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從2008年起,國家就有意向讓藝術品走向資產化金融化道路,那是就曾經希望保險參與其中為藝術品流通保駕護航,可那是很多條件並不十分具備,沒有一個被認可的官方鑑評中心,導致風險過大而過不了保險機構的風控不能審核而擱淺,保險不願承保,藝術品價值無法得到肯定,各路洽購方也只能對藝術品敬而遠之,那時藝術品對上市企業和金融機構而已就像一隻刺蝟,想抓,但不敢抓,2014年12月,經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批准正式成立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官方直屬鑑評中心的成立,引來了各方對藝術品的從新關注,2018.03.01,太平洋保險與金融機構,上市企業終於在藝術品資產化峰會上正式簽約,籌備十年的藝術品資產化流通平臺正式搭建完成。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國內文物藝術品嚴重缺乏流通渠道,只有5%左右的文物藝術品能流通。打通文物藝術品的金融資產化渠道之後,將帶來大量收藏家的藝術資產能夠流通,海量文物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計入企業資本和注入上市公司。無疑,文物藝術品金融化資產化,將帶來一波收藏家的暴富潮。)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一、文物藝術品資產化,迎來收藏家暴富潮

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是將文物藝術品通過鑑定、評估、確權、託管、保險、資產化操作等流程,利用物聯網系統及電子標籤跟蹤溯源系統進行電子身份證植入,使文物藝術品傳承有序,成為金融資產,計入企業資本和個人財富。

文物藝術品資產化十年大事記:

2010年,曙光乍現---大眾對文物藝術品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珍視高度,一線貨源緊張,仿古在追求傳統藝術和賣假中此消彼長。

2011年,價值發現---文物藝術品中珍稀品種的上漲幅度與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淘寶熱快速升級。

2012年,利益壟斷---利益集團利用自身資源,宣揚文物傳承有序觀念、通過壟斷電視節目、包裝鑑寶專家,控制拍賣公司,瘋狂推銷自身所控制藏品,打壓民間收藏。

2013年,亂象叢生——民間鑑定、收藏亂象叢生,假鑑定、假拍賣、假抵押騙子公司猖獗。民間文物流通性極差。收藏家陷入窘境。

2014年,艱難探索---分佈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古玩城多數已改為古玩藝術品商城 ,與此相關的藝術沙龍、藝術茶吧、展館、拍賣行業蓬勃發展,展覽、拍賣、大型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文在藝術品市場艱難探索。

2015年,轉折創新---藝術電商如雨後春筍,各類文交所模式登臺亮相 古玩網已轉換模式為交易平臺。民間博物館發展迅猛。購買古玩的方式將由撿漏淘寶的方式向金融理財的方式轉變,文物藝術品在金融行業初露鋒芒。

2016年,文企對接---擁有精品文物藝術品已成為少數人身份與品位的象徵。頂級企業與收藏機構合作,紛紛建立博物館,博物館成為新企業標配。博物館管理師成為職場稀缺人才,專業博物館管理機構連鎖式發展。

2017年,資產增值---文物藝術品資產化起航,收藏機構以文物藝術品資產入股企業,文物衍生品市場繁榮,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物國際交流成為常態。文物藝術品將成為稀缺品種,文物藝術品價格高企。

2018年,資產流通---文物藝術品作為金融擔保物地位確立,文物藝術品抵押貸款成為融資重要手段。

2019年,財富聚集----文物藝術品投資成為銀行業為富人理財的最大賣點,國內信託業開始對社會公眾發售文物藝術品投資信託計劃,文物藝術品共同投資基金也應運而生。

2020年,新富豪群----擁有古玩是品位與財富的象徵,文物藝術品成為上流社會的標籤,文物藝術品成為中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收藏家成為新富豪群體。

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是國家戰略,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博物館將成為文物藝術品資產化的重要載體。

二、藝術資產時代開啟,收藏家暴富時代來臨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近年來,藝術金融一直是熱門話題。自我國出現拍賣公司以來,藝術金融已初具萌芽,從2010年開始大規模發展,隨著金融資本不斷地進入藝術市場,市場對藝術品的投資收藏從簡單的個人愛好,衍生出一種新的財富管理類型,越來越多的資本通過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託、藝術品基金等各種金融形式介入藝術領域,從而開啟了中國“藝術金融”時代。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論政策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影響!

2018年面向全國徵集範圍:1:瓷器,汝、官、哥、定、鈞、宋代五大名窯,元青花,釉裡紅,鬥彩,粉彩,琺琅彩,瓷板畫等精品瓷器2:字畫,歷代名家字畫,近現代名家字畫精品。3:青銅器及雜項類精品4:玉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戰漢玉器,和田玉。

流通渠道:上市企業洽購,拍賣會,金融機構質押貸款,私下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