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雷:教培行業野蠻生長的階段結束了

馬學雷:教培行業野蠻生長的階段結束了

修法之後的法律框架:2+4+31

第一,四部委的文件還不是更大的背景,更大的背景應該是修法,以及十八屆以來的一些重大的政策調整。

整個修法的框架基本上是2+4+31,實施條例正在制定中,應該很快也會公佈。

民辦學校登記細則,就是在落實修法的分類和具體規定。還有民辦教育學校監督實施細則,還有黨的建設。這是中央性的四個文件。

配套的是各個省都在陸續各省實施,大概現在已經出了十四五個。我們一共31個,不算港澳臺,我個人認為,北京會排在第21個。當然大家不要太高期望,既不會太創新,也不會太保守。

由於如果機構已經比較大了,一定要注重黨建工作。黨建是有幾個文件,明確社會組織要設立黨組,這個不是“可以”,是必須要設立,當然還要看你的實力和大小。我2016年配合北京市委調研全國最大的一個機構,北京市委就表現出很大的憂慮。因為這麼大機構在京有五六千人,只有一個支部,六七個黨員。

關於加強民辦教育黨的建設工作意見,這個文件也要看一下。可能加強黨員建設會對你的工作有幫助。

分類管理:民辦教育最核心的一次突破

這次修法最關鍵的就是分類管理,如何細節分類管理呢,這應該說是民辦教育實行以來,到目前為止最核心的一次突破。這次分類是取得辦學營利就是A類,不營利就是B類。允許自主選擇。當然義務教育階段是不能選擇的。這個是解決了我們長期發展困擾的問題。現在管理機關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所以說要上“趕快上”,將來也不一定會怎麼樣。

在新的定義下,想選營利的就去融資,去上市;想非營利的,我們一直再強調,千萬不要說還帶著非營利的名,還要做營利的實,這很危險。將來我們認為(會通過)信息的公開,審計的加強,會制約著選擇非營利的機構老老實實走下去。要看美國現在是怎麼管理非營利機構的,五年以後我們應該是走這條路。

因為原來法律規定,培訓學校也是民辦學校,也要不以營利為目的。現在明確了,稅務和工商上實至名歸了,原來是非營利的,不能上市。資本現在禁不住誘惑也是在港股大膽的嘗試,但是我看好像這種勢頭下去趨勢也不是特別的樂觀。而且對於民辦學校說,尤其是培訓學校來說,政府的驅動力量是越來越小了,市場驅動的力量是越來越大了,應當說我們就放到市場來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當然放到學歷學校來講,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學校要去重新考量。

教培行業中民辦培訓機構是絕對主體力量,學生的增長數量也是趨勢,供給側的改革提升是機會,尤其是今天的主題,迴歸才是未來。迴歸是什麼,要真正把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內容、模式做好。可能以往的紅利時代,並不像原來那麼好。怎麼辦,我們就要提高我們的質量。

C端質量重於價格

整個民辦教育行業,包括培訓行業在歷史上發展的這麼好,增的這麼快,也不全是我們自己努力的功勞,我們站在了歷史的風口上,有這麼一個偉大的人口紅利和城市化的紅利,是我們能夠獲得這樣的增長速度的很重要的背景原因。

城市紅利化發展,如果和我們類似的金磚國家:巴西、南非,墨西哥這樣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大概還有10%增長,從58%增長到68%應該沒有問題的。這個增長都是我們的紅利,都是我們利好的因素。

教育人口紅利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拿日本做對比,日本在2013年幼兒園的毛入學率達到96%,我們那時候才達到67%。我們和發達國家比我們還是有空間。這個空間說明我們還有機會,還有紅利在裡面。

我們教培行業存在的問題,就是小弱散,集中度低。現在行業集中度前十的機構佔的不到18%。我看的數據是5%或7%。在各方面原因作用下還不夠規範。我作為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經常做一件事情,幫助政府處理一些機構跑路的事情。這都是一些導致我們行業受制的原因。還有我們強化應試業務比例過高。人民滿意度和政府的滿意度有待提高。有朋友跟我說,政府為什麼不批我,政府就卡我,有政府部門跟我說,整天焦頭爛額,掙錢的事是他們,出事都是我們。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迴歸才是未來。教育怎麼迴歸,教育不能一張嘴就是今年營利多少,我們融資了嗎,我們上市了嗎,我們的股價是多少。如果說我們一張嘴全都是這些東西,社會對我們是一種什麼印象?他們會支持我們,還是反對我們?尤其現在信息這麼通透,政府對老百姓和機構,它會支持誰?所以贏得民心應該是我們每個行業人的責任。

做教育,我們發現老百姓,從C端來說,不在乎你價格高低,只在乎質量好壞。這是很普遍的。價格也很重要,但是在C端絕對質量高於價格。

結構決定品質,對於社會,對於政府,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都是這樣。小散亂對家長和政府是什麼壓力,這是很明朗的事情。2016年10月份北京市教委發了“十三五”規劃,要支持民辦教育機構品牌化、集團化發展。就是也不給你提要求了,誰這樣發展就支持。

未來十年,分層分區域發展是方向

教育行業的整合和品牌化發展是趨勢,新發展階級的關鍵詞,技術、內容、模式與資本。政府引導,資本助推。

教培行業的資本化、集團化、全國化、連鎖化、國際化的內在基因。像北京能夠建成資本的中心,人力資源中心,研發中心,技術中心等等,能夠形成這種優勢,才是效益最大化。當然說品牌的優勢大家也看得到,當然說發展需要資本,資本也需要發展。教培行業在全國的屬性,大家一定要看到,我們的模式很成熟,現在全國的高考又要統一了,這麼一個大市場,北京做成了可以去到全國,沒有任何的地域的、經濟的、文化的壁壘。

分類後時代,教培行業基本走向,我覺得是技術與資本。投資拉動供給性改革,一定消費升級。四部委文件出臺後,有關行業人士問我怎麼看。我說挺好的,大家趕快升級。原來的應試已經成為一套很成熟的模式,趕快升級。要回歸,迴歸什麼,我們育人,趕快做好素質教育這條路。教師在於提高管理水平,這應該是方向。我們現在競爭很激烈,我看了一下培訓行業競爭的情況,基本上是上市的公開報表的利潤都是在15%左右。我們國家的號稱爆利的房地產大概在10-12%左右。未來還很唯美嗎,不一定,我們要靠技術、方法和管理來操作。

未來十年,分層分區域發展是方向。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很多機構都受阻?我說不一定。大公司優勢,可以轉型,研發新的東西,小的可以靠游擊戰術。但是中型的,我個人認為可能就比較痛苦,去開發新的東西比不過大的,既有的成功模式和習慣又侷限了你往前拓展新的品類,又不能像小的機構,尤其是個人可以打游擊。

另一種教培機構模式,就是鼓勵企業採購優質服務和產品。當然我們主流的培訓機構模式還是運營管理實體學校。像美國一些成熟經驗,有些服務機構向學校付出課程和服務。

我們目前的學校是建立在十八世紀的普魯士階段,學校就是工廠,班級就是車間,課程就是流水線,學生就是流水線上的零件。這種模式已經進行了兩百多年了。在現在信息和技術條件下,我們會不會有所改變?比如Vipkid,我們沒有必要非得像個工廠一樣,大家坐在那兒。在我們整個民辦教育領域應該說技術最先進,管理最先進的是我們的培訓學校。完全可以未來學校模式變革能分一杯羹,做出自己的業務模式。

野蠻生長結束了,要從質量,內容,技術等方面提高

當然說新高考改革下來的學校需求,新高考改革需求,比如說3+3,注重人生的規劃,這些都要求這些學校要開門辦學。當它們關門辦學的時候沒有機會,當它們開門辦學的時候機會就來了。

我們的主題是迴歸就是未來。把握教育規律應該是我們的一個迴歸,不能全都是開口是錢,閉口是錢,開口融資,閉口上市。我們還是要對教育培訓、孩子負責。

十九大關於教育的一些關鍵詞,就是PPT上顯示的這些。我認為大家去找,或者說目前的業務內容是不是將來符合方向,會不會有哪塊磚砸到自己腦袋上,要從一般規律來判斷。

這次減負是有一系列的前奏的,前期中央關於減負進行了調研,這次在全國兩會強化減負。這個可以看指導思想與具體方法。比如定義了哪些是強化優勢。當行業人問我的時候,我說就死嗑文件。將來會不會受到波及,要從思想上判斷。近些年來面對中小學生組織的非學歷化教育,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發展規律,影響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造成了學校課業負重,增加了社會負擔,社會反響強烈。文件裡明確定義的,肯定是要小心。有人問我,我要做在線教育的強化優勢,有沒有機會?我說如果搞了好大投入,把在線教育做的蔚然成風,就(有人)管你了。最近中共中央印發了相關方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家一定要看好人民滿意這四個字。

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說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些詞都是可以供大家參考。

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政策中,可以看到自主招生比例越來越大,2017年北大自主招生600人,北大去年一共招生3千,這樣的話就是五分之一。北大在浙江的招生,現在全體裸分去上的,只佔北大招生名額的不到三分之二。

新高考的改革,3+3,學生綜合信息的錄取等等,這些都是說單獨的強化應試,會從考試招生制度予以相應的調整。

所以說,我看到民辦教育野蠻生長的時代要結束了。幼教現在要求普惠性幼兒園達到80%。思路不一樣,現在再先幹後批,就冒很大的風險。國際化學校要落實國家課標,引進境外教材的審批。我們野蠻生長結束了,要從質量,內容,技術等方面來提高。

馬學雷:教培行業野蠻生長的階段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