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沈阳您身边的老建筑——清昭陵

清昭陵位于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位于沈城北部,因此也俗称北陵。清昭陵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此后,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扩建并形成最后面貌。


大沈阳您身边的老建筑——清昭陵

清昭陵保护区占地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建筑群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华表柱、神桥、石碑坊、正红门、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与隆恩楼、角楼、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明楼、宝城、宝顶。陵区庄严肃穆,灵秀清幽。皇陵建筑雄奇壮丽,亭阁峥嵘。建造在高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矗的隆恩门,别具特色的方城角楼,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像生,气势非凡的功德碑及碑亭等,均为昭陵颇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美杰作。清昭陵作为皇室祖陵在清代受到严格的保护,朝廷在这里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保护皇陵,每年都要举行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动,清朝入关后,更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四帝先后十次亲祭昭陵。
大沈阳您身边的老建筑——清昭陵下马碑。


1927年,以昭陵古建筑群为中心的皇陵被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82年国务院公布清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清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