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第一書記 於曉磊,講述“激發鄉村振興的巾幗力量”,引人民日報關注⋯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第一书记 于晓磊,讲述“激发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引人民日报关注⋯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第一书记 于晓磊,讲述“激发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引人民日报关注⋯

激發鄉村振興的巾幗力量(青春派·我的鄉村觀察⑧)

28歲的於曉磊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在擔任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攻堅過程中,他發現村裡很多女性頂起的不只是半邊天,甚至是在扮演“頂樑柱”的角色。於是,他開始從女性扶貧的角度觀察、思考、解決貧困農村女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這位90後第一書記相信,如果社會對廣大貧困農村女性給予更多關注和呵護,讓她們在基層生產生活中更有參與感,“留守婦女”將會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一支強大的“巾幗力量”。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於曉磊的講述。

寧陝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第一書記 於曉磊,講述“激發鄉村振興的巾幗力量”,引人民日報關注⋯

貧困農村女性,撐起的不只是“半邊天”

“書記,進屋喝杯水吧!”我到海棠園村第一次走訪貧困戶康樹友時,他家正在修新房,老遠就聽見他妻子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可就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看不到她人在哪裡,經人提醒才發現,原來她正在房頂上搭房梁蓋房瓦。遠遠看去,她身著一身灰色工服,頭上蓋著一層土灰,略顯蓬頭垢面,跟她臉上樸素熱情的笑容形成鮮明對比,根本看不出她和旁邊的男勞力有什麼區別。

這讓我吃了一驚,雖然我們老家的農村女性都能幹農活,可是這個女人卻是在工地房頂上幹著跟男人完全一樣的重活啊!後來我瞭解到,她們一家四口人,兩個兒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她鼻樑上長長的疤痕就是其中一個兒子犯病時揮舞農具誤傷留下的,丈夫康樹友也患有冠心病,有時走幾里路都會大汗淋漓,幹不了重活,所以家裡小到洗衣做飯,大到蓋房修圈,各種活她都得幹,可以說她是這個家庭不折不扣的“頂樑柱”。

這件事讓我很受觸動。其實,跟康樹友的妻子一樣,村裡很多女性都是家裡的“頂樑柱”。因為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吸納就業能力不強,為了掙錢養家,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打工,所以留在村子裡的人口主要是女人、兒童和老人,還有一部分則是勞動能力較弱的貧困戶。相對於老人孩子和勞動能力不強的貧困戶,農村留守女性已經可以看作是“壯勞動力”了。再加上多數農村女性勤勞細膩的天性,使得她們在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等方面都超過很多農村男性。傳統的家庭觀念也在相夫教子、養老等方面賦予農村女性多重角色和責任。都說女人也頂半邊天,對於貧困農村女性來說,她們對於家庭的意義往往不只是“半邊天”,而是實實在在的“頂樑柱”,甚至是撐起了家庭的“整片天”。

貧困農村女性不僅是家庭的“頂樑柱”,也是農村發展的生力軍。村裡所謂“留守婦女”數量不少,三八婦女節村婦聯舉辦活動,簡單通知到附近幾個村民小組,就有40名左右女性來參加。這些“留守婦女”承擔了大部分的農業生產工作,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75%的農業勞動力是女性。貧困農村女性既是扶貧的對象,更是脫貧的主體,如果能喚醒廣大貧困農村女性的主體意識,那麼“留守婦女”就會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強大的“巾幗力量”。

喚醒農村女性的主體意識首先就是要讓她們獲得與其作用相匹配的參與權,讓她們在基層治理中有參與感和獲得感。今年是村兩委換屆選舉年,村裡抓住寧陝縣被確定為“村兩委換屆推動婦女參選參政試點縣”的機會,貫徹落實“村兩委班子中必須有一名女性,村婦聯主席必須進村兩委”的要求,並且實現了新當選村民代表中女性比例超過1/3。這些舉措進一步保障了農村女性參與村務和表達訴求的權利,有利於激發其主體意識,進一步推動農村女性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生力軍和“頂樑柱”的作用。

外出或留守,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雖然貧困農村女性是一支生力軍,但是她們自身面臨的問題非常嚴峻。她們往往都會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外出務工還是留守在家。外出務工無疑可以多賺一些錢,但成本卻是孩子教育的部分缺失;在家帶娃可以給孩子較充分的親情和教育,但經濟上會更加拮据。一頭是生計,一頭是子女教育,進退維谷。其實,無論是外出務工還是留守在家,對很多貧困農村女性來說,都是她們沒有選擇的選擇。

對於貧困農村女性而言,如果不外出務工,就沒錢更好地養育孩子,如果外出務工,就沒法給孩子更多的情感關懷。

我慢慢發現,大部分貧困農村女性面對這個沒得選又不得不選的兩難問題時,會在不同階段做出不同選擇,並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未生育之前,一般都會外出務工;結婚生子之後,會在家留守一兩年帶孩子;哺乳期過後,往往會把孩子交給父母撫養,自己又外出務工;等孩子升學衝刺階段,再回家陪讀,同時就近打點零工。只有這樣的“策略組合”才能勉強破解這一難題,但是孩子早期教育階段的情感和教育投入仍然會明顯缺失。

這個兩難問題的癥結就在於務工賺錢和教育子女的空間不一致,因此破解這個兩難問題的關鍵就是使得二者空間一致。一種辦法是父母務工時將子女一同帶到務工地接受教育,另一種辦法則是在家鄉當地發展產業,讓媽媽們不用外出就能兼顧賺錢和教育子女。為破解當地產業發展和女性就業難題,當地政府想了很多辦法。首先是招商引資,努力創造就業崗位。比如引進一家服務農村旅遊的漂流公司,村裡部分女性就可以在漂流公司上班。其次是鼓勵有能力的女性積極在家創業。有的學著做起了電商賣當地土特產,有的開起了農家樂或小超市。再次是建立社區工廠,引進諸如玩具加工等適合女性工作的企業在社區建廠,引導農村女性就近務工。最後是為貧困家庭提供“5321”脫貧貸:在冊貧困戶發展產業最高可貸款5萬元,期限3年,按照免擔保、免抵押的2免政策和財政全額貼息的1個原則進行發放管理。接下來,政府還準備與社會力量合作開發專門針對女性發展產業的小額貸款項目,進一步助力女性發展,為貧困農村女性破解兩難問題提供更多本地解決方案。

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媽媽希望你長大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能走出大山。”在入戶走訪中,我們曾經讓這些農村媽媽們對著襁褓裡的孩子說一句最想說的話,大部分媽媽都會這樣說。貧困農村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她們是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婆婆的兒媳,但是說到最重要的角色,很多母親都會認為“孩子媽媽”的角色最重要。當地一直流傳著新“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孟母”不是指哪一個人,而是反映了當地的一個普遍現象: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會把孩子送到鎮裡、縣裡讀書,哪怕每次都要租房遷居也在所不惜,在陪讀的同時,她們就在附近打些零工貼補家用。這些其實都是農村媽媽們基於自身在農村的生活體驗,不希望後代重複自己貧困生活的樸素表達和行為體現。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大致勾勒出一個貧困農村女性的一生:小的時候,她的父親或母親可能常年在外務工,她不得不在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匱乏下長大;結婚生子後,自己又面臨著和父母當年一樣的兩難選擇,經常顧不上照看和教育自己的子女;進入老年,又需要子女贍養,子女也不容易走出大山。

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辦法是什麼?靠的是優質的教育。當地政府近年來在教育保障方面也下了大功夫,不僅小學初中是義務教育,高中階段也被納入到義務教育範疇,讓孩子們都有學上;脫貧攻堅以來,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各項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以及外來幫扶力量設立的各項助學基金,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相應的政策紅利;今年當地政府還與企業攜手開發了“養育未來”項目,旨在把教育幫扶向前延伸至0—3歲,讓家長更加科學地養育孩子,讓農村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前”。

貧困農村女性問題是一個包含女性主體意識、生產保障、子女養育等問題在內的問題束,也是地區整體貧困的縮影,要放在地區扶貧的大格局中通盤考慮。但是女性扶貧有其獨特性和重要性,是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視角,需要社會給予特別的關注。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喚醒貧困農村女性主體意識,激發扶貧“巾幗力量”,讓其在基層治理中收穫參與感;助力貧困農村女性發展生產,為其提供社會保障,讓其在發展中擁有獲得感;提供全面優質教育,撫養農村未來的希望,讓農村媽媽們真正擁有幸福感。歸根到底,就是為了用行動呵護廣大貧困農村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們共享脫貧攻堅的成果和鄉村振興的紅利。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來源 人民日報

精彩回顧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第一书记 于晓磊,讲述“激发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引人民日报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