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为什么能够两年打到南京立都?是武器先进还是战士勇猛?

风之子一内少

打仗就怕不要命的,太平军本来是广西乡下的一群农民,之所以能在两年内打到南京,主要靠一个字:猛!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清军战斗力低到了极点。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满清政府手头主要两支军事力量:一是八旗,一是绿营。此时,就全国来看,绿营约为64万人,八旗大约25万左右。

然而,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充分暴露了清军战斗力极其低下,是一支早已失去了锐气,暮气沉沉的军队。

太平天国起义后,面对以农民为主的太平军,满清正规军尽管无论是人数、装备,还是补给上都要优于太平军,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尤其是在在面对太平军的攻击时,往往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以至于曾国藩气愤的说,彼此之间,看到打胜仗了就嫉妒,担心自己拿不到赏银,看见友军快要完蛋了,就装作没看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曾国藩才下定决心打造“湘军”。

绿营兵腐败,八旗兵同样因为长期养尊处优而战斗力低下。太平军起义期间,前后被派去镇压的八旗军队,有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领的广州驻防八旗,西安八旗、吉林八旗马队等,结果乌兰泰重伤而亡,西安八旗2000人全军覆没,吉林八旗损失惨重。

二是太平军组织完善,士兵不怕死。

自古以来,造反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业,太平军从上到下,既然选择了造反,心里都很明白没有退路:成了荣华富贵,败了满门抄斩。

广西等地,械斗是家常便饭,民风素来剽悍(民国时期的桂军战斗力也很惊人);以当地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太平军,还有拜上帝教的精神刺激,打起仗来更加不怕死。

所以清军和太平军打仗的时候,心态是不一样的,前者首先以保命为主,后者则是以玩命为主。

此外,太平军在起义之初,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军事编制。比如,太平军以师为作战单位,每师12500人,设有“军帅”、“总制”、“监军”等,既能确保军令统一,又能监督执行纪律 。

在这个基础上,有旅一级的“师帅”,团一级的旅帅”连级的“卒长”班级的“两司马”等,每一级都遵循“五五制”。

因此,在战场上指挥灵活,互相协作,与之对比的是,八旗、绿营仍然都是几百人以上的密集阵型,在机动灵活程度上比太平军差远了机动灵活。

三是南京守卫战的主官颟顸无能。

太平军夺取武汉稍作休整之后,即顺流而下进攻南京。然而,我们知道,太平军所面对的南京城是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坚固城墙。

1658年,郑成功率领数十万大军,从上海崇明进入长江,兵临南京城下。结果面对高墙固垒,无能为力,最后兵败撤退。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中期有江南江北大营围攻;后期,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数年,面对南京坚固的城墙,即使城中已经缺人缺粮,还是要付出极大地代价才能予以攻克。

可见,南京并不容易攻克。

那么,为什么太平军能成功呢?

太平军还没到,总督陆建瀛和巡抚杨文定闹起了内讧,最后以杨文定出走为结局。

然而,陆建瀛并没有指挥军事的能力,八旗的江宁将军崇厚等其他清廷官员早就对他的指挥无能相当不满(陆建瀛曾经固执拒绝了张继庚提出的城内挖壕沟,壕沟外堆积柴火,用火攻破坏地道的建议)。

大战当前,自己内部乱成一团,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守城能力。

四是太平军运用炸药轰塌城墙。

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武汉再折向南京的过程中,有大批天地会成员和矿工加入。

因此,太平军利用湘桂地区的矿工组成的土营,把矿山坑道技术与火药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拥有了突破清朝城墙的利器。

之前,在进攻武昌时,太平军也是运用炸药爆破武昌文昌门城墙,从而攻克武昌。

此次,面对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太平军再次熟练运用炸药爆破技术(《石达开自述》中提到,从北门挖地道,用地雷轰陷)。

太平军选择的是从仪凤门爆破,据记载,二月初三,太平军抵达下关,随后进驻静海寺。初十日,即轰塌仪凤门城墙,“当时雾中一声巨响,守城官绅兵勇皆骇散”。

此后,总督陆建瀛在混乱中奇怪死去(有人说是被太平军杀,还有说是被不满他的满族士兵暗杀)。总之,陆建瀛的死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最终,城南、城西的防御体系相继崩溃,守城官兵争先恐后亡命。

南京也就这样被攻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