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付德明

于1957年10月,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园艺系(今四川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果树专业,随后被分配到丰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做技术员,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研究员,2017年10月退休。期间,他先后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农委丰收奖二等奖,以及县政府“振兴丰都突出贡献奖”提名奖等,近日又被县里评为科技先进个人。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培育优质果品助农增收

龙眼是我县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现已被纳入“1+6+X”产业体系,长江沿线龙孔、高镇、兴义、名山、十直、湛普等乡镇(街道)低海拔区域均有种植。但由于生态环境与沿海龙眼主产区差异较大,以及采用种子繁殖,优质龙眼极少。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果树修剪示范

针对这种情况,1986年至2005年,付德明对丰都本土龙眼树逐一筛选鉴定,在数万株中选出一株9月中旬成熟的中熟优良单株和一株10月上旬成熟的晚熟龙眼优良单株,通过对两株树进行嫁接,培育出了果大、品质极优的龙眼品种,为县政府打造“中国内陆最大晚熟龙眼基地”目标奠定了优质种子资源基础。

“在完成选种、生态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系统研究后,我于2010年指导建立丰都本土龙眼良种繁育体系并组织推广,至2017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果0.8万吨,受益农户近2万人。”付德明说。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果园除草

我县的红心柚开初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1986年,付德明在组织开展柑橘选种工作时根据农民提供的线索,对三元镇庙坝村四组江廷培家植于房侧的一株红心柚进行观察鉴定,初步认为系实生红心柚变异株,综合性状明显好于当地栽培的普通红心柚,便将此作为母树标记,最终培育出“丰都红心柚”驰名品牌。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到7.21万亩,产量2.82万吨、实现年产值2.45亿元,让5.1万多农户因种植红心柚实现增收。

助推栗子大米发扬光大

栗子大米是丰都县特产,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种植历史悠久,以其“一家煮饭,四邻闻香”的独有品质特征,远近闻名,民间流传在清朝即作为贡米。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检查秧苗

为提高栗子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县政府引进重庆禾汇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栗子有机大米打造。付德明兼职任该公司技术总监,负责技术开发与指导实施,公司所生产的栗子大米获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认证面积3339亩,带动1200户农户每年每亩增收800元以上。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查看水稻长势

“近几年来,我主要从源头上抓了栗子大米的种植,要求农民必须施用人畜粪便等有机肥,采取物理原理杀虫,坚决杜绝施用化肥、农药,从而有效提高了栗子大米的品质。”付德明说,栗子大米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奖项,在市内外都非常畅销。栗子大米还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指定的专供产品,更是让其声名远播。

致力有机农业发展规划

“有机农业是农业的最高境界,是县政府着力打造的继肉牛之后第二张名片。”付德明说,为此他主动承担起了总体设计(有机种植、养殖、加工、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指导实施等系列任务。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电动枝剪使用示范

据了解,由他编写的《丰都县高山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规划》于2014年12月通过了重庆市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主持的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项目,历时3年创建成功,并于2016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在付德明的不懈努力下,迄今,全县有机认证总面积达到6197亩,其中有机大米5308亩、玉米523亩、大豆523亩、糯玉米264亩、萝卜102亩、鸭10000只。

与此同时,付德明还主持研发与有机农业的配套技术3项,分别是:低胆固醇富硒土鸡蛋的生产方法、富硒有机稻米的生产方法、养殖种植循环结合种植有机水稻的方法,该成果于2016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他是第一完成人。

平凡岗位演绎精彩人生

“他这个人和蔼可亲,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解决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采访中,凡是认识付德明的农村群众都对他予以好评。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发酵饲料制作示范

“付德明以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工作业绩,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上级和同事的好评。”唐代贤说。

「丰都人故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