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自从小强开始摆崇州历史上的传说和由来

就有不少热心网友关注

上周大今还出了一份崇州话的考题

小伙伴们得分多少呢?

生活在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崇州

逛的是古镇,品的是好

吃的是美食,看的是青山

生活安逸幸福

已经成了崇州人自豪的地方

那么,

崇州的那些街巷如何由来,因何而命名,

小伙伴人都知道么?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开始上课啦!

三江口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崇庆县志》上记载,因为羊马河、青羊河、黑石河交流在县城的东南方向,因此三江交汇处被称作三江口,而因此繁衍出来的居民聚集地,逐步形成了市井,再成为了小镇。这就是三江镇名称的由来。

三元街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位于市中心的三元街,是很多小伙伴常去的地方。在明代的时候,崇庆州城有一位书生,家中富足,有着“半城”的绰号。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曾连获三次第一,大家称赞他“连中三元”。不过他参加的只是比较初级的科举考试,只是一名秀才,所以又叫“小三元”。书生去世后,就葬在了当时的州署衙门后侧。当时这里还没有多少住户,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街道,因为书生的墓在此,于是取名“三元街”。

辰居路

旧时崇庆县城有城楼四座,城楼外逐步形成了一条条街道,成为民众居住和商家汇集、商品买卖的地方。当时的北门被成为拱极门,《论语》中写到:“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城楼边的道路也因此得名辰居路。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文化底蕴呀?

四相巷

现在的四相巷,只是三元街拐角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但在历史上,它曾经很有名。唐德宗时,为了纪念曾经在蜀州当过刺史的中兴名臣张柬之、书法家钟绍京、唐朝宗室李岘、王维的胞弟王缙,在这里修建了“四相堂”,以表示对这四人的崇敬。后来,四相堂无处可寻,只留下了四相巷的名称。

九龙沟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延绵在龙门山山脉中的九龙沟,山泉汇聚,穿石而过。相传每到夏秋季节的雷雨时分,九龙沟里水流奔腾,就像蛟龙涌动。民间传说,东海龙王敖广的第九子因犯错被贬到此,九龙沟因此得名。

干五里河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为什么要叫干五里河呢?这条发源于令牌山的河流,在元通镇汇入西河,全长不到30里。但河流上流和下流都有地表流水,唯有中游五里常年干枯,因此得名干五里河。原来中游的流水通过地下阴河流动,因此常年干枯。

火烧营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火烧营是崇州境内的最高峰。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当地杨氏族人抗击清兵失败,但坚持不投降。清军后来焚烧了军营,因此得名为“火烧营”。

后来,龙门山脉封山育林,“火烧营”被改名为鸡冠山。

竹根桥和竹根村

在火烧营的战斗中,有两兄弟从清兵的包围中逃脱,途经文井江上游,跨过一座小桥,兄弟二人决定分头突围,以确保血脉不断。据《崇州县志》记载,这兄弟二人就是后世冕宁县和天全县杨氏家族的先祖。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兄弟,把小桥取名“竹根桥”,既符合崇州山区多用竹木搭桥的传统,又象征兄弟情义同竹根一般坚韧。小桥附近的村子,也就得名竹根村。

味江河

崇州人的考题又来了:地名由来知多少?

光绪年的《崇庆县志》的“山水篇”中记载,古时蜀王外出征讨,大获全胜而归。群众献上了美酒,蜀王把酒倒入江中,与三军一同喝下,带着酒香的江水因此得名味江。

看来,崇州浪漫的气息自古就有。

小伙伴们,

你们还知道哪些崇州地名的轶事或者趣闻呢?

来和大今说说吧!

因为权威

所以有品

因为专业

所以有料

今日崇州

主管: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崇州市新闻中心

主编:夏海英

执行主编:李远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