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变化大哟!现在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以前是山高路难行,一到下雨出门都恼火。”

对于万源市蜂桶乡巴桃园村的老百姓来说,自2015年达州市环境保护局对该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到现在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夸在嘴上。通过前后对照,无不感慨万千。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两高”,致富路上难以逾越的屏障

蜂桶乡距离万源市区70余公里,全乡平均海拔为1300米,是达州市范围内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2015年10月,根据四川省政府的批复,蜂桶山被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乡巴桃园村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万源市城区64公里,全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山、高寒地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巴桃园村受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自我发展意识差,以及缺乏知识和资金等原因,大山就成了与外界联系的阻碍、致富路上难以逾越的屏障,因此巴桃园村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

虽然“蜂桶蜂蜜”属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中药材等,但是一切资源都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据巴桃园村支部书记谢加明介绍,“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巴桃园村受高山、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等多种因素制约,当地老百姓历来只能以种植薯类、豆类农作物为主。

因此,大批青壮年不得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大量荒废,种养殖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是这里的土坯房依然随处可见。

2015年,全村总计157户571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21人,户数占比达到40%以上,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

“过去,山又高,路又烂,出个门都不方便,哪来啥子经济收入。莫说修新房子,一年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就只能勉强糊口。”一说到过去的状况,巴桃园村村民谭云墩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感叹。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精准“把脉”,打好脱贫攻坚战

按照达州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2015年达州市环境保护局被确定为巴桃园村“精准扶贫”帮扶单位。因此,怎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怎样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摆在作为帮扶单位面前的最重要课题。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该局除了下派机关党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外,同时还安排了两名职工作为驻村干部,形成了驻村工作组。

据谢加明介绍,驻村工作组到村后立即开展入户走访调查,对贫困群众家庭人口、生产就业、日常生活保障等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对村民缺什么、想什么、盼什么、需求什么进行了详细了解。

同时还通过与当地老同志、老党员、老支书以及乡驻村干部、社会爱心人士广泛交流意见,做到了准确“把脉”,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万源市蜂桶乡巴桃园村驻村帮扶工作五年规划》、《万源市蜂桶乡巴桃园村驻村帮扶工作年度计划》,以及《逐户年度脱贫计划》。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要致富先修路。在“精准扶贫”中,达州市环境保护局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达州市委、市政府,万源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向上级争取、自筹资金和职工捐赠下,首先对巴桃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进行了大量投入,同时还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饮用水源建设等。

在发展经济方面,达州市环境保护局采取因地制宜多元化经济模式,鼓励农民大量种植和培育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的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养殖,特别是在“中蜂”养殖上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品牌效应,拓展销售渠道。因此,在短暂的时间里,巴桃园村脱贫攻坚收到了良好实效。

2017年,巴桃园村成功创建为“达州市市级四好村”和“万源市无邪教示范村”,实现了贫困人口由原来的68户221人减少到现在的1户6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03%。巴桃园村也根据上级政府规定的脱贫年限从2019年提前到了2017年圆满完成“摘帽”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达州市环境保护局自“精准扶贫”以来,在巴桃园村向上级争取、职工捐赠和自筹等,以及各类物资折合资金达到近300万元。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旧貌换新颜,巴桃园村村民无不感慨万千

在当日,由达州市环境保护局聘请的农业技术专家在进行了集中讲课后,又来到果园进行现场示范。当地村民个个喜形于色,用心地与农业专家一起交流和学习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虽然巴桃园村并不是风景名胜区,由于山势奇特,植被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乡村环境、面貌的改变,有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而当地村民吴达术自从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房之后,也借机开起了家庭餐馆接待客人。

据她介绍,虽然以前也外出务工,但是因为要供孩子上学,每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开销,对于修建新房只不过是住在土坯房中的梦想。

自“精准扶贫”以来,她家不只是将住上新房从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每年加上开餐馆、养蜂和其它农副产品的收入,除了日常开销外,人均还能有几千元的盈余。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同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打造和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实施,如今崭新的楼房如雨后春笋,早年的土路、土院坝全部被硬化。在曾经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老百姓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谢加明同时表示,为了表达对达州市环境保护局在“精准扶贫”中为他们做出巨大贡献的敬意,巴桃园村老百姓很多人都以个人名义给达州市环境保护局送上了锦旗。

“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吴达术感慨道。

走进蜂桶乡巴桃园村:从乡村巨变看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中”怎样才能让当地老百姓做到“脱贫”不“返贫”,让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达州市环境保护局自定点帮扶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据该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达州市环境保护局接下来将采取“脱贫不脱帮”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根据乡村振兴计划,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当地老百姓发展休闲渡假农村旅游产业,促进巴桃园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