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環保警察如何做到師出有名執法有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邢捷建議,應通過立法賦予各地環保警察應有的權限,明確環保警察可以將執法延伸到行政執法,使其師出有名、執法有據。
●華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超認為,環保警察的性質定位、職權範圍,有待於進一步深入論證,尤其是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上,必須要進行正規化和程序化構建。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認為,可仿效緝私警察和森林公安的運作模式,在編制上保障環保警察的警力,在執行與警務有關的活動時受公安部的業務指導,在環境技術保護方面受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
在進入案發現場後,環保部門負責汙染物採樣,環保警察則控制嫌疑人,雙方聯合進行現場勘驗取證。CNSPHOTO提供
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式進駐廣東省,對廣東省開展“回頭看”督察。截至當天晚間6點左右,督察組已接到70餘個舉報電話。這些舉報電話既有反映整改未到位的,也有舉報新問題的。
近年來,隨著環保督察力度的不斷加大,地方環保聯動執法也在不斷得到加強。來自公安部的消息顯示,截至6月5日,今年全國公安機關已偵破各類環境犯罪案件37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730餘名,公安部直接掛牌督辦案件211起。
事實上,在這組顯眼的數據背後,有一部分屬於公眾並不太熟知的環保警察的功勞。一直以來,他們默默為生態環境保護髮揮著作用,為保護碧海藍天、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貢獻著力量。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日前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7年年會全體會議暨環境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北京、陝西、河北等九個省(區、市)組建了環保警察隊伍。
不過,儘管各地紛紛探索設立環保警察,但在全國範圍內尚未建立起環保警察制度。在實踐中,環保警察尚面臨著法律依據不足的問題,相關立法亟須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
環保警察執法的兩種模式
據有關資料顯示,環保警察最早或誕生於河北省安平縣。
2006年3月,河北省安平縣公安局成立了全國首家“環保公安”——安平縣環境保護派出所,設在縣環保局。幹警由縣公安局派出,屬於公安局編制序列,與環保局法規科合署辦公,在環保執法時與民警同時出動。
安平縣環保警察模式屬於“入駐式聯合執法”模式,這也是目前環保警察的兩種執法模式之一:由公安局派員入駐環保局,聯合執法。這種模式後來在試點地區被廣泛採用。比如,2011年成立的湖北省大冶市(縣級市)環保警察大隊、2012年4月成立的河南省滑縣環境警察大隊、2012年8月掛牌的江蘇省興化市公安局駐環保局治安辦公室、2014年重慶市忠縣公安局環保警務室等都採用了這種模式。
環保警察的另一種執法模式,是公安機關主導的模式,即在公安系統內建立環境警察專門隊伍,使之成為一個獨立警種,獨立辦案。
最早推出這種模式的是雲南公安。2008年11月,全國首個公安環保分局——雲南省昆明市公安局環保分局正式揭牌,該分局由60名環保警察組成。2010年9月,昆明公安環保分局與水務治安分局合併,更名為水上治安分局。
目前,此種模式在實踐中已有廣泛探索,比如2013年9月成立的湖北省黃石市公安局環境保護警察支隊、2013年10月成立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公安局環境安全保衛支隊、2013年12月成立的浙江省寧波市公安局環境犯罪偵查支隊、2014年10月成立的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環境犯罪偵查大隊等。
據報道,該模式在省級層面也有諸多實踐。譬如,2012年8月,山東省公安廳組建了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偵查總隊;2014年4月,貴州省公安廳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掛牌;2014年4月,遼寧省公安廳成立了環境安全保衛總隊。
破解企業無賴環保無奈
在四川省什邡市環保局二樓,環保警務室的牌子格外醒目。2016年7月,四川省首支縣級環保警察隊伍在什邡市環保局掛牌成立,這支隊伍由曾慶勇等6名警察組成。
曾慶勇是什邡市公安局環保警察大隊副教導員。辦公室入駐環保局之後,時年42歲的曾慶勇拿起了新環保法,惡補“水十條”“氣十條”,而隔壁市環境監察大隊的辦公室也成為他時不時去“串門”學習探討業務的地方。
長期以來,環保部門的監管以行政執法為主。面對嚴重的環境汙染行為,環保部門不能直接採取強制措施,導致了“企業無賴,環保無奈”的尷尬局面。此外,環境汙染案件的證據不容易保留,時間一拖就很容易喪失。企業違法成本偏低,阻礙執法、抗拒執法的情況時有發生。
而什邡市環保警察隊伍的建立則破解了環保行政執法的尷尬局面。什邡市環境監察執法大隊大隊長李志宏說:“環保警察的出現,讓環境違法案件查處不再受環保部門行政執法權的限制。無論是證據蒐集、案件認定還是違法人員抓捕、審查,都更加迅速和高效了。”
什邡市環保警察中隊成立僅僅24天,即迎來了第一次“挑戰”,一家電鍍廠涉嫌非法排汙。令人讚歎的是,環保警察打了一個漂亮仗:從案發到調查取證並完成移送,整個過程才12個小時。
據悉,成立至今,什邡環保警察中隊共辦理行政拘留案件26起、行政拘留34人;辦理環境汙染犯罪案件4起、刑事拘留11人,對汙染企業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什邡市成立環保警察中隊的做法取經於廣東佛山。2014年10月8日,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環境犯罪偵查大隊和順德區公安局經偵大隊環保中隊同時揭牌成立,宣告廣東省終於有了環保警察。佛山市環保局副調研員沈成興認為,環保警察參與執法,有效震懾了環境犯罪行為,提高了對環境犯罪行為的偵辦效率。“與環保監察人員相比,警察有刑事執法權,可以依法強制扣押、刑事拘留。可以說,有環保警察在場,我們的執法多了幾分底氣。”
佛山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局長陳振華說,以前,一個環境犯罪案件從環保部門取樣、到上報省級環保部門鑑定、再到移交公安部門大約要30天,容易造成犯罪嫌疑人逃匿或者銷燬證據。而如今,在進入案發現場後,環保部門負責汙染物採樣,環保警察則控制嫌疑人,雙方聯合進行現場勘驗取證,行動迅速效果好。
編制緊張執法依據欠缺
近年來,儘管各地紛紛探索設立環保警察,但在全國範圍內尚未建立起環境警察制度。目前,環保警察隊伍建設主要有下設專班、加掛牌子、專設支隊、專設總隊四種模式。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春雷認為,建立一支強有力、高素質、較穩定的專職警察隊伍,是應對嚴峻的環境現實、有效控制和化解環境風險的需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邢捷指出,環保警察的設立多為地方自發進行,建立環保警察的法律依據依然不足,亟須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邢捷建議,應通過立法賦予各地環保警察應有的權限,明確環保警察可以將執法延伸到行政執法,使其師出有名、執法有據。
華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超認為,環保警察的性質定位、職權範圍,有待於進一步深入論證,尤其是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上,必須要進行正規化和程序化構建。劉超指出,環境警察隊伍在組建之前,環保執法部門對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一般會移交給屬地公安機關處置,這就增加了中間環節。而環保警察隊伍的成立,可使公安機關提前介入,實現兩個職能部門專業優勢的合理配置,更有利於環保工作的開展。
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也建議,我國應儘快建立環保警察制度,修改現行人民警察法或環境保護法,增加對環保警察的規定,加強對環境汙染行為的刑事打擊。
針對編制不足等問題,朱列玉認為,可仿效緝私警察和森林公安的運作模式,在編制上保障環保警察的警力,在執行與警務有關的活動時受公安部的業務指導,在環境技術保護方面受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
受訪的代表委員認為,應進一步健全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切實加強環保、公安和檢察機關的合作,嚴懲環境犯罪行為。環保警察作為環境執法的有力手段,應儘快對其職責、工作方式、人員構成等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同時也為可能出現的“以罰代刑”等問題紮緊制度的籠子。
......................................................
縱 深:
環保問責須打好組合拳
6月6日,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廣西,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回頭看”督察活動。6月7日上午,相關工作動員會在南寧召開。
至此,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共派出了六個督察組,涉及到十個省區,分別是:河北、河南、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江蘇、江西、廣東、廣西、雲南。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打出了一套保護、監管和懲處的“組合拳”。一方面部署開展環保督察,另一方面加大了環境司法保護力度。
通過環保督察,地方上許多環保問題的蓋子被一一揭開。據悉,這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已向黑龍江省移交了222件信訪問題線索,向江西移交了197件信訪問題線索。而在6月5日入駐廣東“回頭看”當天,中央督察組就接到了70餘個舉報電話。
近幾年來,為了更加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針對環境汙染等行為的法網越織越密。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出臺了《關於辦理非法採礦、破壞性採礦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辦理環境汙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個和環境相關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犯罪的法律適用。
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就進一步健全完善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做出了部署。
據瞭解,2017年,全國法院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一審案件21241件,審結20602件,生效判決涉及人數17965人;受理各類環境資源民事一審案件207552件,審結190125件;受理各類環境資源一審行政案件134791件,結案127481件。
據報道, 自2015年7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啟動以來,各級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截至今年4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7715件,恢復被破壞的林地、耕地、草地、溼地238.29萬畝。
儘管“組合拳”效果顯著,但也應該看到,實踐中還存在“上冷下熱”的現象,有的地方和單位領導幹部在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選擇上總是犯短視病,罔顧生態環境資源的承載力,盲目上項目、建工程;一些環境監管部門工作被動、滯後,對於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未能及時制止、進行懲處……
要破除這種局面,就必須用最嚴厲的問責,對履職不力、作風不實、不擔當的領導幹部嚴肅追責、終身追責,及時、精準地把問責的“板子”打下去、打到位,形成壓力傳導效應。
用好“組合拳”,打好“組合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願景就會成真。
閱讀更多 中國商報法治週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