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運用的奧祕在哪裡?

以逸待勞是三十六計第四計,該計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

那麼,此計該如何運用呢?眾所周知,戰爭是兩方或者多方力量參與的生死博弈,在戰爭中,任何一方都想取勝,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做到以逸待勞?

龍凱鋒: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運用的奧秘在哪裡?

為此我們看一個歷史戰例:戰國末期,秦國少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的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兵折將。攻打楚國失敗,後來秦王起用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稱滅楚需要60萬大軍,王翦率60萬大軍,陳兵與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抵抗秦軍,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種堅壁固守的姿態。楚軍急於擊退秦軍,但秦軍拒不出戰,相持一年有餘。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天天操練,技藝精湛,王翦非常滿意。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一舉滅楚。

秦軍滅楚之計,與隋軍滅陳類似。隋軍滅陳,也是在長江岸邊擺上重兵,使陳軍調集重兵抵抗隋軍,但隋軍卻不進攻,每天安排戰士演練、嬉鬧,久而久之,使陳軍麻痺大意,認為隋軍只是調防而已,不會進攻自己。於是習以為常,突然一天,隋軍渡江進攻,而陳軍毫無防備,結果被隋軍殲滅,統一了中國。

以逸待勞和瞞天過海這兩個計謀的實施,都涉及到正中有奇,虛中有實的用兵道理,深刻體現了孫子所說的:兵者,詭道也。王翦帶60萬大軍,這是正兵,做出防守的姿態,是虛。王翦60萬正兵的目的,是迫使楚軍也出60萬的兵馬來對抗,使楚軍所有的軍隊被迫用來集中抗秦,有利於秦軍一次性戰勝楚軍,而達到滅楚目的。王翦做出防守姿態,是為進攻打下基礎,在楚軍撤退時,王翦的60萬正兵就成為奇兵,出乎楚軍意料發起進攻,使虛變成實,從而大敗楚軍。楚軍全國兵馬都集中起來抵抗秦軍,一次擊敗楚軍後,順利完成了滅楚的戰略任務。

隋軍調集重兵到陳國的都城建康對面,這是正兵。但隋軍調集重兵之後,卻不立即發起進攻,而是做出正常調防的姿態,麻痺了陳軍,為出奇制勝打下基礎。如孫子所說:能而示之不能,攻而示之不攻。

龍凱鋒: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運用的奧秘在哪裡?

總結來說,以逸待勞之計,一般有兩種態勢下實施:一是我強敵寡的態勢下,以逸待勞採取的是亦正亦奇、亦實亦虛的用兵方法。如秦軍滅楚,隋軍滅陳,都是我強敵寡,亦正亦奇、亦虛亦實,先守後攻、先正後奇、先虛後實。

二是敵我相當的情況下,怎麼以逸待勞呢?這就需要發揮奇兵的作用,使敵人軍事體系結構崩塌,從而為我方勝利奠定基礎。比如官渡之戰,曹操軍隊與袁紹軍隊在相持階段的情況下,曹操秘密派遣三千軍隊偽裝成袁紹軍隊,深入袁紹軍隊後方攻打糧倉烏巢,曹軍燒了袁紹糧倉烏巢,使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機進攻,獲得勝利。

三是攻敵所必救,使敵人疲勞奔襲,然後我以逸待勞,一舉打敗敵人。孫臏與龐涓的桂陵之戰,就是此戰例。孫臏率領齊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目的是迫使龐涓大軍回撤,在回撤的路途中孫臏設伏,以逸待勞一舉打敗龐涓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