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願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談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Language

語言的交流並不神秘,除了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一顆好奇心、同理心。

01

記得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時,一次一位外聘美國教授問滿滿一個大教室的同學有什麼問題,竟無一人舉手。

他激動地掏出一美元的鈔票,聲稱:

怎麼會沒有問題呢?只能有兩種情況——我講得太無聊,或你們根本沒有聽!誰提問我給他一美元!

這讓我深受震撼,也感到被羞辱,憤而舉手……還好他沒叫我,因為我頭腦中其實一片空白。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雖然每個人的表達天賦不同,但語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

看過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窈窕淑女》嗎?

那位把她從貧民窟帶出來的語言學家,堅信只要有標準的口音,外加舉止的訓練和時尚的衣著,這位出身貧寒的女孩就可以融入英國上流社會。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有一個場景是語言學家反覆教女孩念以下的繞口令:

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

這句話練習的元音只有一個ei,但這卻是一個足以反映一個人身份和家教的元音。

女孩練到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在語言學家的一再激勵和訓斥下,最後終於掌握了標準的發音。

接下來,就可以穿戴整齊,去Royal Ascot(皇家賽馬會)試試運氣了!

02

在需要英語的社交場合,很多中國人感到膽怯,怕發音不好、語法出錯,人家笑話。

再說學校裡教的那些英語句子好像也用不上,說完“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然後呢?總不能說“What is this? ”“This is a table.”吧!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1994年我到美國讀書時,先在紐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參加了三個月的紀錄片電影工作。

中午同學們喜歡三三兩兩地坐在教學樓旁邊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的階梯上吃飯。

一天我看見三四個同學正談得熱乎,不禁湊上前去:“May I join you? ”(我能加入嗎?)“Yes, of course! ”(當然。)

他們朝我一笑,挪出個位子,又繼續熱烈地討論起來。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我就先聽著唄,想著什麼時候合適插話。

你猜怎麼著,整整四五十分鐘,就聽他們在那兒噴,我竟然一句話也沒插上——

因為他們談的那些紀錄片電影和導演的名字,我一個也沒聽說過!

學了四年英語專業,做了四年央視主持人,愣不知道說什麼。

嗐,別提多有挫敗感了,只好臊眉耷眼地低頭吃著比薩,還問人家需不需要續飲料。

我想人家心裡可能也在琢磨:這個中國同學怎麼這麼愛吃啊?

03

比語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的是談話的內容。

這其實也不神秘,無非是事先做好功課和一顆好奇心、同理心。

CNN的退休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曾寫過一本回憶錄,名為《如何隨時、隨地、隨意交流》(How to Talk to Anyone,Anytime, Anywhere)。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在他做電臺主持人時,為了練習採訪的功夫,就坐在超市門口,不管進來什麼人,只要人家願意,就拉過來採訪,練就了一身觀察和提問的好本事。

他在46年的職業生涯中採訪過近四萬人次!

他常常從老百姓的角度問常識性問題。

比如有一次他問一位天主教大主教“你有幾個孩子?”,對方驚愕不已,他卻哈哈大笑,說是開個玩笑而已。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如果我有機會採訪他,倒是很想問問他:“你離了七次婚,是什麼讓你決定結第八次婚?”

話說回來,拉里·金的溝通理論說明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

只要願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談。

04

我是採訪的“功課主義者”,信任但不敢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覺與經驗。

無論是專業角度還是日常交往,要想讓談話深入下去,還是要從瞭解談話環境和談話對象開始。

不然就很有可能像我當年那樣,只能低頭做吃貨了。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感謝堅持關注的朋友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只要愿意,你可以跟任何人交谈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楊瀾說”講述我的故事,也同樣期待你來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