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去世俗化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圣雄甘地生为一个印度人,他的成长却不在印度,而在遥远的前英国的殖民地:南非。甘地在国内曾担任过一段时期的律师,但是由于性格不适合这份工作,最后不得不沦落到给人写诉状。后来甘地获得了一份前往非洲大陆从事法律顾问的职位,他的雇主是一位在南非经商的印度富商。然而在种族歧视的南非,甘地也被归类为有色人种,被火车及马车的乘务员歧视甚至是侮辱。不同于其他印度人,圣雄甘地一直具有抗争精神,他拒绝接受被歧视的待遇,选择了据理力争,当然一切都是徒劳的。但是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却让他更加坚强,以至于回到印度后,他毅然选择了通过和平的方式反抗殖民者的压迫,并因此赢得了印度(当时包含印度和巴基斯坦)乃至世界人民的尊重。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去世俗化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去世俗化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去世俗化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位伟大的老人在自己事业取得胜利的时候却横遭不测,遇刺后受伤过重而死。讽刺的是,刺杀他的人不是他竭力试图推翻的英国殖民者,而是因他的事业而受益的印度人,他是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的。

印度教极端分子的势力一直影响着印度的政局,虽然印度国大党执政期间一直试图推行世俗化,怎奈传统势力太过强大,要想改革必须触动上层阶级的利益,而这些社会上层阶级把持着宗教话语权,在基层影响力巨大,改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就说印度修厕所这种简单事吧,修好厕所不但妇女们方便安全,对环境卫生的改善也是好处多多。然而此事在基层实施的时候竟然阻力重重,不但思想观念传统的老人和婆罗门祭祀阶层反对,就连受益者:妇女们也似乎不领情。他们反对的根据就是印度教传统,多少年来都在野外方便,所以野外方便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是不应该改变的。另外他们觉得家里修厕所是一件很不卫生的事情,想想那个味道就恶心。但是他们是否想过,在家门口和路边方便也很埋汰,所以不卫生都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寻出的借口,这也是所有历史悠久的古国都有的一个通病。

还有一个原因似乎是不太方便由印度官方来解释的,那就是阶级问题,按照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清理污秽之物是属于贱民(圣雄甘地称呼他们为哈利真,意为神的子民,原本是为了给他们平等的地位,但实际上很难从世俗观念上普及圣雄的理念)的工作,其他阶层不屑于也不能够去打扫厕所,所以修了厕所还要产生一笔额外的开支,请四等之外的贱民阶级打扫卫生。

说到种姓制度,印度是个重视出身的社会,主张不同种姓的人各司其职,穷人做苦力,富人吃的胖胖的,接受穷人的服侍,能不出力就不出力。据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在其印度游记中记载,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貌似是大学老师的印度人,因为分到上铺(高种姓的人不愿意费力攀爬上铺,嫌费力太掉价)而不开心。奈保尔出于好心让出下铺给他,此人很开心却在那一动不动,因为他不屑于自己铺床,需要等下一站的服务生上来伺候他。这个国家的人以做体力劳动为耻,是下贱之人的工作。

不爱运动是富人或者高种姓人的特权,他们喜欢吃甜食(印度教忌食荤腥,崇尚素食,所以甜食成为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食物选择),因此看一个人的身材和着装就知道他的种姓和身份。而印度的穷人则大多干瘦干瘦的,除了饮食素淡意外,主要是工作量大导致的。在我的外贸客户中曾有一位印度客户,此人就很难伺候。对于食物,他要求去印度餐厅吃素,我们那小地方当时还没有专门的印度餐厅,最后只好去某知名披萨店点了个水果披萨,对付了一顿。住酒店的时候他又拿出罗盘放在床上,看了看窗口朝向说是不行,换了好几家才住下。忙活了大半天,期间听他絮絮叨叨,可把我累坏了。最尴尬的是他将一把用白色卫生纸包着的甜品递给我们吃,同事礼貌的拒绝品尝,我的客户只能由我来抗,于是接过来梗着脖子咽了。其实就是几粒干果加大量的冰糖做成的混合物,总吃这个不胖才怪。

阶级的固化靠的不仅仅是财富在富人和高种姓阶层世代传承,还体现在宗教上:婆罗门掌管祭祀,即便是一个落魄的婆罗门,只要附近有他们那一派的寺庙,这个婆罗门阶层的人就可以在傍晚去这个寺庙趁食,因此婆罗门阶层是饿不死的。当然去趁食的时候也会遭遇当地富裕婆罗门的白眼甚至嘲笑,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低种姓的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大部分人不得不劳碌一生,在贫困中度过。前面提到清洗厕所秽物的阶层,也就是哈利真,此生就很难获得翻身的机会。印度政府出于社会公平起见,在学校教育中给哈利真预留一定比例的学籍,不过先天经济条件不足的哈利真阶层其实很难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这种不公平的阶级观念带来的后果是长远而消极的,比如饭店和旅馆的清洁工,他们各司其职,扫地的扫地,拖地的拖地,跪在地上蹭来蹭去,至于打扫的干不干净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在做。奈保尔还记录了一个有趣现象,一个妇女拿着一块小布条一点点将公共建筑上的灰尘撮起来,一上午也没做多少活,但如果改用扫把去扫,那点活儿一会儿就可以做完。但是做多少做成什么样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低种姓的人要认命,做好自己的低贱工作就行。也就是说,种姓制度下的社会不考虑工作效率,只关心地位高低,这就大大禁锢了劳动力的创造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之前的政府和领导人尚倾向于建设一个世俗化,现代化的印度,如今算是走回头路了。目前执政的党派很得民心,除了上届执政党治下的腐败问题深负众望之外,还因为它是一个有印度教激进组织背景的政党。在印度这个印度教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有宗教背景的政党掌权似乎水到渠成。但是这样的政党上台必定会对宗教势力妥协,去世俗化的举措将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倒退。

另外,印度群众的地方主义和宗派主义很流行,通俗点说就是认老乡,喜欢抱团取暖。比如很有名气的湿婆军就很排外,湿婆军并不是以湿婆神命名,而是源于古时候一个叫湿婆吉的当地英雄。他们阻止伊斯兰教传播,也阻挠印度南部居民迁入他们大本营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这种排外的行为导致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被撕裂,本身各邦语言不通,如果再认为制造不和,那将使印度陷入内斗,需要消耗无数社会资源来摆平。

综上所述,阶级矛盾,宗教矛盾和地方矛盾将是印度快速现代化的阻力,而目前没有人或者政党有本事独力完成改革,因为阻力来自在野党,来自民间,来自既得利益者。除非他们能够学习中国上世纪的社会改革,重新洗牌,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