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2017年底,全長1080米的光伏高速在濟南正式通車。路面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不僅可以用來除冰融雪,還可以為公路設備提供電能,據說未來還可以為車輛無線充電。不過其造價高昂,單獨用來為電動汽車充電不會是最經濟的方案,而瑞典人,也在琢磨這件事,並且付諸行動了。

照目前電動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電動汽車爆發式增長的速度要遠遠超過普及充電配套設施的速度。普及充電設施所面臨的難題無非兩點,空間和金錢。如何在生活空間原本就逼仄不堪的大城市中擠出建設充電站的區域?如何在偏遠地區安裝充電樁還能保證設備不會被風吹雨淋?錢,也許在這兒不太好使。

瑞典是全世界首批提倡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之一,2030年之後,瑞典境內將全面禁止燃油動力車輛上路行駛,包括混合動力的汽車。據研究報告顯示,汽車全部電動化可以減少瑞典全國約33%的碳排放,而充電公路的普及,可以分擔80%的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相比開闢全新的充電公路,或是在現有公路上鋪設無線充電設施,瑞典的eRoadArlanda公司提出了一種更經濟的方案,而他們的思路是這樣的:為什麼不將有軌電車下面的軌道和頭頂的電線整合在一起呢?對哦,那為什麼電動汽車不能通過帶電軌道進行充電呢?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這顯然不是無線充電範疇,所以在電動汽車的底盤上需要安置一根耷拉下來的金屬連接臂。當電動汽車不需要充電的時候,連接臂收回,藏在底盤中央。當電動車輛行駛在充電軌道正上方的時候,連接臂放下,並自動尋找軌道與其連接,實現外部電力直接驅動,或者為電池充電。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駕駛員變道超車時,連接臂可以自動斷開與軌道的鏈接,確保行車安全性。一旦車輛減速停車,充電軌道可以限制對車輛的功率輸出,以節省整個電網的負荷。在冰天雪地裡行車的時候,連接臂還能死死地拽住車輛防止失控,嗯,雖然這條是我自己瞎猜的,不過確實有其應用價值。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採取這套充電公路方案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政府財政開支,因為它不需要開闢全新的公路,只需對現有的公路進行電氣改造和設備升級,而且改造的成本也較低。以中國的光伏公路為例,鋪設每平方米的光伏公路成本為7000元人民幣,按照車道寬度3.75米計算,每公里費用達2600萬元。而充電軌道的費用大概為每公里100萬歐元,摺合每公里800萬人民幣。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鋪設於山東濟南的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

第二個好處是,將原本架設在空中的電線安置在了地面,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觀程度,而且也保證了公共安全。雖然隨著純電動公交車在中國越來越普及,現在已經很難在中國城市的街頭看到密密麻麻的、為無軌電車提供能源的電線了。但是在歐洲,頭頂“馬尾辮”的電車在街頭還是很常見的。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當然,在計算總成本的時候,不能把車輛終端的設備成本去掉啊!車輛需要安裝的終端設備包括與充電軌道相連的連接臂、車輛身份識別設備(否則怎麼算電費)、以及統一充電功率和充電電流的轉換設備等等。這筆開支到底由誰支付,我相信這個西方國家還是值得開個全民大會商議一下的。

邊走邊充電這種好事,瑞典也在琢磨,他們是什麼招?

現在,eRoadArlanda公司已經在瑞典的Arlanda貨運站點和Roserberg物流中心之間鋪設了一條長達10公里的實驗軌道,其中只有1.2公里是帶電運行的。測試車輛為一輛重達18噸、用於運送郵政信件的大卡車。如果測試一切順利,該公司將對瑞典境內約2~4%的公路進行改造,屆時我們就可以看到一輛輛“接地氣”的電動汽車穿梭在瑞典的街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