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课本上张衡发明地动仪印象深刻,刚刚得知新的历史教材把这段删掉了。这是为什么?

于球球耐摺咧

我想说,不是所有的删教材都是坏事。

中国教材里除了有鲁迅这样发人深省的好东西,也有这种早就该删,但一直没删的东西。

张衡发明地动仪,是记录在《汉书》里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是被广泛质疑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京师准确预测了陇西的地震,所以这个地动仪很有效,能够预测地震。

但是事实上,原来的地动仪早已经失传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样,到了2005年,我国专家们复原了这个地动仪,据说第一次实现了验震功能,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他们在媒体上声称地动仪新模型对河北唐山、云南泸西、越南孟艺发生的三次真实地震进行了检验。但是这三场地震都发生在2005年以前,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地震检验,很难令人信服——更何况,2005年以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没见这个地动仪发挥一分作用。

众所周知的是,现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还没办法准确的预测地震,何况一个公元一百多年的汉代文物?

所以,删掉这段地动仪的历史,是一件好事啊。

当然,或许可以商榷的是,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一刀切——因为这毕竟是《汉书》里的故事,作为历史读物,历史典故,还是值得读的。那么可以考虑的,其实是在这个故事之后,加上一个更加现代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让小学生知道有地动仪这样的发明和尝试,也让小孩子知道,地震仍然是困扰人类的一个自然灾难,地动仪其实解决不了问题。


邹思聪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件事情,那就是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已经将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从课本上删除了。

对这件事情很多人表示了肯定和接受,他们肯定此事的原因就是:

我们所看到的地动仪实际是上世纪50年代、现代的科学家通过史料上含糊之极的记载凭自己的想象模拟出来的、没有什么测量地震的作用,所以他们就用这件事情对课本删掉张衡地动仪的事情表示了肯定。


对于此事我有不同的看法,在说这个看法之前我们得纠正大家一个很常见的错误。

历史中的地动仪,只有同步地震的功能,没有预测地震的功能

那就是很多人都以为张衡的地动仪是能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但在实际记载中的地动仪却并没有这个功能,历史中的地动仪有的仅仅只是对正在发生的地震进行通报的功能,如果地震没有发生,它是预测不出来的


只有地震发生了,地动仪才能产生反应,对地震范围、方向同步消息。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有疑惑了,都已经发生的地震,再通过仪器检测同步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忽略了古代信息传递的困难程度,古代传递重要情报一般都是快马加鞭或者飞鸽传书完成的,效率非常低下。

如果古代发生了地震,距离京都比较遥远的,可能得需要一个月、半个月的时间才能传达给皇帝,到时候再实行救援就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初衷就是能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及时地将消息传递给皇帝,好在皇帝的准备下及时对灾区进行救援。


如果真要说到预测的话,即便以现代的技术也是无能为力的,当初我在看文章的时候没有看仔细,以为地动仪的作用是预测,所以也曾经对此事产生过质疑。

但是后来我仔细看过文章知道了地动仪的功效后,我却对地动仪的作用充分的相信了,虽然现代人模拟出来的地动仪并没有同步记测地震的功能,但是这能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同样是没有作用的吗?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未免太过于武断。

一直不被人们相信的山海经生物,以及现代在别的国家发现的出处

就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山海经吧,在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很多古生物因为古人一直没有见到过真身,所以那时的很多人以为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生物都是上古时期人们想象出来的。


他们觉得世间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一直到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山海经中的生物是杜撰的,是完全没有出处的。

但是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信息的现代化,我们开始发现很多山海经中记载的生物实际上是存在的。

山海经中的犰狳

就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犰狳,山海经中记载的犰狳样子很像兔子,嘴巴像鸟、有着猫头鹰的眼睛和蛇一样的尾巴,叫声非常特殊,如果有虫害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而且它一看到人就会经常装死。

古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这种生物,所以他们将犰狳当成了是和龙一样的神话生物,以为世间不存在。

但是最近我们发现,在北美洲有一种生物和山海经中记载的犰狳十分相似,大家看一下照片就可以分辨出来了,而且这种生物也是吃蚂蚁的,叫声也非常特殊,见人也有装死的习惯。

山海经中的四角角

还有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四角鹿,说的是有一种生活在山上的鹿,头上奇怪的长了四只角。

古人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长四只角的鹿,所以也觉得这种生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一直到我们现在,甚至还有人觉得山海经中的四角鹿其实说的是驯鹿之类的动物,觉得是上古时期人们描述错误了,这才有了四角鹿这种说法。

但是实际上在印度,这种长着四只角的鹿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我们之前一直不知道,就以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长着四只角的鹿。



现代人复制出的地动仪不存在测量地震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没有用处

事情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了吧?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虽然我们现代人无法通过非常含糊的记载、完美地复制出张衡的地动仪,也不能在任何出土遗迹上找到张衡地动仪的痕迹,但是这却并不是我们否认地动仪不曾存在过的说辞。


以我们现在的技术,类似于地动仪功能的仪器是存在的。

但是很多人觉得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没有电、没有各种先进的理论,所以就觉得张衡的地动仪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虽然我自己个人也找不出张衡地动仪存在的证据,但是这种情况不正很类似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山海经吗?古人没见到过山海经中存在的生物,难道那些生物就根本不可能会存在吗?我们没有找到地动仪存在的痕迹,难道张衡就真的没有发明出这种神奇的仪器吗?


我个人对地动仪从历史教材中删除的看法

所以我觉得地动仪是存在的,要不然大家觉得是地动仪那个史官闲着无聊乱编的历史吗?那个时候是东汉时期,人们对历史还是非常严谨的,地动仪的出处也不是各种野史杂史,所以编造的可能很小。

而我们再度回归到关于地动仪课文被删除的事情上,我觉得地动仪的课文只是描述了一件古人有过神奇发明的大概,让我们现代的后人知道了古人有过的智慧,张衡的事迹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而现在有人却以复制的地动仪没有同步地震发生的功能而在课本上删掉了这件事情,大家不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合常理吗?大家不觉得这件事情在基本的逻辑上也说不过去吗?


所以说我个人对在历史教材上删掉地动仪的事情是有着不同意见的,我觉得地动仪的介绍应当继续存在在历史教材中,我保持我个人的看法,无论怎么说,我的看法也是不会改变的。


孤客生

删古诗、删鲁迅、删“革命英雄”,每一次中小学的新教材一经推出,总是会获得臧否不一,这一次,以发明地动仪而著称的张衡先生又坐不住了。

2010年,教育部暂时删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在2017年的统编本中,彻底删除了张衡和地动仪。

其实从很久以前,张衡的屁股就坐在火山口上了,网上和现实中,存在很多包括著名研究学者的质疑声音,质疑的目标主要在于:一、张衡的地动仪只是记录地震,并非预测地震。二、哪怕是按现有科技复制制作的地动仪,其地震记录也达不到应有的准确程度。三、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地动仪复制品,都是后人根据196个字的文字记载(连个图片也没有)附会而成,没有事实依据说明张衡曾经发明了可靠的地动仪。

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台公认精确的地震预报仪器,地震预报无从谈起!因此第一条我们就不能苛责张衡先生。而1800年后的后人“

仿制”出来的地动仪,居然连真实发生的地震也无法如实记录,这一点确实无法自圆其说了。

爱迪生很难用光的反射原理协助母亲做阑尾炎手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华盛顿家里也没有樱桃树让他砍;1989年的美国洛杉矶根本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因此也就没有那个徒手挖地找出孩子伟大父亲......

面对用夸张虚构的“爱国主义”教材教育出来的孩子,我们其实更希望他们长大后拥有更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诚实。从这一点上出发,教育部门的教材改革应和人心,应该鼓励。

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东汉地动仪,已经66周岁了,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地动仪正在出生,它们引颈眺望的方向不一定是地震,而很可能就是一声空炮。


历来现实

地动仪被从课本中删除,应该说是中国逐步强大、自信的一个表现。为什么这么说?

地动仪是世博会唯一展品

忘了是哪一年的世博会,中国代表团带着自己唯一的“科技产品”——地动仪参加的,因为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有自己的科技,只能拿着老祖宗的东西去参加。一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地动仪最后一次出现在世博会上,自此之后,中国已经不再需要这个玩意儿证明自己的“历史科技”。

地动仪其实是“英国技术”

其实张衡的地动仪仅仅是196字的简单描述,那会儿还都是竹简书,对地动仪的形象和原来,仅仅进行了模糊说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匠就是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1883年《地震和地球的其他运动》一书中阐述的“悬垂摆”的结构原理,“创造出来的”张衡地动仪。

但即使如此,这个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效率也被世界各国科学家所批驳。其实道理很简单,地震的感受能让地动仪吐出珠子,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地震仪非常敏感,稍有震动就能吐珠子,那人的脚步都可以让珠子掉下来,另一个结果是非常不敏感,那就是等他感受到,人都已经被埋在土里了。

地震仪离开教科书是中国的自信表现

作为70后,我小时候就学了地震仪的故事,虽然什么也不懂,但却知道中国的古人天文地理知识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中国的数学也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深感自豪,但因为小,并不清楚为啥造了那么多年,中国还落后。当然,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中国落后。

而今天的孩子,完全不用迷信古人的业绩,因为中国现在的技术已经跟上了世界步伐,预期怀念古代的闻名,不如看看今天的中国。

下一个会不会是四大发明

地震仪从课本中移除,下一个会不会轮到四大发明呢?中国四大发明也不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貌似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给中国科技撑门面,搞出来的四大发明。当时也是在众多古代发明中选出来的这四项。在今天,这四大发明除了指南针,没有一项不落后于世界的(中国的北斗导航算是指南针的延续)。预期宣扬他们,还不如好好搞搞今天的科技,四大发明还是离开教科书吧。


白希文

张衡是一个天才的古代科学家,他集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天才,奇才,全才。
过去教科书中,把他发明的“地动仪”,说成是他的一个标志性世界重大发明,反而其它方面的发明,被一般人疏忽了。用现代人的观点,从社会效益来说,恰恰是“地动仪”是他对人类贡献方面,最没有价值的发明。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地动仪是一个什么东西,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价值: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地动仪只能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而不能指示发生地震的具体位置,而我们知道,要确定准确的位置,是由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试想如果在北京测到西南方向有地震发生,但是,你不知道是在保定石家庄,还是在昆明,这样的测定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另外,对于地震的测量,人们需要的是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而事后诸葛亮,这不是人们期待的结果。即使在现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地震短期预测,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人们可以通过地球的地质情况甚至地磁信号的异常,还有长期对某一地区地壳的变化,判断这一地区将来有可能发生地震,但是要想准确预测某一年、某一月甚至某一天发生地震,现在仍然没有这个把握性。
个人觉得,张衡在天文,数学甚至机械方面的发明,更接地气,或者说更有实际意义。
在天文学方面,他和周兴提出的《九道法》,是当时最精确的推算历法的方法。这个方法推算的结果,不但比一百多年前的《太初历》精确,甚至和二百多年后的《四分历》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机械方面,他发明的《浑天仪》 ,其使用价值远远超过教科书中评价极高的《地动仪》,因为那就是一个带有日历的钟表雏形,也许那个时期,有“钟表王国”之称的瑞士人,还在过“刀耕火种”的日子呢!
在数学方面,他研究过球的外切立方体积和内接立方体积,研究过球的体积,其中还定圆周率值为10的开方,这个值比较粗略,和400年后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相比,差的很远,但他却是中国第一个理论上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
由此看来,教育部门取消当年教科书中有关张衡的内容,绝不是要否定他的历史作用,而是要改变大部分人最耳熟能详的“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误区,因为在那篇课文中,最多的篇幅是介绍地动仪,把他其它的、更有科学意义的发明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有害无益。联合国有关组织已经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说明国际科学界、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界没有忘记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现在网上为什么这么多反对意见,恰恰说明中国网民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这样的提高要从娃娃抓起,要全面了解古代科学家对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不能人云亦云。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一些容易误解的知识,应该及时纠正,没什么不好地。否则像“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来的”,这样连古人都知道的知识,不少现代人居然不知道,这样的笑话还会发生。


防喷老司机

张衡地动仪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它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中的陈列品,与美国人从月球带来的岩石并列展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张衡地动仪从来就没有出土过,课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学者王振铎(1912-1992年)于1951年设计的模型,设计所依据的是仅仅是《后汉书·张衡传》中196个字的描述。现在的课本已经增加了“模型”两字,可当年我们是当了真的啊~


早在2010年,网友就围绕张衡地动仪的真假展开了争论。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古董”的模型,其实是现代作品。当年有个叫闫涛的网友在网上发布的微博。这条微博说,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是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这条微博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查阅书籍后发现,地动仪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张衡传》中,于公元132年问世,约是公元190年到220年消失,至今未找到。网友还发现,直到公元432年,范晔才开始《后汉书》。也就是说,在地动仪消失了300年后,范晔没有见过地动仪原型的情况下,写出地动仪的内外构造。网友的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地动仪真假的争论。还有专家

认为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早已失传,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随后,中国地震台网专家做出回应,上世纪50年代的仿制地震仪由于设计缺陷,确定不能监测地震,但2005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存在这个问题。当年教育部也有表态,称中小学教科书如何描述地动仪是个专业问题,教育部已将有关材料是转交给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进一步研究。

如今删除有关地动仪的内容,是本着对历史严谨的态度做出的决定,是值得肯定的。在我看来不断还原真相,不断打破对历史书写的垄断,逐渐逼近历史真实,这才是真正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既然地动仪存在争议,就应该从教材中删除,以免误导学生。


巍岳钦禹

到底为什么删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应当删除。

首先,这东西的图片是假的,是个现代推出的概念仿制品。与其它粗制滥造的汉代出土器物完全不同,所以给你“印象深刻”。其次,即便是现代的仿制品,也并不能检测地震。

这个我们在课本上见到的地动仪,是历史学家王振铎,在1951年根据史书记载,加上个人想象和设计,造出来的。当然,由于是历史学家,非常严谨,他考证了该地动仪的所有外表装饰细节。然而,同样也因为是历史学家,他对地震检测的原理一窍不通,做的这个地动仪也无法检测地震。更不用说测出方位了。

那能还原出拥有书中功能的地动仪么?我们来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后汉书 张衡列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大家可以看见,这段文字中,有效部分非常少。这么少的几个字里,大部分又是讲地动仪造型,那里头是什么机制呢?没有说。用词是“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这点介绍,可复原不出来,所以只能拗个造型。

那么,这东西真有效果么?文中说效果是“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就是陇西(今甘肃一代)发生了地震,京师(即洛阳)人不能感知,而地动仪能够感知到,还能够测出方位。

然而,即便我们认为效果是真实的,但光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假如只是感知人无法觉察的震动,那很容易,我用一个啤酒瓶子倒立也能做到,根本不需要造什么地动仪。其关键是,需要能够区分出地震波和平常的震动(比如人走路,马奔跑,放音乐之类)。否则越灵敏,误报就会越多。其次,假如测的是地震的震波,那么很显然,地震到来时,八个龙首都会受到震动,不可能只有一个吐珠,根本无法测出方向。现代对地震震源位置的测量,是需要在全国各地建造地震台站和测量点,通过多个点的数据拟合后,才能做到。

对于震动和方向这两个问题,张衡均没有任何解释。从地动仪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张衡将此称之为“侯风”,大致可以判断张衡认为地震波是靠风传播的。那么从原理上这东西就是错误的。陇西的地震更像是一次巧合。

在地动仪造出70年来,到最终毁于战火,没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一次地震被它测量到的记录。所以,史书上这段文字是不可靠的,也无法得到它能够测量地震的科学结论。

这类东西在史书上非常多。无原理、无设计图,只有神奇的功用。它们大多是虚假或极尽夸张的。仅以东汉时期为例:

比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三国志注 诸葛亮集》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为了战争造出能运四百斤粮食的“木牛流马”。你靠这段描述造造看?

比如华佗的全身麻醉药和开膛手术。

《后汉书 华佗传》

若病发結于內,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截断湔洗,除去疾积 ,既而縫合,傅以神膏 。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很神奇吧,咱们也试试?病发结于内,那是什么病?麻沸散只是个名字,成分是什么?还是说只是酒?除去疾积,是什么意思?长在哪里?怎么除去?神膏又是什么?全部不知道。

大家不要对史料迷信,史料文人所著,口口相传,里面的各种超越时代的传奇事例层出不穷,这些人像是流星,完全凌驾于当代所有人的水平之上,没有任何群体的理论积累过程。就是一个人到处播撒神迹后,很快像绝密武功那样“失传”。我认为沉迷这个,还不如去看吹牛大王历险记。

那哪些是可以取信的呢?比如张衡造的另一件器物,浑天仪(明代仿制品):

虽然实物也已经丢失,但有《浑天仪图注》等说明原理,阐述自己的宇宙观。因为原理清晰已知,所以历朝仿制,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浑天仪的仿制品。有观测记录,比如星图的文物出土等。那么这样的历史记载,就相对可靠很多了。


破破的桥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

这段不是诗,是后汉书地动仪原文。有几人能看懂?古代机械原理,大概都是这种文体。但绝不是我们以为的看懂的样子。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这段也不是诗,是中国武学经典“太极拳论”中,关于技术劲路的理论。充满古韵浪漫的修辞,总能令人恍惚以为,古文不是诗就是歌。其实这不过就是一种古人记录资料时,使用的最普通的文体形式。

2005年,我有幸接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冯锐教授,那时他正在做着(张衡地动仪)复原研究。


冯锐观察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

而更幸运的是,我跟踪记录并拍摄这个奇迹的全过程。后来成片,片名:神器。央视网有链接。

冯锐这次研究基本算是对王振铎复原模型的一次颠覆。

王振铎复原模型原理图

王振铎以为自己看懂了后汉书,于是做了这个玩意。谁知几十年来,根本无法工作,沦为纯摆设。细看这个图,其原理不符合地震学原理,随机性太大,能量不足,不可能撞动都柱。蛤蟆位置及形式不合理,根本缺乏科学仪器的严谨性。等等一系列问题,不一而足。


冯锐复原地动仪内部构造图(姚宇绘)

这幅图是本人亲手绘制,按照冯锐复原原理一丝不苟。是为拍摄纪录片而绘制。

同时冯锐根据这个原理,制作了一比一模型,无数次试验,成功率极高。


外观

由内到外,可对比王振铎的模型,相差是本质的。冯锐复原是靠大量计算分析,辅助考证文史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大量地质和地震知识经验而得。而王振铎则是以文学素养为基础,在完全没有数理地球物理等支持下,凭感觉做出。一个典型的文学工作者,一个绝对的科学者,在复原一个科学仪器时必然大相径庭!

这个今天大多数解读古文所面临问题相似,古文一般归文史科。因此这类古本大多藏于历史考古类研究机构中。于是约定俗成也是这些文史专业者作为解读研究者。但是古典文本内容却五花八门,尤其涉及古人生活实用类资料时,这个文史出身者经常力有不逮。于是按经验强做注解,因此必然是这不伦不类的结果。

上边所举“太极拳论”的解读问题也归此类,明明是技术内容,偏偏要解读成哲学。这显然就风马牛不相及了。或者从另一侧面看是我们今人对古文化理解不足所致。

那么,张衡地动仪被从课本移除,本人以为属于暂时性问题,是否因为技术疑惑所致,也很难判断,但重要的不在此,而在于术业有专攻,教育部门定不乏人才,选合适之人,研究对口的专业吧。

张衡地动仪是科学仪器,也许它的产生不是为了科学,但是发明它制造它必须遵循科学。

武术是人体科学,范畴包括:运动力学、生理、解刨、心理等。

中医就更广了,天文,建筑,织造等每科都至少涉及三种学科。

因此我想问:凭什么把这么复杂的综合问题都让文史科一家背负。即使是文史专业者也要有量力之心,别什么都揽,扛不住就是扛不住。

文化是个实实在在的事儿,总是驴唇不对马嘴,对不起的不是自己,是祖宗!


姚宇

张衡地动仪从来没有实物出土,很有可能是伪造


像司马光砸缸、匡衡凿壁偷光、张衡地动仪等故事,是我对小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几篇文章。张衡地动仪甚至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被国家地震局当作标志用了十几年。与美国带回来的月球土一起,在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被展出,可见国家、世界对它的高评价。



然而随着一个个古墓被发掘,从来没有任何墓穴里面出土过地动仪原型。而我们所看到的地动仪是怎么来的?1951年由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张衡传》里面的196字,硬生生凭借想象“伪造”出来的文物。

其实对于地震仪的真假性一直争论不休,地动仪出现在《后汉书》中,但是并没有实物。而《后汉书》描述的地动仪,是范晔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想象“描写”出来内容。


而地动仪真的可以测试地震吗?根据专家仿造的地动仪效果来看,地动仪更像是事后诸葛亮,像四川、雅安地震没有任何反应。而《后汉书》记载地震仪曾经精准预测过陇西地震,但是也只是几千年前的记录。

而如今国家要把张衡地动仪删除课本,是出于对历史的准确性考虑。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还未曾可以预测地震,更别提几千年前了。如果把这段历史当做典故来读,其实还是不错的。


史之策

当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被慢慢抹平之后,当一个国家、民族、人民都开始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即使军事力量在强大的国家也会变成一颗颗的棋子,一个个傀儡。当几千的的古文明被几百年的科学否认之后,国非国,家非家。

历史是让我们记得住,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应该是什么人,我们该做什么人。

文化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做什么事,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我们怎么做事。

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仪廉的品质呢?

或许古人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产品,但是现代的生存技术真的比古人强吗?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华夏先人可以不用一颗钉子做出一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坏掉的桌子,而我们现在的泱泱大国,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样的技术?

过分的学习外来文化,真的可以对国家做出贡献吗?慢慢的抛弃了本国文化真的是因为,它“不科学”吗?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用大量的外来文化代替我们本国文化,用英语评价少年的未来,在各个学校里面用外国人的照片代替了我们祖先,用所谓的无所不能的科学来贬低古智慧,宣传现代技术,让后起之秀,祖国花朵对华夏古文明有着瞧不起的态度,觉得这样的未来,才是你们所期望的未来吗?才是所谓专家学者所意淫出我华夏一国之君眼中所期望的国民的未来吗?

或许,你们看完后会觉得我就是疯子,傻子,但是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全国在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学习着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仪廉,让每个人都能术业有专攻,用我们自己脑子研究出让外国人忘尘不及的东西,不要让所有人奸笑的说出那句“中国制造”,而要让全世界伸出大拇指说“Made in 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