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戳破硅谷的技術泡沫了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美劇《硅谷》(Silicon Valley)主創亞力克·伯格(Alec Berg)的初衷只是想讓觀眾會心一笑。五年前,當他開始編寫這部諷刺連續劇時,硅谷在他眼中就是一部諷刺漫畫,充斥著炒作過度的技術產品和自我吹捧的企業使命宣言。在那裡,“傲慢”披上了“無私”的外衣。

於是,他和電視劇創作人邁克·賈什(Mike Judge)開始對初企行業的種種現象展開諷刺,比如將愚蠢的社交應用喬裝成改變世界的創意,製造出無法遵從指示的自動駕駛汽車和吹捧只顧產品不顧後果的無人性工程師等等。“這些人嚇死我了,”伯格笑著說道。他記得剛開始創作這部劇的前幾年曾與多位開發人員交談,當時他就感到驚慌,這些開發人員對於編碼內容可能造就的危險幾乎毫不關心。“我很想對他們吼道:‘白痴!你們開發的這些東西很危險,你們知道的吧?’但他們就是看不到這一點。”

如今,“這一點”已經明顯得讓人無法視而不見。類似Facebook、推特和YouTube等社交應用正在損害大眾的切實利益;特斯拉和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已導致幾個人喪命;血液檢測初企Therano被SEC(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大規模欺詐起訴,SEC稱其虛假血液測試科學讓患者承受了極大的風險。與此同時,舊金山灣區也沒能解決多樣化缺乏的問題,住房危機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的現象,從任人唯親的投資人到自負的硅谷分離派都在進一步孤立科技界。換句話說,目光短淺的工程師們被困在了自己的泡沫中。伯格說,即使是現在,“人們也沒有深刻地意識到這些東西有多不好的負面影響。就怕類似切爾諾貝利事件重演之後人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好像現在問題還不夠嚴重似的。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儘管如此,這個位於從舊金山到聖何塞101高速公路旁的科技中心卻始終無太大改變。

2017年,獨角獸公司們獲得的風投資金創下歷史新高,大部分科技股票持續飆升;雖說人們一直在討論對科技的核心理念進行反思——這個核心理念就是“不計一切代價增長”——但這似乎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我聽過人們呼籲硅谷採取更多行動來加強包容性,改變傲慢的態度和深刻反思產品的含義,還有一些聲音批評了硅谷公司的薄弱管理,但是,很少人提到要對硅谷進行顛覆性的改革。

我問蘋果老將兼移動設備先驅Palm前任CEO唐娜·杜賓斯基(Donna Dubinsky),若她有一根魔杖,她會改變什麼。“噢,我不覺得有太多需要改變的,”她說,“硅谷在創新、變革和進步方面都非常了不起。這裡產生了許多大想法和改變世界的技術,簡直令人驚奇。”

硅谷始終將自己看作非凡創造力的誕生地,而外面的人卻越來越將它看作一個威脅,這意味著什麼?從某種程度上講,科技界正經歷著創新者的困境:它無法依靠顛覆來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從根本上改革模式則會摧毀行業的創新引擎。如果不擁護改變(諷刺的是,“改變”正是硅谷長久以來奉為圭臬的價值觀)硅谷將有可能被各方勢力所瓦解,包括新的科技中心、政府規制乃至開始有不同想法的消費者們。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硅谷裡面某些圈子的人認為,科技界已經忘記初衷,走向了腐敗的道路。協助引發PC革命(以及蘋果和微軟的崛起)的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Alan Kay)感覺硅谷的抱負自1960和70年代之後就發生了改變。在他寫給我的一系列長郵件中,他描述了硅谷如何變得只專注於“增長和創業”,不再關注能夠改善和推動人類進步的創新,而是“宣揚便利……過度餵養我們無法抵抗的慾望”。

但是,一開始在車庫裡構建奇妙未來的不止有休利特(Hewlett)、帕卡德(Packard)、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這些偉大的科技人員。“不知情的人們會認為以前的年代很美好,大家都只想拯救世界,賺錢只是順便,”歷史學家兼《麻煩製造者:走向成熟的硅谷》(Troublemakers: Silicon Valley’s Coming of Age)一書作者萊斯利·柏林(Leslie Berlin)說,事實上,“許多人的初衷就是賺錢,”而且將硅谷團結起來的並不是什麼“偉大想法或使命感”,而是“潛在的生態系統和經濟基礎設施”,也就是從斯坦福等名校流向硅谷的人才以及從(硅谷)沙山路噴湧而出的金錢。然而,在某個時刻,公眾開始將硅谷的理想主義(以及耗資巨大的品牌營銷)與道德準則混淆起來。

不同的是——柏林稱之為“轉折點”(不是切爾諾貝利事件那種轉折點)——當今時代的普通人都“清楚地意識到硅谷對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數十年前,我們可能還沒意識到汽車中的防抱死剎車是由微處理器運行的,如今,我們的大腦依附著載滿Facebook和Uber等應用的iPhone和安卓設備。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技術行業的壟斷和存在的偏見,以及在引起我們對社交媒體上癮並挖掘我們的數據方面所扮演的共謀角色。當人們充分意識到谷歌如何套現Gmail和搜索歷史的內容之後,谷歌最初那句“不作惡”的座右銘是否還能令人信服?

是时候戳破硅谷的技术泡沫了

康奈爾科技校區(Cornell Tech)的院長丹尼爾·胡騰洛赫爾(Daniel Huttenlocher)就幫忙在紐約羅斯福島建立這樣一個創新中心。七年前,當他推薦康奈爾將計劃建立的新科技園區設在紐約時,他發現大多數競爭對手都只想複製硅谷及其顛覆性的發展模式。如今情況已經不同。“紐約的人們都說,‘我們甚至不想稱自己為‘硅巷,’”他說,“人們意識到成為硅谷是一種失敗,而不是成功。”胡騰洛赫爾設想康奈爾科技校區成為一個初企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這個生態系統會鼓勵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專注於解決與社區相關的問題,並將對人類造成的影響考慮在內。“硅谷那種顛覆性心態並不是為了服務社會——摧毀只是為了自身利益,”他說。

某些真正具有硅谷精神的“反叛分子”看到了巨大的機會。“硅谷企業家被敬奉為神的黃金時代——穿連帽衫的企業家統治的時代已經結束!”Web 2.0連環創業家兼Flickr和Hunch聯合創始人卡特麗娜·菲克(Caterina Fake)說。不久前,菲克創辦了名為Yes VC的新投資公司,目標是糾正硅谷的錯誤做法。“鑑於硅谷目前的壞名聲,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機會來改正錯誤和重思未來。”

然而,就算是自稱擁護技術烏托邦的菲克也只能迴歸硅谷的傳統做法。“一切都在被顛覆,”她興奮地說,“實在太棒了!”

上一篇: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