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什么?

你发香散得匆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我还真不知道是那里来的

前者,水里过于清澈如同蒸馏水般没有生物,没有各种矿物质,鱼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无法生存,所以水至清则无鱼。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对他人的要求太苛刻,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没有人可以适应你,没有人认可。所以人至察则无徒。其观念主要站的是鱼与徒的角度,还是一种群体的观念引申的意思就是凡事到了极端都需要迂回回转一下。不需要做到极致。大方向对了,有点小问题也无妨。

而后者,水里绝对的清澈可以让鱼无法生存,人脸皮厚贱到一定水平则到天下大可去也。与之前的观念似乎是正好相反的,它反而推崇于做到个人的极致。而不需要被群体化。谁说水里一定要有给鱼生存的位置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后一句的变化,可以解释出不同的变化,所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有自己的看法就好,没必要争个高下。


简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是中国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人的智慧总结。

古往今来,多少智者正是看穿其中奥秘,才能纵横天下,成就事业。也有多少迂腐之人,因为看不透这层道理,一味地清高自诩,最终一事无成或者四处碰壁。

水至清则无鱼。不用多说,绝对纯净的水中没有营养物质,无法为生命提供必需的滋养。

以前有新闻报道,一位博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细菌伤害,使用蒸馏水给孩子喂食,结果孩子因为一场小病而丧生。因为在纯净蒸馏水喂养大的这个孩子,免疫力和抵抗力几乎为零。大江大河大海,正是因为容纳一切,无论是清泉还是污水,都能收纳其中,形成一个极其庞大的生态空间,才能够万类霜天竞自由,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各种生命。

人至察则无徒。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过分精明,对一切要求太严苛,就不会有跟随者。一个孤家寡人,光杆司令,在这个社会上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

电影《关云长》中,姜文扮演的曹操跟甄子丹扮演的关羽有一段对手戏,关羽爱面子,自命清高。最后曹操说:好好好,大英雄你来做,我来当恶人。实际上谁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呢?当然是能够网络天下才俊为我所用的曹孟德了。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的逆袭。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以理学清流自居,认为自己按照圣贤道理,忠心耿耿就能成就功业,结果今天弹劾这位大臣,明天跟那位大臣辩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最后处处碰壁。中年之后,再度出山,才知道圆融通达的道理。为了成就大事,手下人犯小错误,权当没看见。为了筹集军饷,甚至昧着良心替无良乡绅虚报功名。去朝廷报销军费的时候,照样送礼行贿,疏通关系。但是又怎样?这些能掩盖得了他建立的不世之功么。

仔细观察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充分发挥身边人的长处,容忍身边人的缺陷,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犹如黄河之水,纵然百转千回,纵然有十八道弯,纵然携带着亿万吨泥沙,终究能奔腾万里融入大海,终究能哺育天下子民。

聪明的你,是哪一类人呢?


铁锤历史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是古人千百年来总结的为人处世和为政管理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水太清澈了,一是营养不多,二是无处藏身,所以不是鱼适合生存的环境。但这句话只是引子,“人至察则无徒”,这才是这句话的重点。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交朋友,与人合作,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揪住一点小事不放,不要以太高的标准要求别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见过很多合伙做生意的,本来是朋友,最后都不欢而散。就是因为“至察”,干活的时候,谁多干了一点,分红的时候,谁少分了一点,无非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计的太清楚了,谁也不肯宽容忍让,开始还憋着暗地里抱怨,最后矛盾越来越深,导致赌气吵架,闹个不欢而散。所以古人早就说过,为人处世要“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慧。只要原则上不出现重大问题,小事差不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得了,这样你的朋友和伙伴才会越来越多,越做越久。

第二个意思,这是对当政者说的,为官之人,一定不要对下属和百姓要求太严,因为每个人的修养、境界、能力、观念都是不同的,你不能按照你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否则就没人给你干活了,用人只看他的长处,不要总盯着别人的短处。

历史上做的好的例子很多,就说曹操吧,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只要你有才能,什么缺点,什么贪财了,好色了,他都能容忍,都能得到重用,这才聚集了大量文才武将,成为一代枭雄。

失败的例子就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他倒是清明,对贪官恨之入骨,贪污六十两白银就直接判死刑,结果杀了十五万贪官,贪官依然是前仆后继,收效甚微。

古人的话都是经过千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对我们现在人也一样,非常有借鉴意义,受益终身。


一声佛号一声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一句从古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意思很简单:如果一处的水太清,一点都不浑浊,那么这里就肯定没有鱼;因为鱼已经无法藏身,不可能呆在这地方。如果一个人太精明,对别人要求很严苛,处处都算计得很好,这个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因为老是想占朋友的便宜,谁还愿意做你的朋友呢?

回到现代社会,这句话修改后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水至清则无鱼,情至深则无感”。意思是,就像水太清以后,就不会有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太深了,往往就没有感觉了,可能就不会再珍惜。就像天天吃蜜糖,谁还知道什么是甜的?

看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都是默默地为子女无私地奉献,有多少子女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与深深的爱?

再看看孙俪无私资助的那个大学生,他只知道索取再索取,哪还知道孙俪并不是他的父母?甚至连朋友都不是?

所以,社会还有一句话,“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朋友与朋友之间,适当保持点距离,感情才能长久。夫妻之间,多换位思考,才能天天爱如初恋。

这是我从这句至理名言中悟出来的人生哲理。


感动时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汉书》;作者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详细解析:

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朋友的意思,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圣人老子曾说过“有中无,无中有”,如果不想丢弃有,就得无,同样得无也就是得有。看来,想两者都有的话,看来还是平衡最好。从对立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但就是这样,鱼能去吗?太清了,什么都没有,吃什么?恐怕是等人吃吧!人至察了,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中或计算在内,你敢做他的朋友吗?朋友是平等的,地位均等的,你会受他尊重吗?

这里所说的就是“水至清”,而不是水清。是“至察”,而非只是察。也就是不能过尽而是留有余地。从现实生活中来说,有多少人凡事做绝?聪明人都会留有余地。万事循环转,人有三衰六旺。时来运转或时去衰来都是平常事,没有余地恐怕都是为自己伏下了种种苦恼和苦果。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适可而止,适度最好。


萧大侠学堂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


是古代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意在告诫后世的人们做人要懂留余地,不要太过苛刻。对人、对事都要学会宽容,太过精明苛刻的话会很容易让人害怕或不愿意与之交往,就如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的道理一样。


此两句,出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另一说,出自于班固的《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此两出处,素来有争论,不过,无论出自那一处,都是语说的一个对后世人的警示。也是,人生在世,若为了一种生存不惜趋之若附、手段用尽的话,也真是枉活这一生了。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保有一个包容之心。


朋友的缺点,你能包容;伴侣的缺点,你能容忍;同事的不足,你能用包容之心给予其鼓励,那么,你的世界将不同,你将获得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这里朋友乐融、夫妻融洽、工作顺利,事事也将顺心。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你若对人好,别人也将对你好。


世间芸芸众生,本就性格各异,不可能你会喜欢所有的人,也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然而,我们只要懂得以一颗包容的心待人,不偏激、亦不趋炎附势,那么,你定会获得一个完满人生。


所以,做一个淡然、包容、有责任心的人,不念人恶、不责人过,做一个懂得底线懂得度的人,你的人生肯定将不同!



作家桑妮

“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而《增广贤文》一些版本,也有改成“人至察则无友”,更贴近民间实际生活。这是简单不过的道理,透明清亮的水中,毫无遮藏,鱼儿在这种环境状态下,既没有安全感,又找不到东西吃,若游到此处便会赶紧离开,但一般远远望着,大量的鱼儿不会涌入清水之境。社会之人呢,同于此理,做人不能过于精明洞察,细之于纤尘,观之于微末,一絲一毫都坚持“死理”,不容人、不谅人、不让人,对所谓刚性“原则”,以德、法、规矩为砝码,没有最小最小的公约数,不给哪怕0.01%的误差率,穷追细究,违背自然常理,又哪来的朋友追随呢,身边必然缺少相知之人,谁也不愿贴上寡情死理的“黑脸″,任他孤高独傲去吧!所谓“至察″者,实则聪明过了头,想当然过了头,超乎社会生活哲思,超乎大众心理承受极限,看似很讲“原则″,却在现实中有时行不通,受到大众的共同抵触。

人性中的正能量,总是在内心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正、负两方面自我较量。当正能量占上风时,必能克服人性中的恶念,私念和杂念,行善事、做好事、益社会;若恶念占上风,必行恶事、结恶果。一个人百分之百的正能量,是难以做到的,天下哪会有完人。所以,我们既要用道理去服人,又要以德育教化于人,以法制惩治于人,坚持常抓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长久地改造世界观,坚持给人认错、改错、纠错的机会,促进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做人上采取宽恕、谅解、包容的态度,给犯错人以相应的出路,对于极细小的事情,含糊一点、不过度解读,这或许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说的注解吧!望世人思忖之。


东山云谷

绝大多数人都把这句话理解为:做人不能太明白、太苛察,差不多最好。错了!



察,冂+祭。冂:内在状态;祭:提供符合最本质需求的东西;故,察:内在的最本质的原因和动机。

故,人至察:凡事按照自我本性本能为人处事。



徒:严格按照具体要求办事的。即,努力与外在需求匹配的。

所以,人至察则无徒:凡事仅凭自己的本性本能为人处事,做什么都不可能与外在的客观需求匹配。

所以,纯粹按自我本性活着的人,其实是缺心眼儿的二傻子,这才是这句话的本义。

水至清则无鱼,讲的是完全一致的道理。水至清,就是纯粹的水,就是纯粹靠自我本能活着的人至察。则无鱼,就是水中没有任何符合鱼的需求的东西,就是纯靠本性做什么都不可能与需求匹配的则无徒。

连起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本意是:水太纯,鱼没法活;人太自我,干什么都不容易匹配。

关注老慢,了解一点真国学。


老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中国古人总结留传下来的,处人立世之经验。

“水至清则无鱼"意在告诫后人,在生存环境中,与人相处做事不能要求太高、太严、太苛刻。就如河中的鱼一样,赖以生存的水不可以清澈见底。如对水质要求高了,水中就缺少了水草,藻类等微生物,就不能给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和养份,这样反而不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导致走向死亡灭绝。



"人至察则无徒",是指一个人立于世上,对人对事不应太精明算计,事事讲究完美无缺,严肃认真,不留余地,不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这样的人反而让人难以接近相处,令人望而生畏,最终落得无朋无友。

这两句古人名言,是提醒人们与人相处共事,应把握分寸,拿捏有度,切莫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去顶真,批评你指责他,把自己当圣人一样,去要求别人怎么怎么去做。每个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总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共事,没有融洽的集体和团对精神,做任何事都不会做好。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应给予别人改正的机会,各自留有后路,日后好相处相见。

有人认为,这里面是否也包含了,处人处事圆滑不讲原则的成份?我想,也只能因人而异因事而为了。小事可以不去计较认真,可以包容谅解,大事该讲原则就得认真,否则就是黑白不分了。

人生在世,不以妄自尊大,高高在上,应以正直善良为本,心胸宽广,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L8D8R8

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草丰富的水塘鱼类丰富,智慧的领导会装糊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如果水清澈见底,那么鱼儿就难以生存;如果对别人要求太过严苛,你就没有了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这句话饱含处世哲学和管理哲学!

·水至清则无鱼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稀泥(浮游生物)。小鱼、虾米吃的是藻类和浮游生物。有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水不会是清的,它们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小鱼小虾提供了食物,并且使水里氧气充足。我国长白山的天池就是一个好例子,清澈的水里一条鱼都没有。也有人认为水清了后鱼能看到岸上的天敌,其实不然,水太清了,鱼类就没有了躲避的场所。水里的杂草、浮游生物都能够保护鱼类不被天地发现。但是现如今,清澈见底的水,天敌(尤其是岸上的天地)抓鱼的时候一抓一个准。人们再也不用瞎蒙这片水域哪里有鱼了。水清不利于生存,所以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清水中就没有鱼了。

人至察则无徒

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知道哪些自己该说哪些不该说。有句拗口的哲学叫:动物不知道它该知道的,也不知道他不该知道的,所以动物烦恼少;神知道他该知道的,不知道他不该知道的,所以神也烦恼少;人是知道他不该知道的,不知道他该知道的,所以烦恼多

没有人愿意活在监视之下,那怕在管理最严酷的单位,都得有私人不容侵犯的空间或权利,比如,我怎么上厕所,身上该带多少钱,以便下班买点什么东西,和谁说点什么悄悄话,今天心情如何等等,你管得了吗?

如果,你什么都看得清,什么都知道,那么久堵塞了言路。别人什么都不会跟你说。人长了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你多听多看,少说。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不容他人冒犯的权利,不给他人以这样的空间和权利,他人会窒息无法生存而逃遁。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懂得自己的权利底线,还是很重要的。

人至察则无徒,且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