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农业这块硬骨头,阿里云把产业AI的路走通了?

啃下农业这块硬骨头,阿里云把产业AI的路走通了?

6月7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正式发布ET农业大脑,同时宣布已在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特驱集团、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升集团等落地。这在国内的云计算厂商中,可能是唯一一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的;同时,这也意味着阿里云的ET大脑系列打通了三大产业。

据悉,目前ET农业大脑已经具备的功能包括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

受ET农业大脑影响,养猪行业可能会迎来新标准。人工智能完整记录了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数据显示,一头合格的出栏猪需要跑满200公里,换算到每日运动量大约为1.7公里。

去年12月,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产业AI),认为过去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人工智能必须走出实验室,在场景驱动下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环境问题。

产业AI的提出,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市场竞争层面来说,AI对阿里云显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为47.6%,几乎为市场所有追随者的总和。毫无疑问,阿里云正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基础设施,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要从基础设施向业务价值、应用价值转移。

在城市服务、工业优化领域,阿里云很早就拿出了结果。早在两年前,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开始布局:2016年3月起,在杭州政府主导下,阿里云与其他相关企业开始参与研究;2016年8月,位于苏州的协鑫集成与阿里云签订合作。

啃下农业这块硬骨头,阿里云把产业AI的路走通了?

特驱集团、德康集团董事长王德根称,“智能养殖”概念在农业中存在已久,但此前的解决方案大多集中在增加自动化生产工具,依然以大量人工感知、体力劳动、人工机械操作为主。人均效能仅为国外优秀养殖场的30%,国内平均饲养成本是国外的2倍。

在工业领域,受“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鼓舞,传统制造业正逐渐向智能化转型,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业设备沉淀了大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优化产量、降低能耗的最基本素材。而在城市服务领域,只要政府有决心,就能有效打通数以百万计的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等。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曾表示,农业的数据信息最为丰富,但还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在农村普及率非常低,仅为34%。除此之外,农业从业人员主体年龄较大、新技术人才较少,农业规模化程度差,环境地形水文复杂,尚未实现数字化。

阿里云以人工智能身份与几家农企的合作意义在于,相比已经渗透成熟的城市交通、工业行业,农业的底子更弱,细分更复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但市场相当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超10万亿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尽管农业存在太多的不利因素,但仍有不少农企正寻找与阿里云合作的机会。当天,阿里云还与“生菜大王”马铁民的浩丰食品签约,这意味着未来肯德基的生菜都将可能是应用ET农业大脑种植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