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我們平時所說的世界觀、人生觀,歸根結底就是要解讀和認識自然之道。本體自然觀解讀自然的方式是“

讓事物向認識看齊”的演繹邏輯,如莊子的“通天下一氣耳!”;而奉行的機械自然觀的西方科學,解讀自然的方式是“讓認識向事物看齊”的歸納邏輯。

西方哲學始於本體自然觀

西方自然哲學之父泰利斯(約前624-前547)首先擺脫用“神創說”去解釋宇宙萬物的產生,對感官經驗產生懷疑和批判,是西方理性思維的開端。

泰利斯提出並探討了水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認為宇宙上的一切存在物都由水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水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水。泰利斯提出的“萬物皆水”本體論,或者說本體自然觀,屬於物質一元論,其思想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開端。

泰利斯在西方世界第一個從具體事物中尋找自然萬物的普遍性和統一性,本原=本體=始基。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西方自然哲學之父泰利斯

泰利斯之後,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家分別提出了無限定、氣、數、土、火、隱得萊希、存在、真實、實體等等本體論主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生否定老師,後人否定前人。

蘇格拉底同樣奉行本體自然觀,說:

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與分散。”

中國很多人都知道“氣聚則生,氣散則亡”,這是我們傳承的力量,但蘇格拉底卻無法知道“某種東西”是什麼,將這個最為重要的東西——有關宇宙的終極問題即本體論問題的答案交給了神。說:

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蘇格拉底將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本體論交給了神

蘇格拉底從解讀本體論的自然哲學,轉向研究目的論的精神哲學。但本體自然觀一直都是西方思想界的主流。

柏拉圖建立了“理念論”(或譯“相論”),認為理念型相(共相,即本體)是獨立於紛繁複雜的可感事物存在的,是永恆而完美的。而諸多的可感事物只不過是這個永恆而完美的理念的複製品、“影子”。

亞里士多德反對“共相獨立於可感事物而存在”的說法,認為“一般(共相)就在個別之中”,但同意“共相決定可感事物”的說法。作為邏輯學的鼻祖,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演繹邏輯,即形式邏輯採用“讓事物向認識看齊”的邏輯形式,這個“認識”指的是本體或理念即共相,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本體決定論邏輯。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柏拉圖建立了理念(共相)本體論

但亞里士多德“一般(共相)就在個別之中”的說法,由此形成了近代西方從經驗個別事物抽象出共相的、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者,即“讓認識向事物看齊”的邏輯形式。

亞里士多德將研究本體的“

形而上學”稱為“第一哲學”,認為:

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它。

亞里士多德說:世界的本質(本體的特質)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達到了完整和一致就會呈現出完美和和諧,就展現了世界的本質。“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學和科學的標準,也是藝術和審美的標準!

完整和一致”是亞里士多德對本體特性的描摸,這種觀點是理性即唯理論的根基所在,達到了古典哲學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其後的神學家如托馬斯·阿奎納和哲學家如笛卡爾等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這一原則。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亞里士多德“完整和一致”是唯理論的根基

源於感官實驗的科學奉行機械自然觀

西方哲學對本體沒有正解,不知道體驗本體的方式,但卻優於對本體的理性描摸。

如巴門尼德說:

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感官看到的只是表象、幻象,而非真實、本體,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真實,看本體。

而普羅泰戈拉則相信人的感覺,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

他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萬物的存在與否、性質形態都是相對的,完全取決人的主觀感覺。由此又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藉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

普羅泰戈拉“知識就是感覺”的主張,混淆了形上與形下,感官覺知的是器,是皮囊,是形下的存在;而非道,非本體,非形上的存在。按照孔子“君子不器”的主張,普羅泰戈拉明顯沒有悟道。但其“人是萬物的尺度”、“知識就是感覺”的主張對近代科學的認識論產生了影響。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知識就是感覺”

16世紀,歐洲學術界還是相信亞里士多德的“完整與一致”,奉行本體自然觀,科學在學術界的地位並不高,通常被稱作“自然魔術”。人們不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布魯諾因為宣傳日心說而在1600年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發現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開普勒被認為是占星術家。

1620年,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即“讓認識向事物看齊。”

1637年,西方自然科學始祖、近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在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提出了“普遍懷疑”的認識論主張,“懷疑一切、追求實證”成為了科學的基本精神。

1687年,物理學鼻祖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說“自然哲學”不說“自然科學”,一方面源於這種文化生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學當時在西方學術界的弱勢。儘管如此,牛頓也被稱為“

最後的魔術家”。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牛頓被稱為“最後的魔術家”

笛卡兒懷疑的目的是尋找不可被懷疑的判斷,從而為近現代哲學和科學打下了根基。在身為虔誠基督徒的笛卡爾那裡,“完整和一致”被稱為“完美實體”,上帝是完美實體,意識和物質是上帝創造的有限實體。

在康德之前,本體自然觀的唯理論一家獨大,神聖不可侵犯,“完整和一致”是宇宙真理,而科學只是認知“現象片段”,上不了檯面。

康德重新塑造了唯理論的本體自然觀,康德說:

知識的合法性基礎存在於本原的奠基之中”。

科學理論是人造的,我們試圖把它們強加給世界。”

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引出定律,而是把定律強加給自然。”

從西方自然哲學之父泰利斯開始,西方2000多年的哲學史,要不是對“完整和一致”的本體沒有正解,要不是對本體無解。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

康德指出:“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體是人類的先驗觀念,不可被實證,人類通過“知性”獲得的科學知識,僅僅是對“現象界”的認識。而“現象界”中的東西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能滿足人類的求知慾望。

人們可以進一步把“知性”的各種知識再加以“綜合”“統一”,把它們整理成無條件的、絕對完整和一致的知識,也可以揭示普遍性和一致性,這是人最高級的認識活動能力,叫“理性”。康德認為“理性”企圖達到最完整、最高的統一體:靈魂、世界和上帝,即認知“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體!

康德從本體自然觀的唯理論邏輯的角度,釐清了本體和科學的邏輯關係,肯定了科學知識的合法性地位!

從18世紀末開始,人類文明的格局改變了!

為何說科學和宇宙學是道內的沙礫?

以自然科學奠基的機器革命,將人類帶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物資的豐富和生命的便利,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瓦特1876年發明蒸汽機並引發了工業革命

尼采認為:“知識歸根結底是權力意志的表現。”

以數理化生為基礎的科學,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插上了政治功利和經濟功利的雙翼,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受權力意志的影響,科學在人們的心目之中完全等同於真理和評判標準。很多科學家也試圖用科學來解讀宇宙起源和自然本質。

到了20世紀,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又興起了宇宙學,興起了大爆炸宇宙論。

為何說科學和宇宙學是道內的沙礫呢?

就以感官實證立足、主要採用“讓認識向事物看齊”的歸納邏輯的科學而言,一方面科學奉行的是笛卡爾的機械自然觀,即把宇宙自然和生命當成是一部精密的機器來看待,而宇宙和生命是自然力的產物,機器是人為力的產物,從機器角度是永遠無法求真的,就像我們從科學角度永遠認知一根小草的製造過程一樣。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從科學角度永遠無法認知一根小草的製造過程

另一方面,歸納邏輯永遠無法證實,而只能證偽。比方說,實驗觀察了100萬隻綿羊都是白色的,然而立論說“所有的綿羊都是白綿羊”,這個立論永遠無法證實,因為永遠無法實驗觀察完所有的綿羊,每時每刻世界各地的綿羊本身也在不斷地生死,但卻可以證偽,即只要是有人找到了一個黑綿羊,就可以證偽。


相反,由人文始祖伏羲-黃帝-文王-老子-莊子開啟、傳承和發展而來的道本體,從伏羲感天悟地創作出來的太極八卦開始,就是在解讀宇宙之奧和生命實相,歷經7000多年的薪火相傳,既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又是華夏族群的聚合紐帶,是經由無數古聖先賢通過修真方式實證過的自然之道。

大道至簡!莊子將自然之道,或者說是道本體總結為一句話:“通天下一氣耳!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戰國時期道家大師莊周“通天下一氣耳!”

當然,自然之道浩瀚無垠、博大精深,絕不僅僅是一句話那麼簡單,但這一句話就是萬物必定在遵循的自然之道,是終極存在、終極依據、終極智慧和終極真理!

科學把人造機器的學問研究到了極致,自然科學研究的實質上並不是自然力,而是人為力。“通天下一氣耳”作為終極存在和評判標準,科學知識可以在此綱領下增磚添瓦。

就宇宙學而言,追求實證的科學只能看到4.9%的宇宙天體,還有95.1%的宇宙存在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宇宙學無法解讀暗物質與暗能量。

而自然之道則不同,通天下一氣耳!從宏觀宇宙到微觀粒子,全部都是元氣的產物。元氣瀰漫、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造化了宇宙萬物,充盈在宇宙萬物的內部,主宰著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

自然之道與科學,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在哪裡?

《老子》第六十二章曰:“道者,萬物之奧。”

元氣論、陰陽律和五行說就是自然之道解讀宇宙之奧、人事要害和生命實相的三大哲學理論。所有的宇宙密碼、未解之謎和不可抗力都在其中。

從邏輯上來說,自然之道屬於哲學本體論,而宇宙本體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終極依據、終極智慧和終極真理,是人類一切思想、文化和知識的綱領所在,自然可以凌駕於任何科學和宇宙學之上。

按照機械論模式研究宇宙自然和生物體生命的所有科學包括西醫,以及宇宙學、天文學均需要在自然之道的綱領之下才能找到真!

關鍵詞:自然之道 科學 哲學 老子 莊子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培根 笛卡爾 牛頓 康德

大哉!元氣、陰陽、五行!

美哉!華夏族群原生文明!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部分內容和圖片取自於網絡媒體,特此感謝!部分內容來自作者專著《中國根基:通向文化大國之路》。

作者郵箱:

[email protected]

自由文化學者

郭文喜

2018.4.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