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吴德才: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扎实为民做实事

读《梁家河》有感|吴德才: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扎实为民做实事

编者按
读《梁家河》有感|吴德才: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扎实为民做实事

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扎实为民做实事

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梁家河》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展现了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开始,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时光。于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磨坊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无不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服,点亮了群众心头的希望之火,在群众眼里他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他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他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真实含义。而当前我们有少数干部作风虚、浮、懒、散、庸,根本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到推进事业快速发展上,没有把精力全部用到为群众谋福祉上,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还影响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体现的是一种与民鱼水的情感。习近平经过家人的教导,带着“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经过苦干实干,成为“陕北的孩子”,百姓口中的“好人才”。即使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他始终惦念着梁家河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多次帮助村里的老乡渡过难关。在干群关系中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在心头,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时曾感慨道:“政策好不好,就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梁家河的千山万壑是习总书记的初心,他能够坚持不忘初心,仍旧保持着对百姓的“同理心”。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长期以来,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要维持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就必须干实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体现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帮当地群众兴办实事、好事成为他提升能力素养的“大练场”。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从“北京娃”到“受苦人”,从“挣工分不如妇女”到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再到当地百姓夸他“好后生”、干活“不撒尖”。一系列称谓的变化,源于他“不服输”的劲头,是他勤学苦练,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有力证明。前往四川取“真经”,解决技术、土壤松软、材料运送等难题,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论断,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克服植被、土壤、地势等不良因素影响,说服群众一块干,修建了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淤地坝”……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每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都要脚踏实地,要坚持以肯干提升境界、以敢干展示气魄、以实干赢得尊重,真正在干事中促进地方发展,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目前,正值镇村以脱贫攻坚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大好形势,学习习总书记梁家河精神更有其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实际工作中,具体要做好“三心”:一是要以“进取之心”对待学习。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当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努力成为学习型干部,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坚持学与思、学与行同举,多向实践学习,多向基层学习,多向群众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要积极学习先进发达地区大胆创新、勇破难题的经验,借助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使学习成果体现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上;二是要以“爱民之心”对待群众。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同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在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盼望的事情上,让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和闹心事越来越少。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诚恳的态度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努力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第一标准,尽公仆之责,用公仆之权,取公仆之利,并真正体现在每一项计划、措施、工作之中;三是要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工作不能安于现状,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带头积极主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把干事创业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追求,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的“锐气”,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兴利民之举,真抓实干,践行宗旨,造福于民。对认准的事、决定的事和已经部署的工作,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抓落实。要坚持责任明确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奖惩兑现到位,解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办事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牢固树立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牢固树立抓大不放小、群众面前无小事的思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切实改进作风不实的问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谋发展上,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精彩回顾

读《梁家河》有感|吴德才: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扎实为民做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