部落的支持,所以他當時是一座王者之都。

如果說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開創了中國人用玉的傳統,那麼良渚人就把玉石文化做到了極致。玉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標誌性的文化,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玉器種類,甚至影響了以後北方地區的山西陶寺和陝西石峁的玉器樣式。大量的禮儀性的玉器和象徵權力的玉器在這裡被發現,說明這裡曾經是權力的中心。

這裡發現了數噸重的碳化稻穀,我們都知道小麥是來自於西亞的,而大米是中國傳統的當地的物種。在它的周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工種植稻穀竟然出現在1萬年前,震驚了史學界。

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被一座圓形的城牆所包圍,僅僅城牆地基的厚度就達到了35米之多,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圍繞它的還有寬達30米的護城河,防衛系統非常完善。在它的外圍又發現了一個史前浩瀚的水利工程,幾座巨型大壩,又一次震驚的人們的視野。人們很難想象,這是在石器時代中國歷史上最為浩瀚的工程。

我們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榫卯結構”以及“木地板拼插技術”,竟然出現在了5000年前的良渚,他直接影響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傳統建築。

她是一座巨大的史前城市,它是一座象徵權力的王者之都一一浙江良渚古城!


大唐神都

我想比較一下“良渚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意大利的馬泰拉文化”,讓讀者自己說一說:

良渚文化也稱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年-4500年。分佈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該地區最大的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同時陶器也相當細緻。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該中心分佈在豫中、豫西,首先發現於河南鄭州市洛達廟遺址。二里頭遺址是一處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挖掘出來除了青銅器外,還有陶禮器。上個世紀50年代,國務院安排北大和社科院考古隊進行挖掘,挖掘一共分四期。儘管對一期是夏朝和三期是商朝有爭議,但是對時間至今只有3700-3500年沒有異議。

2017年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城市一加一”節目播放了貴州雷山與意大利馬特拉古石城。主播說,意大利馬特拉古石城有一萬年的時間,我看後不太相信,就去網上查詢。在網上看到,原來這馬特拉在網上叫“馬泰拉”古石城,距今是九千年的時間,在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看了三段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就說說。如果說我的回答題有什麼不正確的話,就直接指出!


張律明

其實我不怎麼想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太容易挨磚頭了。

首先,分清楚什麼是“文化”而什麼又是“文明”。

所謂文化,是一個多元化的,包含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其中無論是正面的,中立的,負面的,積極的,中庸的,消極的成果,都屬於“文化”的範疇。簡而言之,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做,所為等等一切被認可或者被否定的成果,都在“文化”的範圍之內。文化是一個非常廣闊,縹緲,籠統而中立的概念。

所為文明,也是一份籠統的概念,簡而言之,“文明”就是被認可了的那部分“文化”,城市和文字是“文明”的兩個重要標誌。

舉個例子,大奸臣秦檜作為文官一度官居宰相,位極人臣,有傳聞稱“宋體字”就是秦檜發明的,這樣的人可謂是有“文化”的人,但秦檜是不是“文明”人呢?結果就不言自明瞭吧。

大概理清了“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後,再來看浙江的“良渚文化遺址”和洛陽的“二里頭文化遺址”。

在“文化”的範疇內,兩地都有足夠的證據來表明自己曾經是人類生活的聚居區,兩地也都出土了大量的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文物。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然而,到了“文明”的範疇內,兩地的情況就不大一樣。

“二里頭文化遺址”是公認的研究“夏文化”的關鍵對象,距今3900-3600年,即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紀。屬於夏朝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而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進入了公認的夏商周“奴隸制文明”時期。也就是說“二里頭文化遺址”屬於“文明”的範疇。

而“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300-4000年,即公元前33-公元前20世紀。由於近些年來在考古方面的不斷的有新發現,特別是良渚古城牆的發現,以及用“玉”來體現等級,分出貴賤等“禮制”的產生,標誌著其出現了“新石器時代”向“文明社會”過渡的基本特徵。然而,由於沒有在考古中發現系統的文字和相關紀錄,因此文獻資料的缺失,要證明“良渚文化遺址”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而屬於“文明”的範疇,還需要新的考古研究發現來支持。目前,“良渚文化遺址”還只屬於“文化”範疇,未被考古界廣泛認可為“文明”遺蹟。

《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史,只記載關於夏朝的歷史,而中國開始保存史料始於西周,由此可見,遠在商周時期,就沒有良渚文化的相關資料。

相比之下,距離二里頭更近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350-3950年,時間上也稍晚於“良渚文化”,也有類似“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文明社會”的過渡標誌,但目前也只屬於“文化”範疇。

由此可見,當中華大地進入“文明”社會之時,各地的“文明”進程差距不大,只是“啟”先一步在中原腹地建立夏朝,而其他地區的“文明”進程,可能就終止於夏朝的對外戰爭。

綜上所述,“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華夏文明的“源頭”,目前來看是沒有異議的,而“良渚文化遺址”儘管已經顯現了部分“文明社會”的特徵,但總體還是停留在過渡期。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是“文明社會”地位,因此,暫時依舊只屬於“文化”遺址。


遊子天涯君莫問

誰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尚待發現和證明。

文明是人類群體發展達到一定的先進水平和複雜程度,以及之後保持並繼續發展的階段。而文明之前的發展階段,則被冠名“文化”。文明有個簡單標誌,那就是“國家政權”。(政權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工、階層分劃、社會的組織性,和生產力水平及財富積累水平等。)良渚遺址,有王權的跡象,有廣闊的內外城,有大型水利工程,有城市功能分區等,無不證明這是一個廣闊區域的統治中心。良渚是中國土地上,迄今為止考古所發現的最早的文明。但我們就能據此認為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嗎?我認為不然。

考古顯示良渚古城後來衰落和荒棄了,那麼究竟是其國家政權消亡了,還是其遷移了?若是遷移,那為什麼至今並沒有任何文獻和考古的證據支持?若是消亡,那麼,究竟是文明的消亡,抑或僅僅是政權的消亡?

有史以來,中華的政權更迭,包括異族的外來征服,從未有扼殺掉中華文明的傳承,究其原因,除了是創造這一文明的主體人群有著先進的技術和深厚的文化~~落後不可能同化掉先進而只能相反,還因為其人口的數量規模(~~這規模既是過去人們融合的結果,也是之後人們融合的一個原因。)使外來統治者更傾向於接受此國此地的文化。

中華文明的傳承性,限定了我們所尋找到的“源頭”,其只能是(夏商周)三代之民所能上溯的先輩,而不會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

良渚文明對後世中華文明有多大影響?它是否是源頭或源頭之一?這些問題都還有待學者們未來的努力。

另外,中華文明可以類比長江。長江的“河源”僅指幹流的源頭,但我們不會因此忽略支流的源流;中華文明的源頭是華夏初民創建的古國或古國群,但我們同樣應該重視少數民族的和傳統漢區之外地方的文明肇始而無論其早晚。

大江東去,百川歸海,中華文明的發展,形如江水的匯合。無論是岷江的、漢江的、贛江的水,最終都匯合到了幹流中,都是長江水;無論是土蕃人、回鶻人、女真人,最後都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都是中國人。


見微45

良渚文化遺址確實比洛陽二里頭遺址要早,但是良渚文化沒有繼承下來,被毀於水患。

二里頭卻是一個完整的傳承,二里頭的夏朝文明一直延續了下來,是從書籍文字中找到的地方,開挖出來的古城。

良渚文明同時期,中原有自己的文明,比如裴李崗等,發現最早的有9000年前的賈湖遺址。這說明中原文明沒有斷層,是連續的。

二里頭的宮殿結構被後世所繼承,從夏朝到清朝都延續了二里頭建城的風格,這決定了二里頭華夏第一城的地位,而良渚文明並沒有繼承下來,並且南方上古時期人口稀少,中原地區人口密集,兩者無論從文化,還是人口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中路體育

你這問題另一說法就是孫子和爺爺,誰繼承誰?

5300年前良渚文化繼承於5500年前的安徽含山縣凌家灘文化,是早期玉石文明時代。

二里頭文化是3768年前的夏朝中晚期城邑文化,屬早期青銅文明時代。

當然是良渚文化更早些。既使凌家灘文化都不是源頭。興隆窪文化距今8000年,單論中國的稻米文化都有12000年,伴生的人類文明就更早!5300~5500年前都屬晚輩啦。


溼婆之林伽大王

社科院:“約在5800年前,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西遼河流域便出現了文明的跡象。在5300年之後,中國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可謂是“群星璀璨”; 距今3800年前,中原地區形成了多元於一體的二里頭文化,可謂是“眾星捧月”; 二里頭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社科院對於這些遺址的評價

群星璀璨:良渚,陶寺,石卯等等……

眾星捧月:二里頭。





牧野鄉情

1、這種二選一的提問並不合適,回答者無論怎麼回答都會說錯。

2、中華文明是一種蓮花狀、以中原文明為花蕊、周邊文明為花瓣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文明交融而形成的集合體。

3、說簡單易懂一點,就是中華文明實際上是數千年來各地區多民族不同文明的統一。不能用單一地區的單一文明來描述,無論是二里頭還是良渚,是中華文明,但都不是中華文明的全部。

4、說的再簡單易懂一點,中華文明是已經上市的公司,各地的文明是股東,中原文明是發起人大股東董事長。

5、這樣通俗的說法差不多明白了吧?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就有無數地區文明被不斷的同化和融合,所以,這不是二里頭和良渚所能一下子替代的。小股東代表不了大股東。


終南高揚

首先,作為一個羶西人提出這個問題,拉上良渚與二里頭做討論;順便拉上自己的石峁遺址充數,借良渚之名,行誇自己,貶低二里頭之實。其次,很多人都說二里頭就是河南的上限了。錯了,至少目前為止,能稱得上文化的,不包括原始人,河南就有9000-7500年前的賈湖文化,其次,是晚些的裴李崗文化;然後是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等等。自成體系,一脈相承。特別是賈湖遺址發現的刻有符號的龜甲骨,與商時期的甲骨文很像;書寫方式和書寫材料很像。

某位同學的文中說二里頭是聚落遺址,本身就是錯誤地。二里頭是華夏第一王都,不是聚落遺址;倒是楊官寨遺址,目前定性為大型聚落遺址。如此張冠李戴,包藏禍心!

最後,還是那句話;誇自己可以,但不要貶低別人。別因為賺哪點稿費,而把良心丟了,把祖先忘了,你們都行徑是精日們想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