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憑什麼號稱“早餐之都”?

萌寶聯盟

武漢作為中國三大火爐之一的城市,不僅僅以熱乾麵聞名全國,更是有著“早餐之都”的稱號,那麼武漢憑什麼被大家冠上這個稱號呢?

剛到武漢的北方小夥伴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怎麼武漢人一直在吃啊。早點攤上人多,吃午飯的人多,吃晚飯的人多,居然吃夜宵的人更多。千萬不要低估我們武漢人作為吃貨後裔的戰鬥力。早上的時候,每條小街小巷都會有大量的早點攤位,到處都是刷著手機等著自己早飯的人們。


通常情況下,武漢人吃的最多的早點是熱乾麵、豆皮和麵窩。因為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太快了,所以大多數的武漢人都是給錢拿到手就邊走邊吃,這種全民即使下著大雨也要出來吃早飯的行為,叫“過早”。

在一天的飯食中,武漢人最注重的就是過早了,午飯可以少吃,晚飯可以將就,但是過早一定要有儀式感!在很久之前的武漢,城管這個體系還不發達的時候,武漢大街小巷都是早起擺攤的攤主,種類豐富到每天換一樣,一個月都能吃到不重樣的早餐,一直開下來的老字號店門比比皆是,就更別說那些擁有獨家手藝,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種小攤位了。

但當城管管理嚴格之後,這種熱鬧的景象就出現不多了,更多的是匆匆在路上低著頭邊走邊吃的武漢人們。武漢人早起也能吃麵吃粉,甚至在那個以開公交像開飛機一樣的武漢,大家也練就了一項在飛馳的公交車上吃麵的絕技,這讓其他地區的小夥伴只能說一句,早餐之都這個名稱真是和武漢很合適啊。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武漢體驗一下這種早餐文化哦。


YHOUSE城市指南

早餐之都大武漢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餈粑油餃一齊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葉調元刻印的《漢口竹枝詞》第一次將吃早餐用“過早”一詞表達。至此,武漢人“過早”已有166年。

的確,一日三餐中,武漢人最講究過早。並且,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慣,都是在路邊攤買。武漢三鎮的路邊攤生意非常發達,以前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擺攤的,現在管理嚴格了,但不少店家還是把灶臺、油鍋支在大門口。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把武漢稱為“早餐之都”,在武漢過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與正餐分庭抗禮,其種類豐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見。曾經有網友微博曬28天過早不重樣,武漢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中盤點過武漢的早點:“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實際上,這僅僅只是武漢名氣極大的老字號,而街頭巷尾叫不出名字來的更是數不勝數。

每天早晨,武漢街頭都是這樣一幅光景: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買早點的人,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這是武漢最別具一格的市井風俗。

武漢人的本事是,不光面窩、燒梅這些乾的可以邊走邊吃,就連熱乾麵、牛肉麵也能一邊走路一邊朝口裡扒拉,而且速度極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麵就下肚的。當然,這種習慣也造成意外狀況頻發,比如公交車或者地鐵上,一言不合,一碗麵就扣到對方身上了。

過早到底有多少種選擇?

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有明確的分門別類不同,武漢人過早的各種選擇顯得非常凌亂,沒有一個嚴格的體系劃分。整理了一下,將武漢的早餐大致分為四個系列——

粉面系:熱乾麵、牛肉麵、牛肉粉、糊湯粉、豆絲

煎炸系:豆皮、面窩、苕面窩、汽水粑粑、煎包、糯米雞、歡喜坨、油香

蒸食系:燒梅、糯米包油條、湯包

飲品系:糊米酒、蛋酒

三匠廚房先來說說粉面系:

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過早的招牌——最出名也最具特色。鹼面在開水中斷生,撈起來瀝乾水,淋上麻油拌勻,鋪開放涼待用。過早時,將晾涼的麵條抓上一把,放進一隻長柄尖底圓口的笊籬中,滾水中將麵條燙熟,瀝乾水後裝入碗中,隨即拿起一隻長柄湯勺,放入鹽、醬油、辣蘿蔔丁、蔥末、辣椒、胡椒、味精、白糖等等,講究的還會放上一勺滷水,最後淋上芝麻醬,這一碗熱乾麵就大功告成了。一碗熱乾麵的製作時間,往往也就兩三分鐘。

趁著熱氣將熱乾麵迅速拌開,芝麻醬的濃香和麵條本身的香氣混合在一起,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慾。熱乾麵的核心就是芝麻醬,好芝麻足以令人齒頰留香,不過現在很多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用花生醬替代芝麻醬,或者將兩者混合,熱乾麵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

而說到做熱乾麵做得最好的攤子,蔡林記名聲在外,不少遊客到武漢也點名要吃蔡林記,但近年來伴隨著連鎖擴張,蔡林記的味道有所下降,價格卻不斷上漲。《舌尖上的中國》曾選擇拍攝了位於漢口江漢二路的田記麵館,而“天天熱乾麵”和“大鬍子熱乾麵”也分別是漢口和武昌熱乾麵的傑出代表。

牛肉麵·牛肉粉

與蘭州牛肉麵講究“一清、二百、三紅、四黃、五綠”不同,武漢的牛肉是滷出來的,滷牛肉的湯汁,辣中帶著絲絲甜味,味道很獨特。

武漢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漢口最早的牛肉麵館最早都是回民經營,漢口六渡橋、三民路一帶曾有回民聚居區,池莉也曾特別提到過漢口福慶和的牛肉米粉,不過如今,福慶和已經不復存在了。

考驗一家牛肉粉面館好不好的標準,除了麵湯的味道足不足,還有就是米粉夾起來會不會很快就斷了。

糊湯粉

糊湯粉是武漢的特色小吃,充滿魚米之鄉的特點。

武漢三鎮河湖眾多,每天打下來的魚蝦不少,尤其是小魚小蝦,早年間沒有儲存條件,如果沒有賣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於是有人想到了用它來做早點。

小魚蝦加水熬爛成湯,撇去殘渣,留下粘稠如米湯的濃湯。米粉下鍋焯一下撈出放到碗裡,在上面澆一大勺濃湯,然後撒鹽、胡椒、薑末、蔥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濃郁厚重。

過早的時候,糊湯粉要就著油條吃,也有將油條蘸著糊湯吃的,還有將油條撕成小段,泡在湯裡吃的,不過怎麼樣,都風味十足。

豆絲

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的特產,用綠豆加米磨成漿後攤皮切絲晾乾而成,吃的時候加入牛肉湯或其它配料烹煮。這種大米和綠豆混合食物,其中的綠豆分量若是少了,做出來的豆絲口感會差很多。

吃主兒唐魯孫曾在文章中寫過:“武昌的牛肉豆絲,遠近知名。”

粉面系說完了,再來說說過早的煎炸系列。

豆皮

的心目中,豆皮的地位甚至是高過熱乾麵的。

顧名思義,豆皮與豆子有關。綠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摻合,浸泡數小時後磨漿待用。一口大鐵鍋燒熱後倒油,然後舀米漿入鍋,攤成一張薄薄的大圓片。將雞蛋打碎攤在米漿片上,抹勻後翻面,這時呈現油亮的金黃色。

隨後,將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幹香菇丁、炒熟的豬肉或者牛肉丁、香乾丁、薑末等拌勻,鋪在米漿片上,撒上胡椒、鹽以及大把的蔥花,然後來一個大翻面,淋上一勺油、撒上一勺水,蓋上鍋蓋燜兩分鐘,一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鐵鏟將豆皮按格子狀劃開,每份豆皮基本就兩三個小方塊,盛入小碗中,那一雙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關鍵的,油太多會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會變得乾巴巴。

老通城是武漢名氣最大的豆皮餐館,和無數的老字號一樣,都是有了名氣之後公私合營保留了店鋪的字號。現在武漢名氣最大的王師傅豆皮館創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銀員,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師傅,開了這家豆皮館。

面窩

面窩是地道的武漢特產,雖然叫面窩,卻不是麵食,它是由大米、黃豆混合打成漿,再加入適量蔥花、鹽調味,炸制而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

大米和黃豆的比例很重要,黃豆少了,則面窩的味道不香;黃豆多了,面窩會很油,所以也不是黃豆越多越好。

炸面窩的勺子也很有特色,這種勺子四周下凹,中間上凸。炸面窩時,往一邊舀一勺米漿,在中間一刮,然後撒上芝麻,下鍋。面窩凹處的米漿多,炸出來的軟糯;凸處米漿少,炸出來的香脆。一種食物,兼顧了兩種口感。

苕面窩

苕在武漢話中就是紅薯,苕面窩也就是紅薯做的面窩。

把紅薯洗淨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漿中。炸制時舀入炸面窩的勺子,拍平下油鍋。苕面窩的特點是外焦脆內軟糯,滋味鹹中帶甜。

無論是面窩還是苕面窩,既可以單獨過早,也可以成為熱乾麵、米粉或是湯麵的搭配食品。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僅武漢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這是一種純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漿後,加醪糟輕微發酵,這樣製作出來的粑粑入口有軟綿綿的甜味,回味卻有一絲酸,有一種立體的口感。

製作汽水粑粑的鐵鍋很大,直徑要有一米到一米半,鐵鍋中央有一個凹坑,四周是平的。鍋燒熱後就要往鍋上加米漿,兩坨米漿要連在一起,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米粑粑。加好米漿後,往中間的凹坑處加水,蓋上鍋蓋再加大火。這樣,下面的米漿很快會煎出一個硬殼,而凹坑裡的水會產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一面蒸熟。汽水粑粑中的“汽水”指的就是這個。

這樣製成的米粑粑,一面像脆餅,而另一面則十分軟糯如同發糕。武漢沒有專門製作汽水粑粑的店鋪,街邊小攤隨處可見。有的人將兩片汽水粑粑中夾上一個面窩,並把它叫做“武漢三明治”。

煎包

煎包並不算武漢獨有的特色小吃,而且論名氣,蘇滬一帶的生煎要更出名一點。但煎包在武漢過早界的地位並不低,今天遍佈武漢的三鎮民生甜食館,必不可少的幾樣小吃就是熱乾麵、豆皮、糊米酒和煎包。

武漢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一些,而且不同於上海和蘇州蘸醋的吃法,武漢的煎包是蘸醬吃的,每一家的醬口味又不盡相同,三鎮民生甜食館的煎包搶手,很大原因也在於美味的蘸醬。

糯米雞

廣式茶點裡有一道荷葉糯米雞,然而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武漢糯米雞裡並沒有雞肉。

準確來說,這種小吃應該叫糯米糰,裹著五花肉、香菇、筍丁、香乾丁的糯米,再用麵糊包裹下鍋炸至金黃,外層焦脆,裡邊軟糯鹹香。至於為什麼叫糯米雞已不可考,有人認為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雞皮,所以就叫糯米雞。

糯米雞是武漢過早最常見的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點心的攤子都會有糯米雞供應。

歡喜坨

四川把這種食物叫做麻團,而歡喜坨比麻團大不少,而且裡邊是空心的,一口咬下去,外脆裡嫩。

歡喜坨在武漢也有百餘年的歷史了,以前和麻團差不多大小,後來才逐漸變成現在的樣子。

製作歡喜坨要把糯米磨成米漿,然後晾乾,再將晾乾的粉團搓成粉狀,加入紅糖、麵粉混合,加水慢慢搓成圓形,裹上芝麻後入油鍋炸。

油香

油香這東西現在在武漢已經很難找了,它是一種炸制的小圓餅,裡邊加上各種餡料,武漢人最常吃的是夾糖心的油餅。

接下來再看蒸食系:

燒梅

燒賣全國都有,廣式茶點裡是蛋皮肉餡,裡邊裹著蝦仁,北京的燒賣是麵皮糯米餡,裡邊也會有香菇和豬肉。武漢的燒梅與北京的更接近,但是口味卻要重不少。

叫燒梅是因為皮使用走槌擀出梅花邊,蒸出來如同一朵朵梅花而得名。燒梅的皮和餃子皮一樣,要周邊薄中間厚,蒸出來才有晶瑩剔透的感覺。將蒸好的糯米飯加香菇、肉攪拌在一起,加白胡椒拌成餡,包好後上籠屜猛火蒸熟,香氣撲鼻,口感嫩滑。

武漢燒梅的最大特點就是油大味重,而武漢很多早點攤子也有一個特別標識,白紙糊一塊牌子,上書四個大字:“重油燒梅”。武漢人甚至還將油餅和燒梅兩種重油食物組合在一起,成為極其耐餓的一種搭配。

糯米包油條

糯米包油條是江南特色小吃,將糯米蒸熟後,平鋪撒上黑芝麻,再將油條放在糯米飯上,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放上榨菜、火腿等,然後用糯米飯將油條包住,即可食用。

湯包

湯包並不是武漢特有的,但也孕育出了一個名店——四季美湯包。

說完了吃的,再來看看喝的吧:

糊米酒

熱乾麵搭配糊米酒,面窩搭配糊米酒,燒梅搭配糊米酒……在過早的時候,糊米酒幾乎能搭配一切。

池莉在小說《你以為你是誰》中是這樣描述這款武漢特色甜食的:它是武漢市歷史悠久家喻戶曉老少咸宜的一種甜食,由精細的糯米粉和醪糟做成的糊湯,晶瑩糯滑,上面撒幾粒糖桂花,因為價廉物美,它成為了大眾食品。

米酒、小湯圓、紅棗是這個小吃裡不可缺少的主角。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也很有講究:起鍋前徐徐勾芡,糯米粉要順著鍋邊推下去,朝著一個方向順勢攪拌。醪糟是極為重要的,下多了酒氣太重,下少了米酒不香。

蛋酒

蛋酒也是過早的飲料,簡單易做。一個雞蛋打散備用,將鍋裡的水燒開,將開水衝入雞蛋碗中,瞬間變成蛋花,然後再往碗中加米酒和糖即可。在武漢潮溼陰冷的冬天,蛋酒是過早必備。

除了說到的這些,在武漢過早還可以選擇:鍋貼、餈粑、水餃、翻餃、燙飯、豆腐腦……實在是說不完。

為什麼武漢會形成這麼發達的過早文化?

這與武漢近代以來的大碼頭和大商埠氛圍有關。早晨,人們要匆匆忙忙趕到集市或是上工,自然來不及在家吃早餐,就在路上買著吃。長期積累下來,出門過早變成了一種習慣,再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武漢過早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快,早餐做的快,一碗熱乾麵,前後兩三分鐘就能讓食客端著走人;食客吃的也快,邊走邊吃,三下五除二,眨眼功夫就下了肚。

武漢過早的第二個特點是重油,無論是熱乾麵也好,還是各種炸制食物,就算是燒梅也是重油。

這與武漢的碼頭文化息息相關,碼頭工人是體力活,工人們在短時間解決早餐的同時還要獲取高熱量,炸制食物、重油食品自然是最優的選擇。

武漢過早雖然快,但也講究的很:熱乾麵的芝麻醬要用小磨香油調成,面窩必須撒黑芝麻和小蔥花,豆絲必須用綠豆和稻米一起磨漿,比例還不能不對……雖然是幾分鐘就解決的早餐,可是也飽含對老手藝的堅持。

同樣是吃早餐,為什麼廣州講究“品、嘆”,而武漢卻講究“快”呢?

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曾在《為什麼早茶出了粵港就沒感覺了?》介紹了廣東的早茶文化,廣東早茶的興起是建立在商業文明上的,飲早茶不可避免的要承擔社交、商業功能,甚至還有一定的休閒功能;而武漢的過早文化,則是起源於底層的碼頭工人等階層,唯一的要求就是速戰速決並且熱量高。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與它的物產和城市結構息息相關,並且一旦積年累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


萌寶聯盟

武漢憑什麼被譽為“早餐之都”,不得不佩服。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曾去過武漢,而且武漢最經典的早點他一樣都沒錯過,嚐遍這些早點後,他說道:“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

當你看到這些標誌性的早餐,還有人滿為患的早點攤位,這是武漢每天一次的全城運動,叫做“過早”(用早餐),意味著新的一天的開始。

婆婆粉

最開始的時候是婆婆一個人做起來的,就開在自家居住的家屬區樓下,像過年這樣團聚的日子當然還是要休息,其他的時候就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營業。從早上三點開始滷上牛肉,這裡的湯頭牛肉味十足,不像調料調出來的牛肉味,而是像家裡熬出來的牛肉湯一樣 清補但卻回味悠長。

地址:江漢北路

週記熱乾麵豆皮大王

這家店的豆皮是一大特色。周家三代人都是靠做豆皮營生,算上週老闆自己開店那30多年,週記豆皮已經開了100年。除了“皮”用料紮實,週記豆皮的蛋也給的捨得。一鍋只做4份豆皮,打4個蛋。除了常見三鮮豆皮,週記豆皮還有傳統的蛋光豆皮,以及獨此一家的肉絲豆皮、牛肉豆皮、腰花豆皮。

營業時間:每天早上12點前

地址:麒麟路與桃花街交叉口

花子牛肉粉

Photo by Raveran

超難找的位置,加上無牌無店面,要一路問,才能慢慢找到巷子裡,看到這個老社區樓下的紅布棚子。但只要找到了這個地方,就不會失望。無論是牛肉、牛肚,都滷得很爛,份量也很足,比別家十幾一碗的牛肉多多了,就算是素粉,也會給香菇肉絲,誘人的顏色,吃到嘴裡就知道,是那個味~

人均:12元

地址:解放大道西馬路聯合村居民樓下

舒師傅餃子店

Photo by 萬楓璀華

需要加qq群才能知道是否營業,或者乾脆碰運氣,這家老字號的舒師傅餃子店就是一個這麼隨性的攤子,在前進、江漢路一帶,算是小有名氣。幾個嫂子現場包餃子,然後直接在路邊煮餃子或者煎餃子,名副其實的路邊攤,有白菜豬肉餡和韭菜豬肉餡的,肉多,餡料貨真價實,所以吃的人不少,當然,不想坐在路邊吃,還可以買速凍的餃子回家自己煮。

人均:9元

地址:民主一街102號(民主一街前進一路公交站)

水貨湯包

開了很多年了,傳說湯包的老爺爺原來是做四季美湯包的,這個大排檔是一條老街老巷子,環境不是很好,不過有很多便宜的美味。湯包可以半份半份的買,湯汁很多,肉質鮮香,皮不容易破,新鮮出爐湯汁濃厚可以直接吸出來。

地址:礄口長堤街 麻木老地方牛雜旁

粉條餃子

Photo by 湖邊果果red

武漢老城區的一條小巷子裡,有一個餃子攤,每天都有不少食客特地為了它停下腳步。炸得金黃酥脆的皮,一口咬下去,粉條溢出,搭配著韭菜的香,混合的口感在舌尖炸裂,除此之外,還有春捲、炸魚、花生米...聽說,有的人一買就是100塊錢,所以想吃就要趁早去,不然就沒了~

人均:10元

地址:漢口友益街太平里巷子口(長青廣場對面)

李記熱乾麵

大夾街上的李記熱乾麵,是漢口最地道的熱乾麵的味道,面色澤鮮亮,鹹菜脆香,醬料是秘製,還有花生米,一絕!周邊的商戶一打包就是十來份!

地址:多福路大夾街6號

羅氏熱幹牛肉麵

之前他家叫羅氏生燙,據說參加了武漢熱乾麵大賽,蟬聯三甲,店裡有一塊熱乾麵得獎的金字招牌,後來直接改名羅氏熱乾麵了,招牌都換成金色。麵條還算比較粗的,吃起來確實非常爽滑有勁道,芝麻醬也很濃郁醇香,辣椒油非常辣,還有生燙,想起來就流口水了。

地址:玫瑰街279號

何師傅牛肉粉

Photo by 餅小盒

來自江夏的朋友推薦的一家牛肉粉,據說是紙坊非常有名的過早的地方,每天排隊,去晚了就沒有牛肉的了,這家牛肉粉特殊的地方在它的湯底有點類似糊湯粉,用他們家的湯下的粉,感覺粉和牛肉都要融化在一起了~這家也是很多人的回憶了。

地址:古驛道(近國稅局)

熊阿姨面窩攤(瀋陽路面窩)

就在勝利街山丘正對面,一排漢味過早,其中最有名的是瀋陽路好吃的面窩,面窩分薄厚兩種,薄的比較枯,厚的比較肉坨,外面軟裡面脆,很實在,油天天換,所以炸出來的面窩也好吃。厚面窩1塊錢1個,薄面窩1塊5兩個,真的是業界良心!

地址:江岸區勝利街337-3

人均:2元

餘記熱乾麵

江漢二路上一碗26年的熱乾麵,沒有招牌,卻每天排隊,不到11點就賣完,是周邊上班族每天起床的動力。這家面的精華在於芝麻醬,濃郁的黑芝麻醬,還有辣椒油,滷水、肉湯汁,拌開的一瞬間,真香。

地址:江漢二路南京路公交站牌旁

人均:4元

安慶餛飩

青山這家餛飩店開了17年了,點評網站上都找不到。賣餛飩的夫妻倆是安慶懷寧人,用祖宗傳下的“包餛飩”的手藝,默默給我們帶來了最實在的美味,每碗實打實的17只餛飩,個個皮薄餡厚,從肉餡到調料到用油,還有紫菜和蝦仁,都是看得到的好品質。

地址:青山區金鶴園社區早點一條街

營業時間:6:30-12:30

薛記襄陽牛肉麵

老闆就是正兒八經滴襄陽人,他們屋裡的牛雜不是牛筋牛肉麼司的,是牛腸子。愛吃腸子的人都懂,那種口感是飛一般滴感覺。這家的牛油味重,一碗麵竟聞出了牛油火鍋的濃香!一口冰黃酒一口辣嘴不辣心得牛肉麵,分分鐘就見了底。

地址:武昌曬湖口子右手邊

八斤生煎包

Photo by:一(燚yi)起用餐

Photo by:滋拉

一家三口經營,巷子口的過道就是操作間,毫不起眼的位置,每天要排隊。包子個頭很大,包底炕得焦脆,面發的好,不粘牙有嚼勁,肉餡鮮嫩多汁,跟別的比,這裡的油更少,豆瓣醬的味道也很適合。


丫丫醬子

因為武漢的早餐實在太豐富了!春夏秋冬四季早餐,都有可以選擇的,沒有重樣的。

夏天來一碗豆皮,配清酒超級讚了,接下來我帶你來看看武漢的豆皮早餐

壹|曾記豆皮大王

這是一家在小巷子裡的刁角小店。開的時間也挺長的了,基本上附近的街坊鄰居都知曉這個地方,也正是因為傳統正宗的豆皮做法才吸引了眾多食客。

曾記豆皮的味道很是誘人,有著糯米的清香和香煎之後的鍋巴香,內陷豐厚實在,比其他的豆皮都要實在,做豆皮講究的就是火候,因為火候掌握不好的話就會導致糯米出不來味道,口感也會下降。

曾記豆皮恰到好處的做到了這一點,每一口都餡料十足同時也能讓豆皮的香味沁入心脾。

貳|味美香豆皮

地址:廣埠屯廣八路輕音社旁

這是廣八路上的一家明星店,各種排隊吸引來自各處的吃貨寵愛,老闆一口標準的武漢話,料很足,裡面有蘑菇、筍子、肉丁、腐竹、香乾。豆皮裡面有腐竹就算是本地人,也很難見到這麼良心的豆皮了。

座標廣埠屯,點的三鮮的,武漢唯二讓我吃了還總念著的豆皮,另一家在青山嘻嘻。

糯米軟軟的 腐竹皮是冠軍!!

叄|阿斌三鮮豆皮

地址:水陸街(水陸街與復興路交叉口)

這是家20多年的老店,在武漢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排隊,其中有不少是從外地慕名而來的食客。

因為是現做現賣,所以需要等一些時間。排到隊伍前頭的時候可以看到老闆做豆皮的過程,很有節奏感,就像是在跳舞一樣,看著十分有趣,排隊也就就沒那麼無聊了。

灰面打底,再打上2個雞蛋,均勻的刮到灰面上,一看就知道技術是相當的嫻熟。

10元2兩起的價格,在武漢來講也算地道,關鍵是有以前老傳統豆皮的味道。

豆皮的雞蛋那一面煎的焦焦脆脆,金燦燦的,泛著油光;糯米又很軟黏,二者形成鮮明對比。

肆|王師傅豆皮館

地址:漢口高雄路東段(近臺北一路)

位於高雄路上的王師傅豆皮館,是武漢一家擁有十幾年歷史的豆皮老店,每天來這裡買豆皮的食客總能擋滿一側的門店,一疊三鮮或一疊牛肉,再配個蛋酒,就這樣開始充滿活力的一上午,或者一下午。

淋過清油的熱鍋,沿邊倒入米漿,用蚌殼快速而均勻的將其抹勻,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再打入雞蛋同樣用蚌殼均勻塗抹,爐火透過鐵鍋將熱量傳遞給敷在鍋中的皮層,使其變得金黃而軟香,這個時候加入通透的糯米是再好不過的了。

浸潤過滷汁的糯米伴隨著蛋皮的味道,形成獨屬於豆皮的香味兒,配上最後的蔥花,饞得人口水連連。

牛肉豆皮,飽滿的牛肉粒,連合著軟香的豆皮、晶瑩的米粒一起送入嘴中,米的Q彈在齒間慢慢散開,只餘蛋香,顆粒飽滿的牛肉粒更是不消說,滷汁入味富有嚼勁。這樣滋味的豆皮,難怪會有人為了它不遠跨國來品嚐。

伍|老武鍋豆皮

地址: 武昌火車站 靜安路鐵路局對面

過塗家嶺綜合市場,左轉行至靜安路,武漢豆皮界“排隊王”——武鍋豆皮就在鐵路局對面。

算起來鄧師傅已經做了將近30年的豆皮,絕對功夫到家。剛起鍋的豆皮,皮子焦黃酥脆,蛋香很濃郁,糯米粒粒分明口感軟糯,乾子丁、竹筍丁、瘦肉丁、香菇丁給的很足,還可以選擇外加一勺乾子丁滷水。咬上一口,又軟又好吃!

起早床,找停車位,也算值得。


沈一點美食

在武漢,你能吃一個月不重樣的早餐

為了不變笨變醜,一定不要熬夜,記得要早睡早起,吃早飯!武漢就被稱做“早餐之都”,據說在這裡,你能吃一個月不重樣的早餐。

“食神”蔡瀾曾在微博寫道:“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

早餐之都。”

“早餐之都”這個名號,武漢的確當仁不讓,在這裡吃早餐叫“過早”,光這過早的種類就有上百種之多。有人說在武漢過早,可以一個月不重樣,當地人卻表示,這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作家池莉在《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裡盤點過武漢的早點:

“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有網友甚至還製作出了實用又美觀的武漢過早月譜,真·一個月不重樣

▲圖自微博@nezaa

據統計,武漢人在外吃早餐的比例達到了95%,在武漢的外地人也已習慣在外吃早餐,由此可見,武漢一定是全國最早醒來的城市

▲就算大雨也要過早@包囧菌

不同於廣州喝早茶的精緻與悠閒,武漢的過早相對更接地氣,講究好帶且管飽,眾所周知武漢人都是邊走邊吃的,任何一份過早從做好到吃完,最多不超過十五分鐘時間,等早餐吃完了,剛好就到辦公室和學校了。

最早出現“過早”這一詞彙,是在清代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中,“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吞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

而武漢之所以有如此興盛的“過早”文化,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地處九省通衢、江湖交匯的獨特位置,持續不斷地受到四面八方的菜系衝擊,使全國各地的特色的菜餚和點心都在武漢有其正宗或改良的對應版本,有“俗具五方”的說法。

再加上武漢近代以來大碼頭和大商埠氛圍的興起,工人們早上趕著上工,自然來不及在家吃早餐,就在路上買著吃。

武漢的早點做得又快,食客邊走邊吃,一會功夫便能飽腹。由此長期積累下來,出門過早變成了一種習慣。

武漢過早的時間很長,從早上6點一直延續到12點,完全不用擔心睡過頭錯過美味的早點,每天早晨,武漢三鎮滿大街的早點攤,都是邊走邊吃的人,伴隨著香氣四溢的白煙繚繞,市井氣息撲面而來。

在武漢過早,不得不提熱乾麵,武漢的早點雖然品種繁多,但如按銷售額計算,熱乾麵超過一半。

大抵武漢人都有一種熱乾麵情結,武漢的早晨,碼頭邊、公交車上、或者寶馬車裡,人人都有一碗熱乾麵,伴著芝麻醬呲溜呲溜。對於武漢人來說,熱乾麵是味蕾上的故鄉。

除此之外,連毛主席都讚不絕口的三鮮豆皮也是武漢人過早的的主要食品之一。

還有牛肉粉,放香料燉的牛肉片與精滑柔綿的米粉,光想想那個畫面就要流口水了。

香脆的面窩,

鮮嫩多汁的湯包,

歡喜坨,

總結起來,武漢的過早分為麥、稻兩大類。

而製作方式的轉變以及食客口味的不一,也使得食物變得繁雜多樣,每一種點心,幾乎都有相應的飲料,吃油條喝豆漿,吃麵窩喝蛋酒,吃熱乾麵喝豆腐腦。

▲蛋酒

有人曾說,早餐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天南地北的食客來到武漢,味蕾都能得到滿足,從這點看,武漢可以說是非常良心了。

其實我想說,身在一睜眼就能享受滿大街美食的城市,大概每個武漢人都能嘚瑟的說,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隔壁街飄來的熱乾麵豆皮牛肉粉面窩湯包歡喜坨汽水粑粑燒梅糯米雞鍋盔蛋酒豆漿豆腐腦的香氣。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走了那麼多城市,只有武漢和廣州的早餐讓我記憶最為深刻,廣東人吃早餐叫喝早茶,其主要內容在喝茶的過程,因為這是大家相互交流的平臺。武漢人吃早餐叫過早,雖沒有廣東人形式感那麼強,但武漢的早餐品種的確非常豐富。豆皮、包子、豆漿、油條、麻園、米果子、包面、鮮魚糊粉湯、灌湯包、重油包子、米酒湯圓、米粉、熱乾麵,每一種都極具特色。

一、熱乾麵

武漢的美食中熱乾麵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品牌也非常多,早些年到武漢吃熱乾麵時,不僅味道拌的特別好,連搭配熱乾麵的小菜也非常豐富,7、8中小鹹菜,自己任意選擇。這兩去的時候小菜已經不見了,熱乾麵還是原來的狀態。

二、豆皮

武漢的豆皮與湖北其他地區的豆皮不同,裡面放上糯米、臘肉、青豆等包裹在其中,煎熟,荊州的豆皮很好吃,裡面沒放糯米,吃起來皮更酥脆、餡更香濃。

三、包面

武漢把抄手、小餛飩叫包面,武漢的包面與福建廣東很像,蝦皮、紫菜打底,湯很清淡,但味道鮮美。

四、其他


美食理想

1.武漢的早餐類型豐富多樣

你以為武漢的早餐只有熱乾麵和豆皮?NONONO!武漢的早餐多種多樣,既有粉面系的熱乾麵、牛肉麵、牛肉粉等等,也有豆皮、面窩、煎包、糯米雞等煎炸類的,燒梅、湯包、蛋酒等也是武漢的特色早餐。

僅僅是列舉出這一部分的早餐,就可以讓人流口水啦!更別提餓了一個晚上後,武漢人看到這麼多的美食,怎麼能不心動呢?

2.武漢人吃早餐的熱情高漲

網絡上流傳著一張“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武漢人也不能不過早”的圖片,足以可見武漢人過早的熱情之高!其實武漢的早餐與別的地方坐下來細嚼慢嚥不同,武漢人過早,一般是來不及坐下慢慢吃的,都是手裡拿著,就急匆匆上學或上班去了。

3.武漢的早餐早已形成了一種文化

武漢的早餐充滿了底蘊和歷史的氣息,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生活在武漢比較多人喜歡外出過早呢?除了上面兩個原因外,還有外面的早餐比較容易攜帶等原因,更重要的是,出外過早,已經成了武漢的一種文化,武漢人就喜歡出外過早!~


電競少女阿米

在武漢,把吃早飯叫過早。最常見的是熱乾麵,有的也喜歡把熱乾麵裡的鹼面換成米粉,不加湯,澆芝麻醬,這樣即使一邊趕時間一邊吃也不會撒出湯汁。常見的畫面是,為了等電梯排起長隊,隊伍裡面除了看手機的就是埋頭吃麵的,香氣十足。

豆皮也是很多人的心頭好,有蛋皮都有米有豆乾丁有肉丁,有嚼勁有滋味。

面窩也是讓人慾罷不能,外皮酥脆,內裡軟嫩,買湯麵的時候配兩個面窩,會吃得比較滿足。只是,面窩是油炸的,適當吃。






其他的就是湯麵類了。有時候買面排隊也是樂趣多多的,比如有人覺得牛肉麵裡的牛肉少得可憐,問老闆,為什麼牛肉麵裡沒有牛肉。老闆忙得暈頭轉向來懶得理,說不定會有逗比的爺們兒甩這麼一句撩他,你買老婆餅裡有老婆嗎。就此跟著逗比一天。


指尖小調

因為武漢早餐很豐富,有面窩,苕面窩,蔥油餅,熱乾麵,包面,豆皮,油條,麻圓,醬香餅,包子,饅興,豆漿,豆腐腦,稀飯,罈子,餃子(油炸那種大的,我們洪湖人叫它雞公餃)。各種炒麵,炒粉,粥。這些我都吃過


餘音嫋嫋56

數十年來,多次去過武漢,武漢的過早習俗是全中國一絕,品種極大豐富,營業時間能延伸到中午。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居住的城市,一半家庭或全部家庭,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上班上學前),都在外面吃早餐,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初見時,曾經想過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武漢雖說是省會城市,歷來居民並不是很富裕,收入跟北上廣深有較大距離(2017全國城市平均工資排名16,因為是省會城市,省市兩級,眾多公務員的高收入還提高了排名),但居民就是願意花這個錢,唯一靠譜的理由:長期的傳統習慣和民間習俗的交互影響(一向富裕的上海市是個反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