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單棵成叢,每株茶樹都有自己的個性

潮州

單棵成叢,每株茶樹都有自己的個性

2018.03.31

01

茶如其名

單棵成叢


你不瞭解的鳳凰單叢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喝鳳凰單叢,是很難兩次喝到一模一樣味道的。

鳳凰單叢一樹一香,品類繁多,香氣變幻莫測,每當你以為自己有點懂單叢了,又會出現一款你不認識的單叢來打你的臉。再加上單叢命名方式五花八門,有香型有地名有典故,足以讓初接觸的愛好者發瘋。

鳳凰單叢品種是鳳凰水仙品種眾多優異單株的總和。各個單株的品質各具特色,風格各異,因而單株採摘、單株製造、單株儲藏、單株銷售,“單叢”由此而來。

意思是說,鳳凰單叢茶是根據茶樹成茶質量,以“一樹一香”的特性優勢,從原先一大片混沌的鳳凰水仙中脫穎而出。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事實上,鳳凰水仙、鳳凰單叢的主要差別在於香氣的高低及滋味的優次,雖文獻記錄有先後,而實際栽植歷史無先後,同種同源,同時生成。

鳳凰水仙和鳳凰單叢同種同源,是鳳凰水仙的基因造就了鳳凰單叢。

鳳凰單叢的命名方式蔚為大觀,眼花繚亂。光是把那些名字記全,也需花費不少時間。葉漢鍾、黃柏梓編著的《鳳凰單叢》就把其歸了一個類:

以所在地命名

有以所在地命名的,烏崬茶、獅頭黃桔香、中坪芝蘭、陂頭芝蘭、“去仔寮”種、太子巖下、石骨仔、水路、巖上珍等。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以季節氣候命名

以季節、氣候命名的,有清明茶、俗雨仔、立夏芝蘭、秋仔、雪茶等。

以樹型命名

以樹型命名的,有大叢茶、望天茶、香茶仔、團樹、雞籠、娘仔傘、大草棚、草坪仔等。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以外形特徵命名

就成茶的外形特徵定名的,有大骨槓、大蝴蜞(類似螞蝗,但較碩大,而首尾較小)、絲線茶、面線茶、蛤股撈等。

特殊命名

還有特殊命名的,比如八仙過海、海底撈針、老仙翁、兄弟茶、似八仙、通天香、鋸剁仔等。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鳳凰單叢裡面最著名的茶樹就是宋種了。宋種中的“宋”字來自傳統,一株樹叫不叫宋種,傳統非常重要。李仔坪那株老樹,《中國鳳凰茶》及《鳳凰單叢》中,將之名為“宋種黃茶香”。

相傳其為南宋時選育所得,多次歷史普查中均有記載。它最出名的稱號是飽含時代特色“東方紅”,但除此之外它還有過其他很多名字,比如“大叢茶”、“團樹葉”、“大葉香”、“宋種一號”等。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宋種有很多棵,而且香型也不少。黃柏梓在《中國鳳凰茶》中說,冠以“宋種”之名,須同時考慮樹齡和茶質因素,目前茶區公認的三棵宋種是宋種黃枝香母樹及兩棵宋種芝蘭香。

這三棵母樹及後代,皆可稱為“宋種”,而因兩棵宋種芝蘭香發展不及宋種黃枝香,茶區默認為“宋種”二字茶品,指宋種黃枝香品系。


02

潮汕屋脊

茶香飄飄


潮州鳳凰鎮:

中國烏龍茶的發源地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潮州鳳凰鎮,一個喝單叢的茶人絕對不會陌生的地方。

鳳凰鎮居於有“潮汕屋脊”之稱的鳳凰山之下,傳說鳳凰山不僅是畲族的發祥地,也是中國烏龍茶的發源地。鳳凰山的主峰鳳鳥髻海拔1497米,是粵東第一高峰。鳳凰山種茶的歷史源於宋,明弘治年間,出產於待詔山的鳳凰茶已成為貢品,被稱為“待詔茶”。

很多人知鳳凰單叢,卻不知單叢屬於烏龍茶類。

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臺灣烏龍和廣東烏龍。鳳凰單叢屬於廣東烏龍的一種。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廣東烏龍的製作工藝相對比較複雜,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和其他烏龍相比,廣東烏龍的特點是:

條索肥壯勻整,色澤褐中帶灰,油潤有光,湯色黃而帶紅亮,葉底肥厚。廣東烏龍最突出的在於其香氣獨樹一幟,芬芳馥郁。

單叢外形條粗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汪潤有光,並有硃砂紅點;沖泡清香持久,有獨特的天然蘭花香,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湯色清澈黃亮,葉底邊緣硃紅,葉腹黃亮,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稱。鳳凰單叢茶除具備以上品質外,還具備獨特的“山韻”,所謂“山韻”主要指滋味而言,是對肉質上更深一層的表述,只能意會,這種特殊的“山韻”是鳳凰單叢茶品質特有的關鍵,也是區別於其它產地單叢茶所在。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鳳凰山的地質條件和酸性土壤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有益條件:多年雲霧繚繞,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充足,有利於芳香物質的合成;火山土壤富含礦物質,山內泉水淳淳、樹蔭遮天。

鳳凰茶農在長期的製茶中,總結了“日生香,火生色”的諺語。

日生香,是因為茶葉曬青製作出來的單叢茶才能生香。

火生色,是指揉捻後的茶葉經過烘乾、焙火最後幹茶的色澤。

日照與火候,是鳳凰單叢的兩大秘訣。

鳳凰單叢的特性除了跟自然有關,人為因素也很重要。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以前有句話是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在喝茶這件事上,可以說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喝茶對潮汕人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論你去誰家拜訪串門,第一件事就是燒水泡茶,哪怕是街邊的商鋪、小吃攤,坐下了,老闆也會招呼你"呷dei"(喝茶)。茶在潮汕人的心中地位由此可見有多高,通俗的講,喝茶與吃飯一樣重要,潮汕人將“茶葉”俗稱為“茶米”不是沒道理的。一個愛喝茶的潮汕人日常,一天下來至少得喝四五泡茶。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在潮汕話中,“工夫”是考究,講究的意思,許多非潮汕人都以為是“功夫茶”,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用潮汕話一講就自然分辨了。因採用古法制茶、泡茶,費工費時,講究禮法,故稱為工夫茶!在潮汕話中,還有做工夠工夫的話法,意思是做工作做得非常用心,不吝時間,不吝精力。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工夫茶是一種及其講究的喝茶方式,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一直就有“福建喝鐵觀音,潮汕喝單樅茶,臺灣則喝凍頂烏龍”的說法。

因為對濃度要求高的原因,喝工夫茶要喝烏龍茶才相得益彰。而鳳凰單樅茶,屬於烏龍茶中品質的佳者,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鮮。

愛喝茶的潮汕人發展出了全國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潮汕工夫茶。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一杯工夫茶,泡出了海外遊子的多少故鄉夢,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鄉情。一杯濃濃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優美動人的故事。雖然不是酒,卻勝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詩人李曙光曾高聲詠唱:“淳樸的鄉親捧起你/捧起對生活的誠摯和熱愛/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對故鄉纏綿的眷戀/一杯工夫茶,是一闕古老的歌謠。” 一杯工夫茶,體現出潮汕人謙遜禮讓的美德。

一杯工夫茶,還能體現潮汕人的愛心。客無親疏,每當你進了門,主人便會立刻沖泡起工夫茶,一杯香濃的工夫茶,一番熱情的話語,為你驅走疲倦,為你帶來溫馨。宋人杜小山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鄭板橋也說:“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可謂茶香飄飄,香飄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工夫茶,享受許多溫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工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讓我們都來品那茶香飄飄的潮汕工夫茶吧……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潮州值得玩



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位於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旌石”下。筆架山或稱東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韓祠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古樸典雅,肅穆端莊。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祠內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沿壁則環列歷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書法珍品和研究專訪文史的珍貴資料。2006年05月25日,韓文公祠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北閣佛燈


北閣是金山東面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裡地理位置獨特,古城牆在此攬繞金山,亭臺樓閣高低錯落,曲徑幽深,東臨急轉直下的韓江流水,高覽低俯均是別緻的景色,堪稱嶺南一絕。

登臨北閣,北堤上“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詞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迎瀾亭為景區人門第一景,圓攢尖式亭體,亭頂輔以黃琉璃瓦,亭內安環形石凳,可供遊客小憩。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原廣東省省長劉田夫題匾:“回瀾亭”,並重書請人姚竹園對聯:“折地河聲奔足底,脫天峰影落城頭”。

韓江樓背倚城廓,面臨韓江,樓高二層,面寬三間,俄棚屋面裝點金黃瓦片,紅柱丹牆,雄偉壯麗。著名學者饒宗頤為其題額“韓江樓”,並重書對聯:“忠貞亙,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自己義勇垂兩間幹不眼,既此便是青天”。樓中重塑關羽、關平、周倉組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玄天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梁大木結構,重簷歇山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巍峨壯觀。著名書法家秦烏光為其題頗:“玄天閣”,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洛地維”。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閣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髮仗劍,威風凜凜。中國傳統文化的“周易”中,人世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都有各自的保護神,也就是民間常說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潮人在城北建北閣,供奉北帝,故稱“玄天閣”。閣北側高聳石佛燈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經幢造形,三層六角,四周雕飾佛像、蓮花、雲紋。北閣佛燈指從前懸掛在閣前桅杆上之燈。

昔日夜間燈光遠照,江面從韓江上游十五里處的鹿湖,下游亙到江東急水三元培,陸路東從饒平樟溪的南武棟,南到潮安的浮洋鎮,均可望見燈光,成為江上夜航的標誌。該段韓水急轉折變,來往船隻,看到航燈,聚精會神,悟知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須加小心 雖處危臨險,卻安然無恙。行船的人便歸功於桅燈的明指暗示。民間傳說是從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燈照亮了龍床頭,醒後認定是潮州的北閣的桅燈。從此北閣的桅燈從航燈到神明燈,最後晉升為佛燈。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饒平土樓


饒平客家土樓有590多座,其中圓形土樓達570餘座。分為樓房和平房兩種,造型有圓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縣境北部山區的上善、上饒、饒洋、新豐、建饒、九村、三饒、新塘;中部丘陵的湯溪、浮濱、坪溪、浮山、東山、漁村、新圩、樟溪、錢東、高堂、聯饒等19個鄉鎮,都建造有這種大小有分、高低有別、錯落有致、環形相接、造型多樣、結構精巧、規模宏偉的古堡式土樓。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居住在這些土圓樓內的村民,絕大多數是客家人,據說其祖先來自中原黃河流域漢民族支系的後裔,於元代或明初先後由閩遷徙人饒定居後。他們初到這閩粵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搭草寮為居,單戶獨舍,常遭兵匪之禍,又受狼虎為害,難以安生。為求生存繁衍,勤勞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從分散獨居的方式,彙集聚居築造這種土牆高築的連層堡寨---土圓樓。幾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於一座堅固安全的土樓,有利於感情和睦,團結協力共求發展,是饒平地區客家人的一大特色。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圖片 by 網絡

潮州:单棵成丛,每株茶树都有自己的个性

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春芽初生

春水清澄

泡一杯春茶

是春天裡最大的享受

你的生活喝茶必不可少

我的生活和茶密不可分

春天

《國家人文巡禮》探訪茶鄉

為您帶來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