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很多家庭把家裡的舊書當垃圾賣掉?

兼項背強

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我覺得未嘗沒有道理:一個日本學者有些擔心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特意到中國來考察,結果發現大街上沒有一家書店,遍地洗腳店,然後就安心了。這樣一個粗鄙的時代,把家裡的舊書當垃圾扔掉賣掉,實在是太容易理解了。如果看了今日頭條上那些讀者的評論,估計日本人也放心了,因為缺乏理智、知識和文化修養的評論太多了。

(王瑤、朱德熙、遊國恩等先生的藏書捐給了北大圖書館)

但是,作為一個喜歡逛孔夫子舊書網的人,我說的其實要比這個多。在孔夫子舊書網買書,會買到幾種情況的書。一種是過去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圖書室的書,因為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倒閉了,圖書室自然會被處理掉。一種是單位合併,多餘出來的書,比如以前買到過武漢大學圖書館的書,因為武大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等合併,幾個圖書館重複的書非常多,他們會處理掉一批。一種是印刷廠多印或者其他情況賣不出的書。(浙江溫州瑞安市孫詒讓家族的玉海樓)

還有一種,最符合今天這個題目的情況,就是許多學者家庭,在學者去世之後,家屬後代賣掉他們的書。大學教師的子女,很多並不是子承父業,甚至完全不沾邊,他們父輩的書怎麼辦?有些老先生自己或者家屬,把書捐給圖書館。比如唐弢先生,王瑤先生等。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等都有很多這樣的書。但也有一些沒有捐出,子女又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家裡堆滿了書,也沒生活,所以將書給處理掉了。看到這種情況,很多讀書人感到悲涼,但也的確是無奈。

其實中國古人,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比較好。中國古代讀書人是要收藏書的,這些書收藏起來要傳之後世,這是書香門第的重要傳承,有很多古籍就是通過這種途徑保存了下來。比如晚晴就有四大私人藏書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歸安陸氏皕宋樓。西方貴族家庭也喜歡藏書,將之視為貴族之所以不同於普通人的重要象徵。可惜要成為書香門第,要成為貴族,想法雖好,有時候在今天難以實現,一個買不起房子的人,你讓人家用幾百個平方來藏書,這是不現實的。古代讀書人是社會聞達,大多數都當過官,不缺這個錢,西方貴族也是這樣。

所以說到根子上,還是當代中國的讀書人真的不值錢,想來不免讓人掩面嘆息。


西奈山的火柱

時代在發展,在互聯網遍佈全球,手機人手一部的今天,任何信息皆隨手可得,上至天文地理,古至四書五經,網上何處沒有?

網絡造就了無所不包的信息世界,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書刊報紙已不再是人們獲得信息的唯一載體,舊的書刊已基本上沒有保留的價值,除非你是作為古籍善本和文獻收藏。

另一方面,人們的居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堆一大堆舊書在家裡,不僅不美觀,還佔用住房空間,有些書,你就是放上數十年也不會再去看看,家裡平白損失了上萬元一平米的空間,何苦呢?

除非你是做學問😊……留個書房可以作為自己的一方思考空間,一般居家生活,我覺得真沒那個必要了。想看老書,去圖書館吧,應有盡有,平時就一個筆記本一部手機,足以瞭解天下大事。

舊書,沒啥大用處,又沒有紀念意義的統統賣了吧,你家裡的舒適度會上一個新檔次的!你的眼界也將與之前大不相同。

傳統媒體都在轉型謀出路,難道你還要墨守陳規,抱著一堆故紙過日子?

前幾天去這個武昌有名的舊書店看了看,好書還是有的,可以淘得不少,但想到那剛裝修的新居,把舊書帶回去也是“格格不入”吧,於是果斷收手。

您家裡有書房嗎?“拆了”吧!改個健身房或“網吧”,挺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

這回答,就算我胡謅八扯吧。


遠方的視像

書可以分為兩類的,其一:經史子集,傳承幾百上千年的典籍,唐詩宋詞元曲,當代現代大家所寫散文小說,現在可以看,過些時間也可以看,是能流傳後代的。還有一類,是具有時效性的,新聞時事,報紙刊物,名人所寫,只具有當時可看性,過後就沒多大價值了。後者,不出售,也沒有保留的價值,還佔地方,到不如賣了省事。而前一類賣了,就有些可惜了。

崽賣爺田心不疼,因為得來的容易簡單,就不會珍惜,捨去也就很隨意的。書籍也是如此,愛書的視之為珍寶,萬分愛惜,可不愛者,就是累贅,是垃圾,一賣了之。

自古以來,文玩字畫,書籍古董,都是一樣子,父輩千辛萬苦,歷經幾年幾十年,才能一件件,一本本,一幅幅的累積下來,可一旦去了,留給兒子,又能有幾個可以依然愛惜如故。有,可再傳孫輩,又能有幾人能再愛惜啊?千不存一焉。

這是我們對賣書的嘆息。可反過來,其實應該也慶幸有舊書籍的銷售。我真的是得益者,我許多書都是在舊書攤上買的,價格便宜,這是主要的因素,還有就是一些書籍版本,我還是感覺曾經的好。所以,看到書攤就一定要看看,合適的就買本,只是這兩年買的少了。書非借不能讀也,買時,很舒服,很簡單,可要看時,時間不夠,只看幾頁,就又放下了,所以發狠,不是最喜歡的不再買了,看完家裡的再買。

打開一本舊書,似乎和上一個擁有者交流,有的書頁上留有姓名,什麼時間,在哪裡買,有的留有評語,做有記號,甚至書中夾有書籤,或單據什麼的,一本舊書,不止承載它的文化,還擔負了曾經讀者的情懷和歷程。讀這樣一本書,有時會感慨,他怎麼樣子,書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流轉,能能得到,豈不是一種幸運。

我最得意的一本書是朱熹評易經影印版,八幾年的?呵呵,如果不是舊書攤,我不可能擁有的,可惜,深奧難懂,又繁體字只是珍藏起來了。


夢不成幻

今天的書,還能夠稱為書的“書”真是太少了。當垃圾賣掉的書,絕大部分肯定是“垃圾”書。

當代所謂的“書”,大部分都是“重複製造”的。我們從作者就能看得出來,有的“作者”幾年就“著作等身”了。

他們是怎麼“寫書”的呢?與其說是寫,比如說是抄或者盜竊更準確一些。

這些八九十年代的一批新興作家,只須一把剪刀一瓶糨糊,用“黏貼”的方法把報紙,雜誌,教科書上的文章分門別類裁剪下來黏貼起來,湊成幾十萬字百萬字,就可以寄到出版社,成為某人的某某“著作”了。還有一些“作家”,把古人的著作東拼西湊東拉西扯出幾十萬字,就成“一部”某某人的某某著作了,這樣做比較容易,所以,也容易出版,因為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書籍比較少的年代,因此,產生了一大批這樣的“著名作家”,有些還大言不慚號稱自己“著作等身”呢!


但是,隨著著作權意識的提出,那樣一批“作家”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他們的著作還在,現在,當垃圾處理的基本都是這樣的“書”。

而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家,“寫”一本書那就更容易了,只要在網絡上“黏貼”一下,沒準“寫書”的速度神了,一夜弄出個一百萬字的“大著”,一點問題沒有!

當然,也有一些書,是教科書,這些書都過時了,應該處理。還有一些亂踢八糟的抵擋雜誌報紙,基本沒有保存價值。所以也需要處理。

保存書籍應該是讀書人的美德,畢竟自己讀過的書,喜歡就買來的書,是我們成長和學習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命生活和精神追求有深厚的情感紐帶。

特別是一些名著保存下來,非常有意義。還有一些珍稀版本也應該保存下來。

我自己的書也不算少,其中也有一些好版本老版本,雖然明清版本沒有,但是民國版本也不少,這些書看著就挺好,根本就不敢丟失,也從來不會給人看的。

不過,我有一本書是八十年代初一個新華社記著訪問美國寫的美國見聞,沒想到我師傅看見了,說他想看看,我當然要借給他,但是,這本書從我師傅開始,基本傳遍了全廠,大概過了好幾個月才回到我的手中。

一本嶄新的書,這時候已經油垢兮兮了。不過,我心裡也是喜滋滋的。因為,有那麼多工人師傅看了這本書。

我雖然處理過不少書,其中也有不錯的書,但是,這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一本書,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處理這本書。

按理,就八十年代寫美國見聞的書,有保存意義嗎?又不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但是,這本書卻意外記錄了八十年代,人人都充滿對世界瞭解的渴望,這不是任何文字能夠記錄清楚的,所以,我一直保存著這不非常不起眼的書。

如果有與你的經歷不平凡的書,哪怕那本書很平凡,你一定留下它。


千千千里馬

昨天去夥計開的廢品站檢拾的舊書,有十幾本吧,其中有1964年的精裝毛選一本。還看了二本精裝的水滸跟三國,可惜賣書的鱉蛋太壞,把很新的書故意撕毀去了幾十頁,變的好無價值。只有倒入紙漿池的份了,很是可惜!不讀書,再糟蹋書,就不大應該了!在這個物質發達的時下,書真的不值錢了!本人多年以來就養成了看書藏書的愛好。年輕時因經濟條件所限,只能藏小人書和破舊的70.80年代的紅色革命書,可惜1993年從農村老屋搬家到城裡時直接丟失了。一同丟失的還有我們全家幾代的老照片和我們姊妹幾個小時候的照片,是在縣城唯一的曙光照像館照的。再後來回老家的房子找了多次也沒有找到,很是遺憾。那房子已經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本姓的三爺爺家。有去世多年得爺爺跟奶奶的照片,真得好想念他們。後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變,逐步也收存了部分的舊書。有清末大本木板的監本易經,有光緒重印的康熙版綱鑑,清中期的21史,民國的繪圖聊齋志異,可惜這些竹紙書太貴重,一般不敢翻閱,怕弄壞了!也保存了部分建國後的書,其中商務書館和人民出版的書質量最好,雖然受當時經濟所限,紙張一般,但是很嚴謹很仔細,極少有錯別字!又存了亂七八糟的書,有小說工具書縣誌市志。有一套80年代的資治通鑑五本的看的最多,是2010在臨沂的縣城地攤上花50元買的。90年到2005後的書質量太差,華而不實,一般不去收藏購買!其中廢品站的夥計給的港版的足本金瓶梅,後來才知道很是珍貴!這幾年隨著國家對棚戶區改造力度的加大,夥計的廢品站裡的舊書舊報廢品變的越來越多,大部分為學生書籍!有一次竟看到了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簽字的幾十部作品!可能是單位搬家嫌累了,直接賣了廢品。舊書最多的就是90後的武打,靈異類書籍,粗製濫造,,本人也不大!愛好!隨著電子書籍的流行,傳統書籍越來越不受年輕一代人的歡迎!我總是感覺自己用不了電子讀物,不好記。最主要的是對眼睛不好,傷眼睛!當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開著小汽車,用著先進的電子設備,吃著千篇一律的一個味道的外賣的食品時,我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從龜殼,竹板,草紙,牛皮紙,到電子芯片,也許是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思想落後的太多,書籍就一步步成為垃圾了!社會得進步,文明得需要傳承,也許我們人類已經找到了更好的方式!那麼書籍就改變不了成垃圾的命運!也許我們真的不需要書籍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跟那首很火的歌詞說得一樣!



老實人部吃虧456

舊書,在你眼裡可能會覺得是寶貝,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沒用,佔地方的一堆紙。

我非常喜歡逛古舊書攤,常常能有意外之喜。什麼呢?就是經常會發現一些作者的簽名圖書。比如,我曾經在天津的一家舊書店,發現了一大批簽名贈送給學者程麻先生的著作。還有一次,在逛北京舊書攤的時候,還發現了一本學者徐友漁送給陳嘉映先生的簽名本。

我淘到的徐友漁贈送陳嘉映的書

我覺得,家裡人把你書賣了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覺得沒有用,佔地方。本人從小就喜歡買書,現在家裡的書雖然沒有進行過統計,但應該有2萬多冊。於是,父母經常面對著一書架子的書感嘆,這麼多書怎麼辦,太佔地方了。每次都會催促我,說你可不可以賣掉一些,甚至還為此吵架。我這人是不大喜歡賣書的,雖然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有藏書癖,或者說對書有多麼高尚的敬意,但我是有實用主義傾向的,總覺得有些書未來還會有用(我曾經因為寫緊急的東西,因為手頭沒有書,無法核對原文而吃過大虧)。

但是,經不住父母的嘮叨,也就把一個櫃子裡面的許多小說賣掉,比如中學時候看的周梅森、張笑天的一些小說,因為自己沒仔細揀選,導致還摻雜了幾本歷史著作。後來周梅森因為《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火了,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對周梅森進行採訪。按照慣例,我一般都會找出採訪者相關的書瀏覽一遍。但是,因為之前的書賣掉了,只好匆忙在網上尋找電子版,帶來了很多不便。而且,裡面還有一本姜鳴的《龍旗飄揚的艦隊》,那本書我經常在寫文章的時候查看,所以又重新購買了一本,很是心疼,於是以後愈發不敢賣書了,也堅決不讓父母賣書。

第二個,則是有些家裡的人經濟拮据。記得有一次我逛舊書攤,看到某年長學者的一大批書流出。我問老闆,這是哪裡弄來的。老闆說,這位老先生之前得了重病,家裡錢都花光了,於是不得不賣藏書了。我聽完後,心裡非常不是滋味。

第三個,則是人去世之後因為家裡沒有人瞭解這些書的價值,所以就賣出了。前一陣子,網上流傳民國學者柳詒徵先生的藏書被家裡人賣掉,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雖然最後闢謠,說是虛假新聞,與很多書販子炒書價有關,但是這種事情確實是很普遍的。

其實,你只要上孔夫子舊書網這樣的網站,會發現有大量的名人收藏的圖書(有些有簽名或者鈐印),這些書往往就是因為家人不知價值,從而輾轉流傳。

老實說,你問我怎麼看?我覺得有利有弊的。好的一面就是,這些書流傳出來,可以讓它們的價值更加巨大。我有的時候翻閱這些書,經常會想象它們在別人手裡的命運,想象它們經歷的那些過往。這些書很多比我的歲數大,所以更增添了尊敬感。壞的一面就是,這其實體現了人們對於書的不尊重,或者說後人對書的輕視。一些名人的書籍留到社會,甚至會阻礙一些學術方面的研究。

有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那些書,經常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了,它們估計也會四散流走。傾注一輩子的心血,可能在別人眼裡就是廢紙。所以,你一輩子去藏書,非要買下紙質版真的有意義麼?想到這裡,我便不再往後去想了……


兮兮說事兒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立即想起了春節時回家過年時的所見、所感。

幾十年沒有回過老家了。應該說,老家的變化很大。鄉親們大都比我這個在外漂泊的遊子富裕。自己蠻有成就感按揭買來的兩居室,到現在還被月供壓得喘不過氣來!跟鄉親們的兩層三層的小洋樓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哂!

鄉親們不僅房子大,守家待地,日子也過得舒心。只要願意幹,家裡面打工的收入也不低 ,因此幾乎家家日子都很殷實。反倒是我這個出門在外的,日子過得有些寒酸。

到家時已近年關。因為要過年了,照習俗,要打掃衛生,於是便見到題主所說的把書籍當廢品賣的情景。還不止一次。不過那些書,多半是家中孩子上學用過的舊課本之類,其他的書籍,倒是少見。

因為是久不回鄉,物以稀為貴,所以一個春節下來,很是被不少鄉親邀到寬敞的家中喝酒。他們的房屋,裝修都很時尚,一點也不比城裡面差;傢俱、電器一應俱全。也有網絡。但是,我幾乎沒有看到一家有書櫃!除孩子的上學用書外,也難得見到別的文史哲一類的所謂課外書籍。這總讓我的心中泛起一絲淡淡的隱憂。

但是,我卻發現,老鄉們雖然沒有書櫃,卻在幾乎家家的後堂上,都有神龕。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神塑像,面前放一個香爐。可是,它的作用,卻不簡單!從神像前擺放的水果和香爐中厚厚的香灰來看,應當是時時享有祭祀的。

當我們酒足飯飽之後,親戚或老鄉往往會輕車熟路地拉出麻將桌、端出磨得鋥光瓦亮的麻將牌,如同北京人盤出來的文玩核桃,一看就知道沒少過手。然後大家一邊抽菸搓麻,一邊說著山南海北的奇聞軼事、花邊新聞,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邊吹牛。

可以說,這次回家最強烈的觀感就是:家家戶戶有樓房,樓房裡面麻將響。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趕上了春節這個特別的時節。

但許多人家很少有書,這點恐怕不會因時節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那些把書當廢品賣的人,當時是一邊跟我聊著天兒,一邊把那捆書扔給收廢品的,看都不看一眼,任他過稱的。

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題主是哪裡人,是不是我的鄉黨?如果不是,則又多了一處把書當廢品賣的鄉村。

我也不是說書不能當廢品賣,我只是覺得,富裕起來的鄉親們,對於書 這個所謂“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似乎已經不怎麼待見了。魯迅當初說皕宋千元的後人不能珍惜祖輩傳下來的典籍、辛棄疾“忍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些還不過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時代的特殊行為,當今的不愛讀書(為了應試而讀的那點書是不能算在“愛讀書”行列中的),卻是大眾!

有一組數據顯示:世界上現在讀書最多的人,是以色列,平均每人年閱讀四十餘本;中國 號稱文明古國,我們的閱讀量,平均每人年閱讀量只有四本多一點。這裡只計算紙質書籍。不過,以色列我沒去過,單就國人來講,據我的觀察,人均四本,我感覺都稍顯誇大。

我想,倘若要想使中華民族的素質有整體的提高,離開了愛讀書的民眾,大約是不行的。


學動春風

我是專注語言文化領域的小烏雲,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賣書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賣書是為了更好地讀書。
中國人一直有敬惜字紙的傳統,我也一度不能接受賣書這種行為。但是後來,我成了賣書的積極擁護者。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被書包圍的。中文系的學生都有倉鼠症,看到好書就挪不開步子,非得買下來據為己有不可,讀不完也捨不得賣。我的藏書數量是隻進不出,只增不減。書架上堆不下了,就一摞摞堆積在腳邊;宿舍堆不下了,就一箱箱寄回家裡;家裡呢?當然也都是書。

突然有一天,我讀到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開始重審視自己的生活,處理掉身邊臨期的食品、過敏的護膚品、不合適的衣服、無意義的紀念品,隨著自己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房間的空間越來越大,很少發生那種翻遍房間也找不到東西的情況,生活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心情也越來越輕鬆愉快了。

唯一沒有被納入斷舍離的物品,就是我的藏書了。書只會少不會多,難道還能斷舍離嗎?我這麼告訴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在床下的角落裡翻出了一個很久沒拆封的箱子,估計是畢業時打包的,之後就忘了。打開一看,裡面是滿滿一箱書,都是我覺得應該一但從來沒翻過的書。那一個瞬間,一個想法擊中了我,是不是書也可以斷舍離呢?
按照斷舍離的標準,如果你很久沒用一件東西,也從來沒覺得少了什麼,那麼你的生活中並不缺少它,應該扔掉或者轉讓給更需要的人,把空間騰給真正需要的東西和你自己。
扔東西不是浪費,是為了高質量生活;賣書不是糟蹋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讀書。想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邁過心中那道“不能賣書”的坎了。
我把自己的藏書歸了歸類:高質而小眾的教材、專業書、學術書,轉送給師弟師妹;值得一讀的人文社科讀物,半賣半贈地轉手給熟人;至於那些為了“提升自我”而購入的經濟、管理圖書,塑封都沒拆,直接在二手書市賣掉;也有一部分書被我當了廢品處理,書的來歷不說了,就書籍本身而言,內容低質、印刷粗糙、不值一讀,即使不在我手上,也應該是出版社積壓的庫存,早就化作紙漿了。
經過斷舍離,我現在一共只有100來本書,主要是實用的字典詞典,經典的人文讀物,精美的圖譜和地圖冊,以及對我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圖書。數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我喜愛的、必需的、珍視的。

如果你問我,書這麼少夠讀嗎?我的回答是:夠。一方面,值得一讀的圖書本身有限,讀書多少主要看個人,和藏書多少無關。另一方面,現在電子書這麼發達,kindle和各種讀書軟件上都能找到排版編校質量高、可以方便檢索評註、適合在手機等電子設備上閱讀的圖書,既能隨時隨地閱讀,又能減少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參考。謝謝閱讀!

小烏雲開講

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危機之總根源,一個民族己無文化指導,憑眼球來發展經濟,並沒有靈魂的信仰,拜金成了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如人走夜路,無明的苦果養育著多少的不明真相的中國人。書本在人的心目中,才是不能當飯吃的真垃圾,古書無人翻譯,無人收藏。翻譯的全是西方文化,充塞了整個文化市場。垃圾是什麼?是喪失了珍愛價值的東西,書本的被丟棄,是不是體現了它的無用?已經不需要按常理出牌了,那麼常理的狗屁不如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生產力挑戰生產關係,經濟基破衝擊上層建築,是到是反映了整個世界的文化倒掛,智慧貧乏,迷失方向,原地踏步呢?


李1985887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