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吳文化的理論之光指引前程——第四屆吳泰伯論壇文集序言

以吳文化的理論之光指引前程——第四屆吳泰伯論壇文集序言

當今時代,是一個文化的時代。

時代的發展,需要優秀文化的滋養,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引。

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發展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國各族人民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和統一的政治制度,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眼華夏,被稱作吳地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期以來,其經濟特別繁榮,其文化尤為發達。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是今天所言的吳文化區域。

上世紀30年代中期,由吳稚暉、葉譽虎及衛聚賢三人發起,於1936年8月30日在上海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這是國家層面的歷史文化研究組織。由此可見吳文化的特殊地位和其影響之大,影響之深。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三千餘年前周大王之子泰伯“三讓王位”“奔荊蠻”所立“勾吳”國之所在。泰伯站在先進的中原商周文化的高度,首先從形式開始,主動接受了先吳文化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到了吳之先民的認同和接受。可以說,泰伯的成功,首先源於文化,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力量。

歷史表明,吳文化的產生,不僅是本土先吳文化與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結果,而且這種融和還主要是以一種和諧的方式進行的。如史所述,泰伯來到吳地之後,“文身斷髮”,主動接受先吳文化的影響,而“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不難發現,吳文化自發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諧的種子,和諧文化是吳文化的基本屬性。

吳文化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始終充滿著發展的活力,創造了燦爛的吳地農業文明和工商文明。

泰伯是吳文化區域的人文始祖,泰伯文化是吳文化的母乳,是吳文化的基石。“夫差亡國,吳人四散”,吳氏族人超出地理上的吳文化區域,他們承載著吳文化自強不息的基因,浪跡於天涯、創業於四海;時間與空間都隔不斷文化的血脈和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天下吳氏都追思泰伯,都以吳文化之魂——泰伯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追求;以吳文化之基石——至德精神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作為世世代代必須傳承的家風。站在這樣的歷史事實面前,可以說吳文化的種子已播撒於全國乃至於世界各地。

總而言之:吳文化的根基與核心非但離不開泰伯精神,而且是她的重要內涵;因為泰伯是吳地公認的人文始祖。是泰伯三讓王位的高風、謙和遜讓的風範、誠摯守信的品格、自強不息的精神,引領促進了吳地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輝煌,從而獲得荊蠻民眾的擁護與愛戴。

泰伯的人生實踐形成了吳文化的基本理論,泰伯至德精神的內涵:孝友和愛、誠摯守信、謙厚遜讓、自強不息,就是吳文化的理論核心。

在泰伯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上,其至德精神還衍生了“兼收幷蓄、經世致用、崇文重教、創新致遠、道濟天下”的重要思想。凡此總合起來:“孝友和愛、誠摯守信、謙厚遜讓、自強不息、兼收幷蓄、經世致用、崇文重教、創新致遠、厚德載物、道濟天下”,就是吳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最重要的吳文化思想理論。是這些思想理論一直指引著吳地人民實現經濟的大發展,文化的大繁榮。今天,興旺發達、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長江三角洲,仍然秉持著這些優秀文化和先進理論,成為引領“中華航母”持續前行的巨大動力之源。

理論源於實踐,是實踐經驗的抽象,是科學的真理,是人們前進的指南。在理論上沒有清楚的、準確的、完整的表達,使大家都明確起來,說弘揚吳文化就顯得虛無與蒼白。

泰伯論壇以研究吳文化為指歸,以理論抽象方法、邏輯手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建構理論體系,使科學理論進一步系統化。歷史與現實都告誡人們:只有遵循先進理論,才能實現家庭和愛,家族和睦,社會和諧;從而去實現和平與發展,並由此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繁榮,去攀登世界文明的巔峰。

吳文化的理論價值在於追求和諧。

吳文化的理論價值在於追求發展。

吳文化的理論價值在於勇於爭先,追求先進。

吳文化的理論之光是我們前行的精神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