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八篇 泰伯篇 (9-12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八篇 泰伯篇 (9-12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八篇 泰伯篇 (9-12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八篇 泰伯篇 (9-12章)

篇簡介一覽: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八篇 泰伯篇 (9-12章)

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第八篇 泰伯篇 (9 - 12章)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評析】

孔子思想上有“愛民”的內容,但這有前提。他愛的是“順民”,不是“亂民”。本章裡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點,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當然,愚民與愛民並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認為,對此句應作如下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認可,就讓他們照著去做;百姓不認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是孔子倡行樸素民主 政治的嘗試。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樣斷句,不符合古漢語的語法;這樣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現代化了,也與《論語》一書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也。”

【註釋】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過份。

【譯文】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評析】

本章與上一章有關聯。在孔子看來,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於自己窮困的地位,他們就會起來造反,這就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而對於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厲害,也會惹出禍端。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養人們的“仁德”。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1),不易得也。”

【註釋】

(1)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裡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於谷,即做不了官。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三年,還沒有產生做官的心念,這是很難得的。”

【評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 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閱讀本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