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關係真的是水火不容嗎?為什麼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卻相當不錯?

遊優優

第一,慈安並沒有生育女兒,何談慈禧對她的女兒相當不錯?反而是慈安對慈禧的兒子同治相當不錯,以至於同治與慈安的關係比與慈禧的關係更親密一些。

第二,慈安和慈禧的關係並非水火不容,相反,慈禧至少在表面上一直對慈安恭恭敬敬。這是由兩人的地位決定的。

咸豐皇帝活著時,慈安是皇后,而慈禧只是妃子。古代後宮等級森嚴,在皇后面前,妃子是要行禮請安的。

咸豐死後,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按照禮儀,儘管同治皇帝不是慈安的親生兒子,可她仍是最正統的皇太后。而慈禧僅僅以皇帝生母的身份,勉強忝列皇太后。但在地位上,慈禧的這個皇太后低於慈安這個皇太后。

正是一直以來形成的這種高低關係,儘管慈禧的能力遠遠大於慈安,但她在慈安面前是不敢造次的,只能是小心伺候。

而且,為了對付共同的對手,維護共同的利益,兩人一直是合作無間的。比如之前對付肅順等人,以及後來壓制恭親王奕訢,慈安和慈禧都是站在一起的。

當然,實際上慈安對慈禧的獨掌大權是礙事的。所以,才有了慈禧毒死慈安的傳說。這個說法雖然無法驗證,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據史書記載,慈安本來無病,卻忽然暴卒。死前,正是吃了慈禧送來的點心。

慈安死後,慈禧就真正的大權獨攬了。


趣談秘史

咱先擺擺歷史上的事實,然後在講講道理,分分鐘你便明白了。

先講講慈安太后,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出身,老爹是廣西的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揚阿,地道的滿洲鑲黃旗人。家族不能說多牛逼,但也是官宦世家,吃穿用行教育那自然是沒問題,富家自然富養女兒,其性格較好,有知書達理的範兒。所以人家慈安打一進這皇宮大內,就被老公咸豐賞識和稀罕,這不,慈安一起步就是貴嬪,這貴嬪對於剛入宮的女子來說,那地位怎麼能說高呢,那是相當的高了,而且慈安在這條路上是越走越順,平步青雲,在同年的5個月後,地位又飛昇到皇貴妃了,這對於一般的後宮妃嬪們是不可想象的,然後你覺得這就完了麼,並沒有啊,這姐姐在同年的十月份直接乾脆被咸豐老公直接封為大清國最尊貴地位最高的國母了--名正言順的正宮皇后,在後宮乃至全國都是NO1,女人中的巔峰了,大清的後宮三十六院全都是她的管轄範圍,所以這就是真正歷史上的真實的慈安皇后的地位。

ok,對比一下這個時候的慈禧,在大清正史上出身竟然是空白,也就是根本就說不清這大姐擱哪裡來的,所以直接導致野史上就亂了套了,活脫脫的傳出來6個疑似出生地,什麼安徽蕪湖說,什麼內蒙呼和浩特說,什麼甘肅蘭州說,什麼浙江乍浦說,什麼山西長治說,什麼北京說,總之沒有人家正宮皇后根正苗紅就對了。

在對比一下同時期,就是他們共同的老公咸豐帝在的時候,她們倆的地位之差,慈安那是正宮皇后,一國之母啊,滿大清最尊貴的女人了,權利也是後宮女人們中的大姐大大大,無出右者。而慈禧呢,這個時候僅僅是一個貴人,貴人各位知道和皇后差幾個等級麼?我給你說一下這後宮交椅的座次,皇后(最牛逼),皇貴妃(第二) 貴妃(老三),妃(老四),嬪(老五),貴人(老六),常在(老七),答應(老八),宮女(不作數)。所以高下立現。根本不是一個level的好伐。後來慈禧中了個大獎,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咸豐唯一的一個兒子,這下是生著了,憑著兒子給她帶來的榮耀,老公給慈禧連升幾級,成為了貴妃,地位上和慈安依舊是差了2個level,這有毒的電視劇瞎tm演,杜撰慈禧和慈安水火不容,這麼做就是爭奪觀眾眼球,對正史一點不尊重,後宮的等級制度非常嚴苛,絕對不會出現電視中演的那樣,相反,真實的狀態下是平常日子慈禧對慈安,那必須是萬分敬重,好言蜜語,執禮恭順的,絕不敢有半點造次。

在咸豐帝死後,人家慈安也是正宮的皇后,慈禧在地位上也和慈安差一個級,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讓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決定的時候,慈禧還是要和慈安請示才能一同做決定的,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二人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垂簾訓政,慈禧一直是比較恭順的。並沒有水深火熱的地步。

第二個問題,太好回答了,正史上的慈安皇后和老公咸豐皇帝並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所以你這個問題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好根本不成立,哪來的女兒,洋娃娃麼?

老豬再次強調,多看看正史,別被那些腦殘電視劇給蒙了。


老豬的碎碎念

感謝悟空問答誠邀



禧和慈安都是咸豐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親。咸豐死後,她們倆都被尊為皇太后。慈禧為西太后,慈安為東太后,她們倆是咸豐的正室與側室的關係。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兩宮太后”之間諸多的疑案。由於最終清末政壇“女主”慈禧當權,西太后慈禧和正宮太后慈安的關係,便被前者搗成了一潭渾水,使後人難於從中看出真相。在這段其實清晰而被搗成的“渾水”中,後人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忘記這段兩宮太后關係史,不論過程是非,只論結果成敗,是搗成“渾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這段歷史的渾水中摸到了魚。尤其是,在時人筆記對慈安“長厚”、“溫和”的讚美詞中,另一撥人透過這種讚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對“摸魚”者的妒忌。這更使得這段“水”愈發渾濁而“深如海”了。

史筆關於慈禧與正宮慈安的第一次矛盾衝突記載,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咸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后。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了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干預。待咸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后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正欲家法從事,人走心在的咸豐皇帝匆匆走了進來,大呼“請皇后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引自許指嚴《十葉野聞》)皇上造人計劃,關乎國運千秋大業,朝政此時彼時,何足道哉?

史筆明確記載的“兩宮”第二次衝突,發生在光緒六年(1880年)的咸豐皇帝東陵祭祀儀式上。中國人都知道,祭祀儀式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時代,尤其對於皇家來說,它幾乎超越了“國法”。咸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后慈禧不過是“懿貴妃”,咸豐死後才升為“西太后”。就是說,如果此時咸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后”呢。祭祀開始,慈安堅持按咸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咸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后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穀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最終儀式依就了慈禧意願。史筆記載,這次在皇家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后對正宮東太后尤為“銜恨”。

兩宮的第三次爭執,要算因剛得寵的李蓮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蓮英小心謹慎、低調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並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史筆說,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為其“緩頰”說情。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為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遺留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史筆甚至評論,就連恭親王,也由於知道慈禧與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於慈安,而是恭順於慈禧。可見慈禧當時的霸權人氣。氣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見慈禧,說:儘管李蓮英有一點才能,也不過是一太監,應受祖訓限制,對兩宮太后一律敬畏,你怎麼可以放任他,讓他只知有西宮、不知有東宮?慈禧反詰說:李蓮英不過是一個奴才罷了,太后要杖他殺他,就像對待一隻豬一隻羊,我怎麼可以庇護?對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何必來責備我?慈禧很會說理。

史筆所載的兩宮太后第四次衝突,更具詭秘性,與它連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於它涉及數千年中國主流文化發展成為的“道德”大是大非問題,歷來道仕們寧願披之以“衣冠”而成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蓋了真本人性而成為“偽道”。處於主流道德說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對她27歲開始寡居的人性慾望諱莫如深。這種諱莫如深,只在語言上而非在具體行動上——這是分裂式的行為按本性而語言按“道德”的歷史現象。

史冊記載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場持續很長一段時日的大病。當“暴死”這個消息剛傳出,清廷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那些官宦們還以為慈禧死了呢。原來,慈禧在生病之際,“垂簾聽政”便由慈安一人獨當。慈安見識自在慈禧之下,凡對主政的恭親王有不放心的疑難問題,慈安便“就商”於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帶著這種疑難問題去請教慈禧。由於時間尚早,外間太監未及通報,慈安進入,搖手示意宮女不要聲張。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聞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寢室,只見慈禧橫臥榻上,邊上有一男子正為她撫背捶腰。

關於這次慈禧生病,由於“正史”無確切記載,史述有很多爭議,有說正常生病,有說小產。至於“小產”的作俑者,史述也有爭議,有說戲子伶人,有說清末重臣榮祿。這些各自言之鑿鑿的“公婆說理”,使這種本來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紙的史實,成為了“渾水”,成為了“深如海”。不過,那位八國聯軍後進入皇宮、受過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較開明、深得慈禧太后寵愛的“德齡公主”,從晚年慈禧對榮祿的情感不經意表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她比較傾信於那個男子是榮祿(有近代史學者從榮祿的升遷中尋找蛛絲馬跡)。當然,有感情和實際行為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難說。

史傳就在這次慈安發現之際,慈禧向正宮娘娘大談數十年姊妹情,大談兩人做女人難、做寡居女人更難、做寡居皇太后難上加難的苦難歷程,說得慈安眼淚稀里嘩啦,把咸豐帝臨終那份處置“懿貴妃”的手書出示給了“知錯能改”的慈禧。

慈禧一生善於製造懸念與懸案,她自己病重而別人“暴卒”的相似一幕還出現在她臨終。1908年11月,清廷官宦只知太后患重病,忽然傳出光緒帝死亡,使人疑竇叢生。“先傳太后危篤,初未聞帝病加劇,乃帝先崩,疑傳紛起”(金梁《光宣小傳》)。現代科技手段揭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錢氏集團666

先糾正一下標題。慈安皇太后從未生養過子女。所謂慈安的女兒應該是指咸豐皇帝和麗貴妃生的女兒榮安公主。榮安公主與她的弟弟同治皇帝感情很好,後來下嫁一等雄勇公符珍。她們姐弟從小一起長大,被慈安太后養在宮中。慈安太后非常喜歡孩子,自己沒有生,就把榮安公主和小皇帝視如己出。史載,每日小皇帝從上書房放學,除到慈禧處請安外都是回到慈安那裡吃飯和玩耍,而陪伴他的就是隻比皇帝大一歲的榮安公主。所以常被後世誤以為榮安公主是慈安太后的親生女兒。



實際上說是慈安太后的女兒也沒有錯。因為慈安太后是皇后,而莊敬端貴妃(麗妃,榮安公主生母)只是嬪妃。按祖制,慈安太后是榮安公主的嫡母。更何況,同治9年,榮安公主被封為固倫公主,這是皇后所生之女才有的封號。清制嬪妃生的女兒一般只能封和碩公主。同治年間僅有的兩個公主都曾被封為固倫公主(另一個是榮壽公主,恭王的女兒,慈禧的養女),這在清朝很罕見。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以後兩宮並尊垂簾聽政,關係一直都很融洽,根本沒有勢同水火互不相容的狀況發生。

清祖制,皇后地位尊崇,在宮中為六宮之首,其禮節和待遇與皇帝相同等級。皇后每天起床、一日三餐,其他的嬪妃都要按禮節晨昏定省並隨侍左右。所以,兩宮並尊時雖慈安太后比慈禧年齡小二歲,但慈禧太后卻稱她為姐姐。

慈安太后是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姓鈕鈷祿氏。慈安太后的出身與慈禧太后相同,她們的父親都是道員。她們也是同一天進宮選秀。慈安初進宮時封貞嬪,不到一年晉封皇后。慈禧初封蘭貴人,次年晉懿嬪,後來生了兒子晉為懿貴妃。

咸豐皇帝與皇后的感情很好,慈安太后也非常賢惠,待人寬厚,人緣也很好。只是人過於忠厚善良,關鍵時刻缺乏殺伐果決的魄力。

慈禧太后是滿洲鑲藍旗人,這一點與慈安太后不一樣。慈安太后出生的鑲黃旗是滿洲上三旗之一,而鑲藍旗是下五旗之一。

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因此上三旗高於下五旗。旗人不能隨便改動出身,如若改動必須是皇帝特旨。不過改不改沒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說起來好聽而已。慈禧太后垂簾後將自己的出身改動了一下,升到鑲黃旗,與慈安太后一樣,以示兩宮並尊。這是符合清祖制的。一般而言,皇后孃家如果不是上三旗可以改為上三旗,俗成抬旗,但必須出於皇帝的特旨。

後來的同治皇帝的岳父,蒙古狀元崇倚就是從鑲藍旗抬入鑲黃旗。本來按慣例,阿魯特氏入選皇后,作為皇后孃家是應該抬祖孫三代的,但由於慈禧對崇倚的父親、道光朝的權臣穆彰阿印象惡劣,所以只抬了崇倚一支。要知道當時穆彰阿的女兒也與她的侄女同一天入選同治的後宮,是為莊妃,慈禧於情於理都應該做個順水人情,優待一下自家親家。

慈禧太后的父親是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官職與慈安太后的父親穆揚阿一樣,四品官。按清制,旗人四品以上官員,其女兒年齡為13歲至16歲的,要報內務府候選宮女,俗稱選秀。未參加選秀的不得嫁人。清宮選秀一般三年一次。選中的秀女兩個出路,一是在皇帝身邊隨侍,一是指婚給王公宗親做福晉。


說是三年一選,實際上很難做到。從咸豐到同光年間,選秀活動並沒有幾次。初時是洪楊之亂猖獗,宮中選秀過頻影響不好。後來是皇帝年紀小,沒有需求。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相處愉快,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矛盾。這種和諧共處的結果造就了後來的同治中興的局面。

之所以能夠和諧相處,主要原因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二人的性格特點。慈安太后處理宮中事務時比較公正,人緣也好,在嬪妃和大臣中威望很高。她的缺點是寬以待人,忠厚有餘而精明不足。尤其是在處理政務方面,幾乎一竅不通。而慈禧太后則恰恰相反,她精明幹練、無師自通。加上為咸豐皇帝長期批閱奏章,積累了豐富的政務經驗,熟知朝廷體制運作的方式,也大致瞭解前線統兵大員和內外重臣的性格特點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一點是,她喜歡攬權。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咸豐皇帝的安排。咸豐皇帝死前,除了指定顧命八大臣之外,還特別為慈安慈禧的關係做了安排。他為二人各御賜一枚印章,慈安太后是“御賞”(象徵她代表皇帝親臨),慈禧太后是“同道堂”(象徵與皇后同心同德)。咸豐皇帝死後,顧命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但有一條規定,就是皇帝諭旨頒發時,必須加蓋這兩枚印章,御賞章矜在諭旨起首處,同道堂章矜在結尾處。缺一不可。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兩宮與顧命大臣之間的監督制約機制,以後兩宮垂簾時很自然地就沿襲下來,原來與顧命大臣之間的制約就演變成了兩宮之間的監督和制約。

二人在多年的政治同盟中實際上是達成了高度默契,各取所需的。慈安太后並不是一味懦弱,而是有守有為。慈禧太后也不是大權獨攬,而是遇大事必爭求慈安太后的意見。當時誅殺棄城逃跑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統兵大員勝保逮問入獄並賜死,給勞苦功高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封爵等大事,都是慈安太后的主張。在同治皇帝親政前後,慈安太后更是誅殺安德海、立阿魯特氏為皇后的幕後操縱人。總之,慈安太后在與慈禧的合作中發揮自己所長,平衡各種政治勢力,也平衡了慈禧的權力。而慈禧則正好利用慈安太后對政務不甚感興趣的時機把持朝政。二人可謂相得益彰。

關於慈安太后暴斃,一直是晚清清宮一大謎案。

據說咸豐皇帝臨終前,擔心慈禧會恃子而驕,慈安日後羈糜不了她。他曾就此與肅順商量,肅順當時力勸皇帝“效鉤弋故事”殺之。可是咸豐皇帝顧念舊情下不了手。

雖然下不了手,但還是做了安排。他給慈安留了一道密詔,內容是不論何時,如慈禧有驕縱不法之事,慈安可以召集近親王公大臣殺之。

慈安太后與慈禧合作多年,感念慈禧特別辛勞,於江山社稷有功,覺得沒有必要再保留這個遺詔了。但是她又想當面向慈禧表明心跡,讓慈禧承情,就把慈禧找來,屏退左右,當著慈禧的面燒了這道遺詔。據說慈禧當時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扭捏萬狀,無地自容。

沒過幾天就發生了慈安太后暴斃的事。


艾米麗艾拉

慈禧與慈安表面上絕對是客氣的,矛盾也絕對是有的,但私底下是不是水火不容就不為外人所知了,慈安死了之後,朝野上下都猜測是慈禧所謂,畢竟慈安比慈禧還要小兩歲,卻在44歲就暴亡了。另外,慈安沒有女兒,題主的題目是錯的。

慈安,鈕鈷祿氏,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在廣西柳州,十五歲(咸豐二年)時被選秀入宮。慈安在宮中升遷很快,二月入宮為秀女,四月即被封為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十月被立為皇后。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駕崩,慈禧的兒子同治繼位,慈安與慈禧一起被尊為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暴亡,年僅44歲。

慈安與慈禧都是皇太后,而且地位還要在慈禧之上,但事實上她比慈禧還要小兩歲,慈禧生於1835年,然而結果就是她暴亡,比慈禧早死了27年,慈安為什麼會暴亡呢?當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認為她的死因與慈禧有關,因為她倆矛盾其實很深。

慈禧當年是和慈安是一起進宮的,但慈安卻升遷如光速,一年不到就成了皇后,而慈禧呢?兩年才升到懿嬪,四年之後才靠生下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升為懿妃,然後又等了一年,才成為懿貴妃,直到咸豐死後,同治登基,她才被尊為皇太后。但因為慈安之前就是皇后,算是正品夫人,她是妃子,所以即使都是皇太后了,還是低慈安一等。

在咸豐早期,蘭貴人(即慈禧)得寵之際,咸豐皇帝日日笙歌不早朝,作為正宮皇后的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干預,她趁著咸豐前腳剛走,把慈禧叫來自己寢宮,先是命她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魅惑皇帝,然後準備杖刑懲戒。結果還沒開始杖刑,咸豐帝就著急忙慌的跑來了,大喊慈禧已經有了身孕,慈安這才放過了她。

從咸豐二年,兩人一起入宮,到咸豐駕崩的九年間,慈安一直死死的管著慈禧,壓著慈禧,慈禧怎能心中不恨?而兩人一起當了皇太后後,慈安手中還有咸豐臨死前的“密諭”,其內容就是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依此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咸豐死後,慈安曾將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所以只要慈安活著,慈禧就不敢造次。

慈安活著的時候,也確實一直掌控著比慈禧更大的權力,只是她不喜歡政務,平時大都放手讓慈禧去做,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如誅殺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將驕奢貪婪的勝保下獄賜死,賜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平定太平天國的漢人們爵位等。

慈禧活在慈安的陰影之下,一直都很憋屈,就連兒子同治皇帝大婚娶的皇后,也沒有選她推薦的富察氏,而是選了慈安看中的阿魯特氏。

如此種種,所以當時朝臣面對慈安暴亡,都難以置信。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慈安死後,慈禧理所當然的掌握了所有的大權,軍國要事一言而決,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導致了鬼子六奕訢的失勢。辛酉政變之後,奕訢與慈禧之間一直有矛盾,但奕訢以“嫡庶之分”為由,通過支持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憑藉倚重和信任奕訢,掌控軍機。結果慈安一死,沒兩年奕訢就被慈禧罷黜,直到十多年後的甲午戰敗後,由於滿清皇室實在無人可用,才再度被慈禧任命為軍機大臣,但此時的他面對慈禧,已經沒有任何對抗的資本。


漁樵侃史

首先更正一下,像眾多進入王朝後期的皇帝一樣,咸豐皇帝也變的子嗣困難,終其一生,不過才二子一女。而活下來的只有慈禧太后所生的唯一一個兒子——同治帝,和莊靜皇貴妃所生的女兒——榮安固倫公主了。因此,慈安太后並沒有子女,因此也就不存在慈禧對慈安的女兒好與不好的問題了。


再說到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關係。慈禧太后自發動辛酉政變掌握清廷大權以來,她以高超的權謀和政治手段,統治了晚清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在慈禧太后掌握大權期間,有兩個關鍵的人物,死的都比較蹊蹺。

一個是光緒帝,1908年,年僅37歲的光緒帝,突然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暴斃,而據後世化驗,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是慈禧太后下的手,但是在慈禧太后擁有絕對統治權的紫禁城中,光緒帝死於中毒,很難說與慈禧太后毫無關係。


而另一個死因成謎團的則是與慈禧太后同時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了。1881年4月8日,清光緒七年,身體一貫無大礙的慈安太后突然暴卒於鍾粹宮,死因至今仍為謎團。慈安太后的突然逝世,雖然不能排除得急病的原因,但同在宮中和朝堂掌握大權的慈禧太后顯然脫不開嫌疑。

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同時入宮,但是在宮中的發展,慈安太后遠好於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入宮沒多久即被升為貴妃,一年後,年僅16歲的慈安太后,已經成為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了。

而慈禧太后入宮時,才是一個小小的貴人,哪怕生下了兒子,也不過才升為貴妃,與已經是皇后的慈安太后仍差了兩個級別。在等級森嚴的後宮,慈禧太后只能乖乖聽命於慈安太后。

據說,曾經咸豐皇帝在慈禧太后處耽於享樂,被慈安太后發現,她將慈禧太后叫到宮中懲戒,還是咸豐皇帝以慈禧太后懷有身孕為由,方才被慈安太后放過。

而兩宮皇太后同時垂簾聽政時,據《清宮遺聞》記載: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這句話主要的意思是東宮慈安太后德行更好,對朝廷大事做主,而西宮慈禧太后,則才華顯著,日常的小事都由她來做決定。慈安太后雖然對政治並不熱衷,但並非大權旁落,每逢朝堂有大師,慈禧太后都不能做主,而必須請教慈安太后做決定。

無論是誅殺胡作非為的慈禧太后心腹太監安德海,還是為同治帝選皇后,都最終由慈安太后做主。可見,在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慈安太后擁有最後的決定權。這對於對於權勢極為熱衷,有強烈的掌控欲的慈禧太后而言,必然是十分痛苦的。



雖然表面上,憚於封建禮教的“嫡庶之分”,慈禧太后不得不對慈安太后恭恭敬敬,但作為典型的政治人物慈禧太后,權勢才是她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對面和心不和的慈安太后下手,慈禧太后既有動機,也有能力。


鳶飛九天2018

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都是咸豐帝的后妃,關於他倆關係不和的傳言多來自野史,甚至有傳言慈安太后的暴斃也是慈禧下毒暗害的結果。但這一切都是後人臆測,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慈安太后鈕鈷祿氏,是咸豐帝的正宮皇后,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是咸豐帝的懿貴妃,同治帝生母。

1861年8月,咸豐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唯一的兒子同治帝即位,慈禧母憑子貴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慈安為母后皇太后,並稱兩宮太后。不久,因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驕橫跋扈,把持朝政,兩宮太后聯合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封奕訢為議政王,實行著名的“垂簾聽政”,也就是皇帝前居御座,兩宮太后隔簾後座,共理朝政。

慈安太后生性溫順,對權利和政治的熱情不高,又缺乏主見,因此,朝中的大事小情大多出自慈禧的主意。慈禧太后早在咸豐帝在位時就表現出對權力的濃厚興趣,她天資聰穎,字寫得也不錯,也由此成為咸豐帝在朝政上的得力助手。

據史料記載,慈禧對慈安是比較尊重的,慈安因為性格原因在政務上高度信任慈禧,對於慈禧做的決定基本沒有反對意見,並沒有妨礙慈禧攬權。慈安的行為使得人們誤以為慈禧獨斷專行,一言九鼎,而把慈安給忽略了。事實上,慈安的地位比慈禧要高,在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安德海的事情中,正是慈安決定按祖制處死了這個不可一世的權監。在同治帝選後的問題上,也是慈安力主,選擇了慈禧並不十分喜愛的阿魯特氏。但總體上來說,慈禧與慈安並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

再說慈安子女的問題,事實上,慈安一生沒有子女,咸豐帝確實有一女兒榮安固倫公主,但她的生母是咸豐帝的莊靜皇貴妃(麗妃),所以,實際上並不存在慈禧如何對待慈安女兒的事情。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第一,慈安並沒有生下女兒,她沒有子女。

第二,關於兩宮皇太后不和這個傳說,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就有。比如有人說,咸豐皇帝臨死之前,擔心慈安受到慈禧欺負,所以給她一個密詔,說懿貴妃要是欺負你了,或者干預朝政了,你就把這個密詔拿出來,把她廢掉。後來這件事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就用苦肉計,挖塊自己的肉給慈安做藥引子,把慈安一感動,就把密詔燒掉了。然後慈禧就開始胡作非為。這件事純屬扯淡,慈安在咸豐一朝是正宮皇后,而慈禧如果不是因為生下大阿哥,根本沒有可能在後宮獲得任何地位。而在咸豐皇帝去世之後,這兩個女人曾經團結在一起,扳倒輔政大臣這件事,沒有慈安的首肯和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慈安確實在很多事情上和慈禧政見不同。首先是安德海事件。安德海是慈禧的得寵太監,同治皇帝要斬殺安德海,是得到慈安的支持的。其次是選後事件。同治皇帝選後時,慈安的候選人阿特魯得到了同治皇帝的支持,慈禧非常不高興。

所以,慈禧有謀害慈安的動機。

甚至有人說,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清俾類鈔裡說,左宗棠時任軍機大臣,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但《翁同龢日記》記載得更加詳細,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根據這個判斷,慈安應該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如果是被毒殺,應該會有嘔吐等症狀,但這在脈案裡是沒有的。

我覺得兩宮皇太后沒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是慈安這個人,本身對於權力的慾望不高,對於執政沒有興趣。


susie李舒

第一。

在野史中,對於孝欽顯皇后和孝貞顯皇后的關係有很多描寫,多數都是認為二者充滿矛盾,天天勾心鬥角,水火不容。但是這些都無法得到檔案證實,只能認為是野史。

而在比較可信的史料中,一般認為,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為人溫和,但是怠於理事。成為皇太后之後,身體依然比較病弱。清宮醫案裡關於孝貞顯皇后的脈案很多,如其失眠多夢以及內熱積滯等等。相反的,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處理政事則比較積極,而且和孝貞顯皇后相比,身體相對健康許多。

清人薛福成在《庸庵筆記》裡這樣描述兩位太后的關係:“當是時,天下稱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錯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竅會。東宮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然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

簡單說,即是慈禧太后比較聰明,能力也高,日常的問題都是慈禧太后做主。慈安太后雖然平時不管事,但是關鍵時刻有決斷,而且一般認為她仁德,做事比慈禧太后注意方法。從這個記錄來看,孝貞顯皇后和孝欽顯皇后二位倒是很“互補”。

至於他們的“矛盾”,他們從同治朝開始長期共事,很難說沒有矛盾。比較凸顯的,在給穆宗同治帝選擇皇后的問題上,孝貞顯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孝欽顯皇后支持淑慎皇貴妃富察氏,當時鬧得就比較僵。但是這種矛盾並沒有激化到不可協調的地步。

光緒六年以及光緒七年年初,身體一向很好的孝欽顯皇后罕見的患了重病,這大概是孝欽顯皇后一生中唯一一次患重病,是痢疾。因為孝欽顯皇后患病的緣故,孝貞顯皇后只能暫時獨自處理政務。本身對政務缺乏興致,身體又不好的孝貞顯皇后(同治朝的時候孝貞顯皇后就曾經兩次暈死過去),便在獨自處理政務一段時間後,於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薨逝。

第二。

孝貞顯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沒有女兒。所以談不上對她女兒好。


橘玄雅

首先可以指出題目中的一個錯誤之處。慈安是沒有女兒的。再來看慈禧和慈安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慈禧和慈安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這是由她們之間的性格以及彼此之間利益格局所決定的。

第一她們的性格是比較相合的,慈禧剛強,慈安就比較柔和,這樣一剛一柔,就導致她們性格上不會發生太大沖突,延伸到她們的政局上,慈禧擅長制定各項政策,慈安就決定大臣們的賞罰進退。政治上的分工減少了她們之間權利的爭奪。

再者,清朝兩宮太后並尊的制度也維護了她們之間的關係,她們不會為了爭奪後位而產生矛盾。而且她們還面臨共同的政敵顧命八大臣。

但是慈禧慈安之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矛盾的,比如慈安誅殺了慈禧的親信安德海,她兩在同治皇帝皇后的人選上也有分歧。還有就是她們可能在丈夫活著時也爭過寵,丈夫死後彼此也暗地裡爭過地位高低之類的,這從兩宮太后的陵寢上也可看出。

不過總體而言,她們還是比較和諧的,並且野史傳的慈禧害死慈安應該也是沒有依據的,慈安應該是病死的,這個可以推薦看百家講壇隋麗娟教授關於慈禧的講座,感覺講得挺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