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温州人只善于做生意。

林海帆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温州人,在世界生物科研领域也有一席之地。

这位在海岛洞头成长,并走向世界的科学家,是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前不久还获得美国文理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专门研究干细胞、遗传学的温州籍乡贤,身上流淌着怎样的温州基因?

6月8日—10日,林海帆回乡探亲,分别接受浙江日报、世界温州人云社区和洞头区传媒中心的采访,并寄语世界温州人“敢为人先,再创辉煌。”

01、生物启蒙课:老师用紫菜来教学

温州出发,车行至洞头峡大桥,抬头便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望海楼,移目下方,一座座虎皮色的石头房,依山而建,独有韵味。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50多年前,林海帆就出生在这个叫小朴村的渔村里。面朝大海,背靠大山,林海帆的祖屋依然保留着当年风格。只不过那时的洞头悬孤于海上,靠坐船摆渡出行,如今五岛连桥,面貌巨变。

在林家客厅,悬挂着一幅裱好的家风家训,似乎述说着,这个文化世家的勤勉与光辉。

今年80岁的林黎明,是洞头区的百岛先锋之一,曾获“浙江百名新乡贤”“全国为侨奉献勋章”“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诸多荣誉。

崇学爱国的传统美德,在林家的家风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分量。生有涯学无涯,林黎明在“洞头圈”里是出了名的勤奋好学。子女们从小将这看在眼里,都视读书为乐。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林家家风家训

林海帆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洞头求学,回忆起,当初的学习生活,还记忆犹新:一次高中化学课上,学到金属“镁”,这是一种燃点很低的金属。同学们就想,那到底燃点有多低呢?化学老师潘中坚当场拿出了一根镁条,用火柴一点。镁条竟当场就像鞭炮一样点燃了,发光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同学们一看,立刻就理解了镁的低燃点。

林海帆回忆,他的生物启蒙也与洞头有关。当时,生物课称作“农业基础”,“这是一节地方课程——水产课,当时学‘生殖细胞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课,老师是拿紫菜来教的。通过紫菜的不同类型让我们懂得不同生物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它们的生殖过程都很像,都是由配子变成合子再长成的。其实,这就是现在生物学里面很重要的概念。”林海帆说。

就这样,林海帆接连跳级,不满15岁就已高中毕业,去当代课老师。恢复高考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生物系。

02、科研当爱好,助他走向国际顶尖学府

从小比较喜欢动手和想问题,物理和工程是最喜欢的学科。后来填报高考志愿,听别人说遗传工程是很有前途的学科,而要学好遗传工程,首先要打好生物化学的底子,就填了生化系。

大学毕业后,林海帆通过一场Cusbea考试,正式跨出国门。据悉,Cusbea考试是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考试都是美国人监考,考卷送到美国去改。等林海帆到美国后才知道,这些题目就是各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等级的题目。全国选拔50多个人,通过面试再淘汰几个。

“我很幸运考了前十名。当时前五十名学生可由美方推荐五所大学,其中还有一些小波折,最后我去了Cornell(康奈尔大学),在那里读了6年,1990年博士毕业。”林海帆说。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康奈尔大学俯瞰

接着,林海帆去了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攻读博士后。这个研究院被誉为“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在那里,林海帆开始尝试用果蝇生殖系干细胞为干细胞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

林海帆表示,对他来说,科研是一种爱好。这个爱好可以让他接触到很多聪明人,同时对社会做出贡献,世界上没有比科研更好的职业了。

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林海帆首次发现了起动胚胎细胞分裂的基因及遗传调控机理。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在美国学术界引起轰动,被康奈尔大学年鉴誉为最年轻、最有成就的博士。

03、走得再远,最牵挂的还是家乡

身在海外,心恋故土。林海帆始终不忘报效国家。

兼任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顾问的林海帆,多次应邀回国在中科院、军事科学院、北大、清华等高校讲学,指导国内同行建立现代化生物研究课题、干细胞基因移植研究机构和医疗技术规程,为中科院定期培训高科技人才。

乡音乡情,萦绕耳畔。“各位乡亲,大家好!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我感到特别高兴!”6月9日,林海帆回到祖屋,与隔壁邻居畅谈,他坦言,海外生活三十余载,最牵挂的依然是故乡。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林海帆(右二)与家人

乡亲们对于林海帆的回来喜出望外,纷纷上前握手拥抱。走进老家,种满蔬菜瓜果的院子、坚实的木质楼梯、多年未变的房间构造,都让林海帆回忆起了童年,想起了在洞头生活的美好时光。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林海帆同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右一)

“两年多没回来了,这次回来,不是惊喜,是惊艳。”林海帆对家乡的变化甚是赞叹。“这里的风景随便一拍都跟明信片一样。”他说,把家乡美景通过朋友圈分享,很多国外的朋友都赞叹。

作为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的顾问,林海帆还通过世界温州人云社区寄语年轻一代的温州人,希望大家能够在更多领域脱颖而出

这位“双料”院士荣归故里,向家乡青年传授“学霸”经验

林海帆寄语

人物名片

林海帆,生物学家,浙江温州洞头人,于1978年考上复旦大学生化系,198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长期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

社会职务

系美国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终身)、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妇产科与生殖科学系教授 。

美国文理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并任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 董事 、纽约干细胞基金会(NYSCF)顾问 ,美国康州政府生命科学顾问组核心成员。

中国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成员与科技部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家组成员,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与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顾问,温州市政府引才顾问及两家生物高科技公司科学顾问。

所获荣誉

林海帆曾获得30多次学术嘉奖,并于201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他曾参与组织或主持近50个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在15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过学术报告,并应邀在世界120多所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做过学术演讲。他职业生涯曾被《自然》(Nature) , 《科学》(Science)以及美国多家新闻媒体追踪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