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阿里的最大股份都是外国的公司,为什么还会说是中国的企业?

RS林语叶

腾讯和阿里都是我国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超级明星公司,一个是网络游戏和社交平台的双领域龙头老大,另一个是电子商务平台的老头老大。到目前为止这两家公司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牢牢掌控着行业内绝对主导地位,至少在十年内看不到有其它公司能够成为强力的挑战者。



这两家公司在各自领域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正如阿里老大马云所说,当前看不到其它公司代替他们的可能性。就算阿里进军社交领域,或者是腾讯进入电商领域,虽然双方都是互联网巨头,拥有足够的资本实力,但是机会仍然不大。所以对于其它目前体量较小,优势不够明显的初创公司来说,想要挑战这两家巨头的成功几率非常小。

到目前为止,腾讯和阿里除了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掌握了行业主导地位之外,还利用资本优势打通线上线下,大肆收购和并购全国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企业本身的优势地位加上控股和合作企业的商业版图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正在建立两个多元化的商业帝国。


从两家公司的管理层人员结构、经营内容和模式以及服务地区和客户来看,都带有深深地中国特色烙印,说他们是中国的企业名副其实。


最后当然要说到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腾讯和阿里的实际控制人仍然都是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和马云,目前马化腾和马云都是中国籍公民,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也是在中国国内,在管辖权和税务方面都是中国政府。在这一点上,和国内著名的联想集团同时在中国和美国设立两个总部有着巨大的差别。

目前腾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南非报业集团,阿里巴巴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第二股东是美国的雅虎公司。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实行“同股不同权”制度,外国公司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只有少数投票权,而马云手里8%的股票却拥有1:10比例的10倍投票权。在“同股不同权”制度下,马云才是阿里巴巴真正的实际控制人。所以只要马化腾和马云仍然是中国籍公民,腾讯和阿里就是中国企业。


白马华菲特

从产权的角度,腾讯阿里第一大股东都是外国机构,从公司注册地,是境外的开曼群岛。但现代公司衡量归属的维度有很多了。

比如实际控制人,我相信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都还是中国国籍,都是中国人吧。同股不同权,虽然股份不占绝对多数,但他们有公司战略、及执行的决策权,所以说还属于中国公司。

从主要市场看,阿里和腾讯最大的消费者,合伙伙伴都在中国,无疑它们算中国公司。

从主要员工构成,那更是9成员工都是中国员工,无疑算中国公司。

不过这一问题延伸的思考就不那么简单了。

到底我们希望这些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一直是中国公司,一直有强烈中国烙印,还是希望他们是全球公司呢?

比如收入一半以上来自于国外,比如员工一半以上来自于国外。像华为、联想集团,海外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用发展的眼光看,还是希望阿里、腾讯之类的公司更全球化一些。

比如微软的新CEO纳德拉是印度出生,印度长大的,但没有人会说微软是印度公司,不管微软在全球垄断了多少市场,本土化实行得多么成功,我们都会认为它还是美国公司。

到阿里、腾讯目前的阶段,倒要更重视全球化要如何实施,要怎样的用人战略,要怎样的本土战略。一昧强调是中国公司,未必是好事。

你看马云的演说,他经常提到,阿里巴巴是诞生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它立意长远呢。

什么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好,成熟的制造业一些龙头企业也要,其CEO是老外了,让优秀的国际人才帮中国公司打工了,那才是中国公司的福音呢,证明中国公司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如联想集团,并购IBM PC业务后,起用了一老外做CEO,可惜它留下的是教训,而不是成功经验。

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去纠结阿里和腾讯是否是中国公司,而去想着探讨中国公司外籍CEO的现象,那才是综合国力的最明显表现呢。


财经作家邱恒明

这要看公司控制权是谁的。腾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南非报业集团,阿里巴巴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

1.同股不同权制度

 从拒绝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到把“同股不同权”写入上市制度,香港交易所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在港上市,我想这其中阿里巴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样的重大改变。

同股不同权为“AB股结构”,B类股一般由管理层持有,而管理层普遍为始创股东及其团队,A类股一般为外围股东持有,此类股东看好公司前景,因此甘愿牺牲一定的表决权作为入股筹码。

2.是中国的企业但并非国企

这两大企业都有这中国的文化色彩,领导大权也掌握在两个中国人的手上,虽然不是纯粹的中国企业,主要是由于他们有外商投资,但是在阿里,公司的控制权依然是马云说了算,而不是第一大股东日本软银。

阿里巴巴独创的“合伙人制”可以让一家公司的内部人士在公司上市之后也能维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腾讯的具体经营管理还是由马化腾等主要创办人负责。有外资的注入,有一点肯定的是,不能说阿里巴巴和腾讯是国企,只能说是中国的企业。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概念上的东西,不要只看浅浅的表面。

我有我的见解,你有你的看法,欢迎您的留言评论,展现您不一样的态度!


懂财帝

原因在于虽然注册地在外国,大股东也在外国,但是外国人都是不能干预公司经营的,投票权都被马云、马化腾牢牢地掌握(同股不同权了解一下),所以腾讯和阿里都是中国的企业,而且阿里和腾讯拉近了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的差距。

腾讯和阿里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阿里最大的股东是日本的软银,腾讯最大的股东是南非的MIH,而为什么腾讯和阿里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大股东还都是外国人?

开曼群岛不仅是著名的潜水胜地,还是世界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选择开曼群岛注册好处多多。开曼群岛注册政策宽松、审批流程宽松、没有外汇管制、税种少(只有进口税、工商登记税等简单税种)、资料保密性好、方便海外上市(如果企业需引入外资或海外上市,可通过在开曼群岛注册境外公司,对境内公司进行100%股权收购,然后将开曼公司提交香港或是美国上市来完成境内公司的海外融资。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教育以及传媒等在中国引进外资有限制的领域的行业,吸引力更大。这种间接上市的好处:成本较低、上市程序透明、花费的时间较短、可以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等。国内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选择注册离岸公司主要是作税收筹划与资本运作两方面的布局,特别是这些公司一般都打算国外上市或已在国外上市。说的很直接点,你想成功在国外上市,把公司注册在国外更容易实现些。

而为什么大股东都是外国人?这要追溯到这两家大企业的初创时期。

马云创业融资,最初去杭州电信(曾吞并马云的中国黄页)要投资,根本不理马云;去银行,也吃闭门羹;找张朝阳,张朝阳自大只看得起自己的门户网站,看不起电子商务;雷军更是看马云长得跟外星人一样,以为马云是骗子。1999年10月,高盛联合富达投资等首轮投资阿里巴巴500万美元,帮助马云挨过艰难的起步期。但是伴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高盛开始对互联网产生了怀疑,于是,2004年,高盛以2200万美元价格出让其在阿里巴巴所有股份,高盛就此与阿里巴巴分道扬镳了。而软银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第一次投资是在2000年1月,金额为2000万美元,彼时马云刚刚创立阿里巴巴一年。2004年,软银又对阿里巴巴投资6000万美元。目前软银仍旧是阿里最大的股东。截至2017年6月9日

最初的QQ(那个时候还叫OICQ)通过完全免费(OICQ之前的聊天软件都是收费的)社交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但是没有任何收入,很烧钱!马化腾原本是想要将QQ卖掉的,在寻找买家的过程中:新浪觉得QQ没有技术含量,搜狐看不起QQ的社交模式;而马化腾的老东家润迅正埋头苦干通信增值业务也看不起这个烧钱的机器。所以后来只能放弃卖掉的念头,四处寻求融资,最终中国IDG资本和香港电讯盈科投资220万美元,各占腾讯20%股票。但为了壮大QQ这220万很快就烧光了,而IDG资本,电讯盈科看不到腾讯赚钱的希望不愿意再投资,但此时腾讯被南非的传媒大鳄MIH看上了,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MIH的投资让当时即将灭亡的腾讯茁壮成长为今日的腾讯帝国。根据今年3月22日,Naspers(MIH为旗下的投资部门)向投资者公告,将出售至多1.9亿股腾讯股份,相当于腾讯全部已发行股本的2%,这将把其在腾讯的股份从33.2%减少到31.2%。


中商产业研究院

同股不同权制度:股权最多不一定掌握实际控制权

同股不同权制度当年闹得最凶的就是阿里巴巴了。当时,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企业本想在中国香港上市,但奈何那时候港交所一直都坚持“同股同权制度”,2013年阿里的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雅虎公司,一旦强行在港上市,马云及其合伙人创始团队便会失去公司实际控制权,最后在与香港多次妥协交涉后被拒,马云毅然奔赴美国上市


腾讯公司则不一样,公司股权结构采用的是“一致行动人协议”。当时,腾讯在港交所上市说明书写道:公司创始人和南非MIH公司各占据公司50%股份,双方在2004年有过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双方向腾讯集团各公司任命等额董事,而且在上市公司主体中双方任命的董事人数总和够成董事会的多数,从而实现双方共同对所有下属公司的共同控制,避免一方独大。

所以,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虽然外国财团占据股权最大,但是实际控制权都在中国人手里,还是中国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随着香港经济地位的下降,被深圳超越,港交所很早便对当年对阿里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出妥协,因此小米今年才能够以“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在港上市。

为何阿里巴巴和腾讯背后的最大股权会是外国财团,国人眼光短浅

先说阿里巴巴,当年马云在创业融资初期可以说是吃尽国人冷眼。最初他去曾吞并过自己中国黄页的杭州电信要投资,但对方根本没搭理;然后马云又去找到搜狐的张朝阳,当时搜狐属于中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巨头,人家压根看不起电子商务行业;之后,金山雷军也以为马云是骗子,最终国内没一个人愿意相信马云。而就在创业濒临失败的时候,日本软银集团拯救了马云,也拯救了阿里巴巴。


然后腾讯,马化腾创业初期比马云还惨。马化腾创建了OICQ免费社交工具,即QQ的前身,但后来因经营不下去四处寻找买家,无奈国内包括新浪、搜狐、润迅都看不上,马化腾只好继续收拾这一烂摊子,四处寻求融资。先是中国IDG资本和香港电讯盈科投资200万,但后来因赚不到钱果断放弃,而就在马化腾四处无助的时候,南非传媒大鳄MIH主动找到了他,进行了投资,并且完全相信马化腾本人,从开始之初便放弃了公司投票权,也就是实际控制权,只保留分红。

因此,这也是腾讯为何如今马化腾及创始人和南非财团各占据50%股权,但实际控制权还在马化腾一边,因为从一开始人家便放弃了投票权,全权交由马化腾打理,从而造就了如今的巨头腾讯。如此看来,当时国人的眼光和外人的眼光果然差距甚远。

最后,看完这些想必你也明白了,为何阿里巴巴和腾讯背后的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但是仍属于中国企业,因为实际控制权还在我们自己人手里。


Tech情报局

这两家公司说是中国企业,其实很勉强。

首先,注册不在中国。其次,几大股东持股份额,中国人也是最少的、

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中国人都处于劣势。

之所以还说是中国企业,无非是,创始人是中国人,也是在中国起头创建的。

从萌芽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面对的主体客户群是中国人,主要赚的是中国人的钱。主体经营地,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所以,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是中国的企业。

其实,外国大股东才是最聪明的。属于哪国的企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用参加什么经营、管理。用不着自己忙活,坐着就有大把的钞票进入口袋,何乐而不为。相当于,花钱买你替我赚钱。

尽管,当初在两家公司生死存亡、国内投靠无门的关键时刻,外国大股东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两家公司得以起死回生。但这么多年,对他们的利益回报,也算是报恩了。

毕竟,当时他们之所以会站出来投资,还是利益的驱使。看到了两家企业的发展前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今,这两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两大巨头企业。但极小的股份占比,总归不是好事。应该逐步蚕食、回购股份,扩大占比。将利益最大化的留在中国,使其更像两个中国企业。

作为中国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消费所产生的利益,能够帮助自己的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肥水不流外人田!

以上,只是非专业的一些粗略见解,为了表达消费者的一些意愿。


龍族社

评价公司是哪国的有很多维度,可以从公司注册地、大股东国籍、实际控制人国籍、主要业务所在国、核心员工国籍等等。

阿里、腾讯注册地都在一个叫开曼群岛的地方,大股东基本都是国外机构,按理来讲他们是可以划归为外国公司的,但是很显然几乎所有的人,不论是政府官员、普通老百姓,外国友人、或是腾讯、阿里的大股东基本都默认为他们是中国公司。

为什么这样讲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公司创始人与实际控制人是中国人

腾讯是由以马化腾为主导的中国人创立,阿里巴巴同样是由以马云为首的中国人创立,虽然设立早期腾讯、阿里由于经营困难急需引入投资方,不巧的是投资方基本都来自国外的投资者,但是由于阿里、腾讯都是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使得马云、马化腾可以做到以不足10%的股份,控制各自公司的经营权。外国投资者更多是以财务投资为主,追求的是公司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投资回报,对公司的运营主导权没有兴趣。

公司的魂在中国

腾讯、阿里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公司开展的业务也以中国市场为主,公司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等都有中国的魂魄,公司的行为模式根植于中国文化与传统,离开了中国元素公司会立马完蛋。

阿里、腾讯深刻的影响着中国

阿里、腾讯培养一大批中国顶尖的互联网人才、同时也促进了一大批中国优质的互联网企业发展,为我国互联网及其他新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像滴滴打车的程维是阿里前员工,接受了阿里与腾讯的多轮投资;美团、三大共享单车、饿了么等等都接受过阿里、腾讯的资金帮助与技术支持,而与这两大巨头相关联的企业更是千千万,涉及的就业人员、税收数不胜数。

综上所述,本质上来讲阿里、腾讯是中国企业,如果没有中国的基因他们早就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版权说明:本文为一牛财经编撰,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牛财经”,每天带来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财经、股市背后的故事,关注“一牛财经”。我们不止是专业,就怕你不来!


一牛财经

在国际化的今天,企业的“国籍”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科技创新类的企业,由于早期企业融资规模较大,投资方来自世界各地,因此企业的股东分布很广,来自不同的国家。

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两家企业创立上世纪末,当时刚好碰上互联网科技泡沫,很多投资人不远投资。再加上国内风投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阿里和腾讯只好到海外需求投资者。结果,日本软银集团投了阿里2000万美元,控股30%多;香港的李泽楷投了400万美元,持有腾讯20%股票。至于李泽楷以1200万美元吧腾讯股票转让给南非MIH集团,那是后来的事情了,李泽楷也因此错失了成为世界超级富豪的机会。

到目前,阿里和腾讯两家公司的大股东都是海外投资机构。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持股29.2%;第二大股东雅虎,持有15%的股份。而作为主要创始人的马云只有7%的股份。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是南非MIH集团,控股33.17%,创始人马化腾只有8.63%的股份。

(△ 南非MIH集团是腾讯第一大股东,持有33.17%的股份)

如果从公司的大股东来看,阿里巴巴和腾讯确实不是中国“国籍”,都是海外企业。但是,在公司的章程中,设立了特别的制度,确保了创始人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投资者只是享受股票市值和利润而已,没有权利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比如,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由合伙人提名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人选,而非根据股份的多少分配董事席位。这个制度就确保了阿云和他的创始人实际控制了公司,而不会被软银和雅虎控制。

阿里巴巴之所以不在香港,而是远到纽约上市,就是以为当时相当证交所不支持“同股不同权”的制度,而纽交所却有这个制度。

今天的香港为了挽留科技公司上市,也开始采用了“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因此,小米才决定在香港上市。只有30%股份的雷军,通过“同股不同权”的制度设计,可以完全控制公司。


红谷新视界

恕我直言,提这种问题的,是一点证券、财经常识都没有的,本来都不想回答此类问题的,但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再以讹传讹,就回答下吧。

首先,要清楚一个问题:

1、同股不同权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同股不同权的(美国通常所说的AB股,A是投资者持有的普通股,B是创始团队、管理层持有的具有更多投票权的股票)。

啥叫同股不同权?就是投资人拥有的股份占比,不代表着它所拥有的同等“表决权”。

这里有两种权利,一是经济性权利;二是表决性权利。

所以创始人虽然拥有极少的股份,但却不影响他的表决性权利。而国外投资人所获得的,主要就是它的收益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公司要用“同股不同权”的架构呢?

1、因为,如果采取同股不同权,创始人就不会因为在融资过程中,股份逐渐被稀释,而失去控制权。

现在创业公司,通常要进行N轮融资,而一轮轮融资后,创始团队原有的股份,肯定会被稀释,如果同股同权,那么,将来创始团队的话语权就越来越小,最悲惨的是,创始人被踢出去了,这种情况相当之多。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采用了这种架构。

2、为国外投资者进来开放通道

中国的很多领域,是不大允许外国人投资的,所以外国人投资的这些互联网公司,通常都是VIE架构,也就是说,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VIE协议进行投资的。


到了马云这边,又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个“合伙人制度”,必须知道,这个“合伙人制度”是常新的,不是固定的,每一年都有可能有新人加进来,这也是为什么马云有底气说“阿里可以活101年”的原因,因为即使马云不在了,控制权掌握在这些合伙人手里。

当时马云很坚决,一定要采用“同股不同权”,所以香港那边接受不了,最终选择美国上市。


另外,头条里还广泛存在这样一个论调:“马云挣的钱都让老外挣走了,马云其实是为老外打工”——这种论调真是属于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观念里,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500强企业里,它们的很多投资都来自全球各地,为什么还会有这种老土的观念呢?

另外,早先你们干嘛去了?在马云四处找投资人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来投?这时候看人家老外挣钱了,就眼红了?

再说了,用国外投资者的钱,使得阿里壮大,回头反哺国内,你看阿里的成果,从支付到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等,都是应用于国内发展,推动国内发展,又何乐而不为?


万亩福田

我要说的是.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微末之人.确实因为网购获得实惠.这要感谢马云的带头开创作用.也要正视国家的经济现状.从开放以来.无限制的吸引外资.让民众认为.国外的就是比国内的好.事实上也许百分之六十确实比国内高大上.但是为什么这么想呢?开放的无限制导致国外品牌的大肆冲击.国家正是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确实穷,老百姓没见过什么好东西,如果一个积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进入,自然会有一些人.而这些人当时是社会上层的人.他们会购买.这样就会间接影响主流社会价值观.我总认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是少数人.正因为这些人.导致年复一年的影响老百姓.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中国人口众多,东部沿海占据相当大的基数,全部开放引入外资,国人观念慢慢会倒向国外品牌.从互联网经济突发到现在.也就是马云做了这个事.国外难道没人做吗?自然会有!但是为什么不做?因为经济积累很多年.已经相对发展平衡.带来的是福利的健全,民众的安稳.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暂时或者评估状态下良性的经济发展.中国不是这样.众多人口需要解决吃饭问题.急需要大量的解决就业.裤子穿不上还会考虑别的附加条件吗?马云横空出世.解决上百万就业.带动的是全球的商品扑入中国.民众意识已经形成.市场需求庞大,大家认为国外东西确实好.因为互联网经济而更容易买到国外的所谓“高大上”.另外中国造假渠道这个不得不服.一大堆原单.尾单.说白了就是作坊,有品牌吗?再大的品牌不还是原单?还是靠国外品牌优势,这样的话请问国人会购买本土品牌吗?二百一双李宁.宁愿填一百买耐克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很多本土品牌因为这样确实走了下坡路.这是历史的命运.国家民众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只要赚钱便利就可以.但是从来不会去想.如果真正的没有自己的品牌保护.怎么可能有自己的品牌成长?而自己的品牌消亡.经济的简杂房地产的爆发.钢筋水泥的gdp这不都是泡沫?美国的制裁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毛主席那会都敢抗美援朝.为什么现在反而南海诸岛被占.二十年前大使馆被炸?说白了不就是骨头来越软?有钱但还是空架子?因为我们没有制约别人手段.除了核武器是老一辈革命家弄的.其他的呢?只有市场.而市场就是供求.谁让中国人多呢?市场宽度大呢?就近些天中兴被制裁.为什么不去好好开发芯片?因为开发芯片的费用比进口组装更贵.这就是现实的状态.单单一个健力宝有多少的无奈?还需要提别的吗?中国正在经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的阶段.可以理解.但是.品牌的积淀我认为势在必行了.这个品牌还要是实体.如果欧美日二十年前搞互联网经济.有人会觉得搞不起来吗?但是为什么没搞?

也许我写的和标题不符,我并没有说阿里巴巴不好,市场全球化,资本世界化,就是国外控股也没什么,美国资本百分之七十是犹太人控制,但是这个并不影响美国的地位,原因在于,有自主品牌,阿里腾讯就是品牌,但是这个品牌能不能像耐克,宝马,微软这样横行世界数十载,也未可知,就拿支付宝来说,便利无可厚非,但思维的超前和银监的漏洞不可以不去权衡,这是政府和现状的抗争,也是无奈.还是希望阿里巴巴越来越好,腾讯越来越好,马云是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中国芯,达摩院,说明他对现状有很深的认识,穷人是先有钱再去思考责任,思考危机,创造新事物,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希望和善的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