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访古(常保玉)

古战场访古(常保玉)

摄影 /水银月亮

上城南、下城南是北寨乡的两个自然村,然而村名却都带着个城字。榆社县有两个村名直接称城:社城、魏城,此两处史上曾先后立过榆社县城。而上、下城南村村名是明显的方位名,指在城之南面,连着两个村叫城南,就又以方位加“上下”区别,当地习惯称上北下南,所以上城南、下城南叫法就顺理成章了。

再探究此处城在那里?当地老人说此城在辉沟村和上城南村之间一个地名叫“城上”的地方,城名叫“枣阳城”,此城名确否尚待查据,但这里曾有城应该无误,周边几个村的老人们众口一词有传说,绝非空穴来风,而更可信的是这里累出文物古董为证。

此地寺庙多而古。在榆社县,大部分村里曾有庙,而城的地方庙更多。乡人石勒灭晋半壁江山建国称帝后,推崇佛教,尤其在他故里榆社大肆建庙,这样庙龄就上溯到上千年的晋朝末年。在上城南村的一处房基处有两通石碑,所幸是嵌入砌石内,碑文面朝外,一通碑大字书“皇圖攸久”,落款时间为“大清光绪贰拾柒年岁次辛丑九月上浣”。另一碑上大字“萬善同歸”,立碑时间为“大清道光捌年岁次戊子三月上浣”。这碑是重修时所立,那原建庙时间就还需上推,起码早于清朝,一个寺庙从建到修应该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第几次修?碑记不明确,只能推测古远了。既然史书上未明确记载,那就需考古了。

我是县石勒研究会会员,多年来收集了此有关石勒的资料,又在近年多次到石勒生息之地社城沟和北寨沟采风调研,发现不少文物遗迹佐证,很多村老人讲传说故事,逐渐勾勒出了帝王之乡曾经的辉煌。

石勒的出生、成长之地,据有关资料侧面留记和有关权威人士论证,已锁定在榆社县北川的社城、北寨两条沟里,结论是“古武乡(今榆社)”。社城沟里有石会、石源村,刘王后村,有北原山、八赋岭;北寨沟里有赵王坟、赵王庙,还有仰天、马陵等附着赵王病重归故里的传说,赵王石勒在临终时让人送他回故乡,当走到马陵时已眼现“麻笼”,再到仰天村时已仰面朝天而死,葬于赵王村北,这样三个村因此事而名,以表纪念。

这样很多古迹就联系起来了,绝不是单纯的偶然现象。石勒的出生地一定有他的亲朋故旧,石勒又恋乡,曾言他死后要归“吾之丰沛之地。”(借喻汉帝刘邦故乡丰沛)他打江山时回故乡,带出了家乡子弟兵,后赵朝堂多榆社籍高官,石会是他的大将,石会村因他而名。在青峪村之南有一条沟名圈马沟,传说是石勒养战马之地,管马官韩高后来随军作战有功,被封为将军,他死后葬于圈马沟之南、南河底村东岭上,此地名将军上,他住过的地方名为韩高峪。石勒称帝后情系故乡,在榆社大修寺庙,劝人为善,榆社曾经几乎村村有庙。石勒临死时回故乡,葬于赵王村北岭上,并隔河选址建赵王庙。

古战场访古(常保玉)

如此说来,北寨沟的很多遗迹就串联到石勒时代了。就上城南村的两通碑名而言,“皇圖攸久”,这皇在榆社历史上也只有石勒一人。“万善同歸”,显然是佛经劝善语,又与石勒时代大兴佛教吻合。更奇的是在东垴村采访时,该村北岭上有皇姑坟,在坟地处曾多次挖出过玉带蟒袍。皇姑为皇亲,玉带蟒袍者为高官,在赵王坟周边不远的地方有皇亲、高官坟墓,也只有与赵王帝有关了。

在下城南村采访时,老人们说曾亲手从一古墓中挖出过一块石碑,仅有1尺宽2尺长,而且精装在一盒子内,他们不认识碑上的字,或说篆字,可惜没保存下来。在地名朱军寨的地方,传说是石勒练兵屯兵之地,奇的是在那里挖出一古墓,有朱姓将军的标字,据说他就是守城将军,那这里的城就又多一佐证了。村人又说在一个叫墓院场的地方,发现上下多层古墓,此地是西园河与泉水河交汇之处,村人都说是“二龙合口”的风水宝地,那高官墓多现于此就合常理了。上、下城南村均有不少古墓,盗墓贼精于探古,在此片地方多次挖古墓,2011年上城南人曾抓住4个盗墓贼,公安人员带去法办。

古战场访古(常保玉)

在距此不远的高崖底村采访时,无意间在河畔发现一通石碑,已断三截,村人正准备放到河里充搭石用,我们擦洗后有些碑文尚可辩认,有温泉村、上城南、新庄村等字样,余下的均为修庙施主人名与钱数,以“文”为单位,但找不到立碑时间与寺名,我们推测此是套碑之一。果不其然,村人说原来庙里碑可多了,有10多个,大都在“文革”时被砸毁扔弃了,有个叫巩保江的花甲老人说在桥上还搭着一碑,并领我去看,这是一条小溪上的便桥,下横搭几根长木,木上放一大碑,碑中间已被脚印磨光了,我用水清洗两边,惊喜发现有可辨认字迹:一边是“移?金佛寺”,一边是“大清同治四年?教序”。回村后在一家的门下铺一大碑,当过门石用了,字是被磨沒了,偶见门礅下碑边有云勾纹,让人苦涩一笑。村人说庙叫“奶奶庙”,这与金佛不是一码事,由此断定此庙大,而且供奉的不止一门神佛,农历7月18日有大庙会,香火旺盛。如此深山小村还有大庙,这又佐证此片地理位置之重要。

说此片地方为兵家必争之地,曾是古战场,有古诚,有将军,并非妄猜。虽尚未查获是何年代的什么战场,但村人在耕地时累捡到旧兵器。上城南村书记说那里曾发现汉墓,陶罐内装骨灰,出土过宝剑,还异常锋利,不是现时的金属,箭头就多了。下城南村村长说河东有校场,在此地多次捡到箭头、断戈,箭杆已朽,箭头锋利,这无疑是战场遗迹。

古战场访古(常保玉)

这里已发现不少埋葬高官的古墓,还有未发现的知多少?这里驻过现在的高官:元帅、将军、高干,李德生副主席是青峪村的女婿,说明古今人才曾在这里演义,留下传奇故事,他们也不忘这里的人。有一个故事至今传讲,陶鲁笳在堡下村时住在村民张全福家,在鬼子扫荡堡下村时,张全福曾掩护陶鲁笳脱险。建国后陶鲁笳任山西省委书记,在“大跃进”时将榆社合并到武乡县,榆社就降级为乡镇了。榆社人不愿入并,时任县委干部的下城南人赵补维,叫上堡下村张全福到太原市找陶书记要求分县,市政府门卫不许他们进门,他们在门口等到了陶书记的车,陶书记热情接待他俩,并批评门卫不能忘了老百姓,榆社武乡又分县了,张全福又回家种地。这一个个故事记载着军民鱼水深情,那石勒及朝中的榆社籍高官能不为故乡着想吗?这一件件文物标释着远古的文明繁荣。

沧桑岁月淹没了多少往事,而历史总会留下脚印痕迹。这石勒故乡有待后人寻踪,为北寨乡、榆社县,也是为中华古老文明充实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