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冬至過後真正冬天來了,對於種植大棚的農民來說即將迎來豐收的季節,操勞了一整年期盼了好久的豐收季終於到來,盤點辛苦勞作的成果,估摸著今年能賣不少錢,看著棚子裡成熟的作物,心裡樂滋滋的,嘴角滿是笑容。心裡想啊,不枉之前累死累活的照料它們,現在覺著之前不管多苦多累都值得了。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看到縣城附近的村子都興起了大棚種植而且賺了不少錢,鎮政府也在鼓勵大棚種植,還定期提供培訓,早在在兩年前王大爺參加培訓後,在自己田地上搭起了大棚種植,兩年裡賺了一些錢,每每提到以前的大豐收王大爺總是掩不住心裡的歡暢,然而今年冬天,似乎沒有前面兩年那麼好了。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王大爺說,種植木耳是門技術活。雖說大棚種植木耳比光地種植更好保溫保溼,但要大批量種植木耳並非易事。木耳生長的環境需要一定的溫度、溼度、酸鹼度,營養配方也很講究。相比於光地種植能夠更好保溫保溼,卻沒有光地那麼好通風,而且自己大棚主要靠草簾子、塑料薄膜、遮陽網、簡單的噴灌設施來對棚內溫度進行調節和控制,控制沒那麼好不說,每次都挺費勁的。談到種植木耳的辛勞,王大爺自認比帶娃還辛苦,但能夠利用大棚種植技術提前上市,每袋木耳可以多收入1元左右。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王大爺原打算這一季再賺一些錢,買一些更好的種養設備,把種植規模擴大一點。現在看來,計劃要延後了。王大爺共有5畝地,兩畝地用來建大棚,剩下的用於種植其他農作物。和往年一樣,兩個大棚都用來種養木耳,今年木耳同往年一樣有豐收,卻沒能賣到好價錢。王大爺,滿臉惆悵的看著掛在菌帶上肥厚新鮮的木耳,說到,往年價格也好,新鮮的木耳一斤提前收穫提前賣能賣去10塊錢左右,曬乾的木耳能賣30多塊,前兩年還沒到收穫的時候就有人來看木耳的,一成熟就有六七個老闆上門收購,遠一點的地方也有收購站,還能對比著賣給出價最高的,今年來收購的老闆沒幾個,價格自然也不好。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新鮮的木耳賣不出去,王大爺只能先把他們晾乾,這樣能保存久一點,興許過後會有老闆來收購。待在大棚裡,王大爺又是一聲嘆氣,為了這些木耳,這一季度幾乎把全部的心思和時間都花在了這上邊,去年收成和價格都很好,沒想到今年有好收成卻沒銷路。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去年畝收入2萬元的作物,今只能大面積滯銷在地,傷透了老農的心

兒子們在外邊做其他的營生,平日裡王大爺的兒子、孫子都來給他幫忙,靠著這個大棚他常給孫子們發一些紅包。大概是年輕的時候在外面闖蕩的經歷,王大爺對今年的遭遇,儘管有些許嘆氣惋惜,但他沉靜穩重的神情,讓我們感受到了他處變不驚,不亂方陣的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