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汉服,传承经典,引领潮流

身穿汉服,传承经典,引领潮流

安徽举办大型汉式集体婚礼。

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时常会觅见或翠袖红裙、绮衣锦裳,或宽袍广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火花:质疑和坚持的碰撞

26岁的皇甫月骅在2009年第一次穿上汉服外出时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她的挑战来自家人和旁人不解的目光。近十年过去,她的感受变化很大:更多青年喜欢并穿着汉服,更多人不再认为着汉服是奇装异服的展示或者哗众取宠的表演。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在北京,16岁的中学生王泽平日总是穿着宽松肥大的校服,然而酷爱历史的他,课余仿佛变了个人,把自己交给了汉服,交给了历史。每每身着汉服翻阅史书、参与社团活动,便仿佛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打开了探寻古人生活之旅的大门。交融:历史与现代的拥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源自《诗经·无衣》的诗句道出了许多汉服爱好者的心声。以“同袍”来互称汉服爱好者,有种“抱团取暖”的感觉,也有种历史赋予的传承使命感。在与汉服相关的网上论坛上,会有“求勇气”去尝试汉服的新人发“求助帖”,跟帖则多是讲述自身经历的“鼓励帖”和介绍如何更好穿搭的“科普帖”。除此之外,论坛上更为常见的是关于汉服制式和设计的探讨,以及对于其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北京汉服协会活动部成员李晓璇喜欢在逛街、出游时穿汉服,也会将汉服“改良”以便于日常活动。在她眼里,穿汉服不应该有太多局限,而是自然形态。“汉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种服饰,穿汉服的人不是生活在古代,而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人。”李晓璇说。

最近,北京交通大学大四学生刘欢正在和同学拍摄一组汉服毕业照。曾担任学校汉服社团社长的她认为,汉服可以逐渐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穿着,就像T恤一样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刘欢通常会建议社团同学们在先充分了解汉服文化后再购买穿戴,为的是买到的汉服是一直喜欢并愿意穿着的,而不是仅仅为应付活动。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王艺璇认为,如果将汉服陈列在博物馆中,就会同标本一样缺乏持续传承的可能。服装是时代风尚的直接表达,时下青年愿意在生活中穿着汉服,是将汉服带回现实的努力,也体现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在汉服爱好者眼中,汉服和时装在一起时象征传统,和其他民族服饰在一起时象征汉族,和其他国家服饰在一起时象征中国。“虽然现在的汉服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再现中国传统服饰的全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穿着汉服的同时,试着探寻千年历史演变中的华夏服饰文化。如果要说时尚的话,通过不同的服饰搭配,汉服确实可以变得很时尚呢。”皇甫月骅说。

溯源:汉服回归文化传承始于服章,达于博远。

皇甫月骅介绍,协会中很多青年开始选择汉服一部分是源于审美和前卫的追求,而更多的青年在这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北京汉服协会名为“含章”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已开展一年,活动以填词、刻章、作画等多种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希望由汉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尽管给所有穿汉服的青年找到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既然有这么多的青年愿意穿上汉服,说明他们从心底里悦纳汉服。这也与蕴藏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结难以分离。青年对于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恰巧通过汉服这样的载体得以呈现。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青年对汉服的热情,以及醉心古典风格的装扮,反映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青年的认可与挖掘,这是一种不断壮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传统文化活力复兴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