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真假難辨 | 手串好買,好手串難買

看著身邊不少朋友都佩戴文玩飾品,市民張女士也想買個手串戴,她在某古玩城,相中一條蜜蠟手串,當場花300多元買下,學著朋友的樣子戴在手腕上把玩。幾天過後,張女士突然發現其中幾顆珠子出現了細小的裂痕,“我讓懂行的朋友幫我看了,朋友說這串珠子是假的。”張女士趕緊拿著這條蜜蠟手串找到當初的賣家,結果卻惹了一肚子氣。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他不承認東西是他家的,我買的時候他沒給收據和發票。”一氣之下張女士向市消協投訴,但因沒有證據,市消協的工作人員只能幫助雙方調解,雖然商家最終承認張女士在他家買過手串,但堅稱其所出售的珠子都是真的,如果張女士認為是假的,可以到相關部門進行檢驗,只要檢驗結果是假的,商家願意進行賠償。

“檢驗費用需1000多元,而這個手串才300元,哪怕檢驗出是假的,他們也會有各種理由搪塞我。”考慮到檢驗費用超出手串本身的價格,張女士只得自認倒黴。

曾經的小眾,如今的暴利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以假亂真、以假亂真是行業潛規則?

有行家笑稱文玩熱帶來了“致富潮”。商家透露,網店上常見到的很多文玩圖片通常是被“美化”過的,實物比圖片要差至少兩個等級甚至更多,或者用不同產地的價格低的品種來冒充價高的品種。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以假亂真有兩種,一種是用樣子接近的品種來冒充,比較多見於石頭、木頭兩類,比如用非洲檀冒充小葉紫檀,用紫檀柳冒充海南黃花梨,用黃金樟木假冒金絲楠等,真假材料價差為數倍甚至數十倍。另一種是“人工合成”,多見於玉石類,比如用黏土染色、燒製假冒綠松石,用粉末壓制白玉,用塑料、樹脂仿製蜜蠟、瑪瑙等。

真假難辨,危害健康是關鍵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無獨有偶,網友小黃也爆料稱,自己在某大型展會期間,花了四千多元買了100多克沉香用來做飾品,可戴了兩次都出現了嚴重的皮膚過敏。雖然最近已經不敢再戴沉香手串,但小黃的左手手腕上還留有紅腫的跡象,仔細看,皮膚表面已經開始蛻皮。

這些沉香是小黃六月份在某大型展會上花了四千多元買來的。小黃說,買回來後一直放著,最近才開始戴在手上。起初,因為用袖套遮擋,沉香沒有接觸到皮膚。最近他把沉香手鍊戴在手上,沒幾天卻發現手腕不舒服。小黃上網查詢發現,原來用藥水泡過的沉香,很容易讓皮膚過敏。

小黃不懂沉香和木料,當時在展會閒逛,覺得顏色好看味道好聞,就花了四千多元買下了這串以克數計價的手鍊。付錢之後,小黃也沒有索取任何的發票和收據。沒有消費憑據也就無法繼續維權。這次,小黃只能吃啞巴虧了。

夢成空,坐地賺錢沒那麼容易

此外,對於一些希望通過收藏文玩手串來炒作,趁機漲價獲得利潤的人來說,這個圈子更是有學問。很多人都記得,前些年有一部電影叫《瘋狂的石頭》。在文玩、收藏圈裡,瘋狂的可不僅僅是石頭,除了手串,這些玩意兒也有很深的門道。

例如幾年前,一些本不稀缺、但是此前很少出現在文玩市場上的木頭,也像被傳染了“瘋病”一般。有人花高價買,有人高價賣,還有人囤積一堆坐等升值,更有些瘋狂的人,開始了“包樹”、“包山”和“包礦”。但作為炒作的中段環節,多數人殺入的時機,已經註定要夢碎。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如今,北京多家文玩店鋪,原來開價數萬元的核桃以5000元的價格甩賣也沒什麼人問津。

“剛兩年就不行了。市場上造假的太多,嫁接老核桃樹的也太多。”被人拉入行的童女士才知道,原來炒文玩跟炒股沒兩樣。“今兒聽著這個漲,明兒聽著那個漲,自己手裡的哪個也不漲。”包樹第一年,童女士就虧了本。而帶她入行的人,除了不再碰核桃以外,還在星月菩提上狠狠栽了一個跟頭,大量囤積的星月菩提售價直接砍掉個0,也賣不掉多少。

遭遇價格大跌的不只有文玩核桃。庫克、星月菩提、椰殼這樣曾經的高熱度文玩品,價格更是跌得離譜。而這樣的行情,更是心存僥倖跟著風口投資的人輸得措手不及,一夜暴富的夢更是破滅了。

拔苗助長,炒作一次毀掉20年行情

從普洱到南紅,從小葉紫檀到金絲楠,從崖柏到星月菩提……完整的炒作鏈條,在文玩行業也是大行其道。

“遊資做的從來不是賠錢買賣。”秦先生說,他們會專門有人去產地收購、甚至包礦開採。等到有一定量以後,開始在市場上放風,做出高價收購的樣子。有點名氣以後,他們“包”的東西開始逐漸投放市場,引來“二級經銷商”、中小拍賣行煽風點火,再次擴大聲勢。等到炒作成熟以後,包了礦的人開始大量出貨,從市場上撤資,而市場上剩下的,只有原本不值錢的石頭木頭,和還以為行情能持續上漲的買單人。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這樣的炒作手法,在文玩圈裡被稱作“黃龍玉行情”。

黃龍玉,曾經只叫黃蠟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副院長郭穎記得很清楚,在遊資明顯進入市場以前,頂級的黃蠟石每克不到1元。而隨著遊資進駐,黃蠟石搖身一變,不僅成了玉,還跟和田玉一樣分出了山料和籽料,一個精工籽料小雕件,甚至可以賣到5萬元左右。

如今這些文玩齊刷刷跌價的狀況,郭穎認為是“迴歸理性”。

如何讓普通文玩愛好者不為遊資炒作買單?郭穎給出了一個簡單判斷的方法,就是“老祖宗是不是拿它當好東西”。

“文玩最重要的還是文化。如果沒有文化根基,過於拔苗助長,就一定會重新跌回去,10年、20年都起不來。”他說。

揭秘手串、文玩背後的套路:入坑需謹慎,已有人上當受騙!

小貼士

需有憑證才好維權,很難進行檢測鑑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