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在江阿姨看来,拥有医术高超的黄剑勤也是小布村的小幸福。

根据轮岗计划,黄剑勤将在小布村卫生站工作2年,随后调回卫生院工作,再一次调岗时她还可以再次下村——乡镇卫生院对所在镇村卫生站的乡医实行六个“统一”(统一岗位设置、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发展平台和统一晋升渠道),是花都区镇村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元钱看病相辅相成的强基层举措。

区招镇管村用

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介绍,花都区解决最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196个村卫生站进行标准化建设,解决的是群众看得上病的问题;

第二步是推广一元钱看病模式,解决看得起病的问题;

第三步则是通过镇村一体化,给乡医一个正式编制,将其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通过人才招聘和资源下沉,解决看得好病的问题。

“实行分级诊疗的目的是做好健康管理和把轻症病人留在基层。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留在基层呢?这就要求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选派职称高、水平高的医生下村。”曹扬也强调说。

此前花都的乡医多是赤脚医生出身,水平参差不齐,而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也存在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形,招聘急需的人才成为破题关键。

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2018年1月16日,在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发起强基层工作总动员,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以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开拓业务收入,才能够满足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调整后在编在职的人员不用考虑创收的问题,可以专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但是将乡医全部纳入镇卫生院管理,给他们安上编制,这在花都区卫生计生局基层指导科科长文艺看来有些强人所难。

“现在要求政府编制只减不增,我们一下子加了300多个编制,压力可想而知。”文艺说。后来他们找到了省卫生计生委的一个文件,其中提到了要根据服务人口合理核定乡村医生的编制,“我们就拿着这个文件,跟编办和人事部门反复沟通,最终他们也同意了”。

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2018年5月,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中排右二)调研花都基层医改。中排右三为委基层指导处处长余德文,中排右四为委体改处处长马建

2015年,花都区根据编制缺额情况启动大规模招聘,乡医也在其中。但是招聘结果并不理想,连续两年招聘完成率只有65%左右。由于明确了工作地点,乡医的招聘完成率更低,许多岗位甚至出现无人报名的尴尬局面。怎么办?曹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冠贤介绍,乡镇卫生院人才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部分偏远乡镇卫生院空编率甚至高达一半。为了弥补医疗人才短板,各地做了不少尝试,其中县招县管镇用被认为是解决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花都区形成了类似的思路。听取卫生计生部门的汇报后,区长叶志良和副区长李荣渝出面协调人社和编办,决定不再单设乡医岗位,实行全区统一招聘,区招镇管村用,统筹使用。

“由于编制关系的调整,我们也提高了招聘门槛,无论是乡医还是其他医生要求必须是本科生,只有个别辅助岗位比如放射、护理等才放宽到大专。”花都区卫生计生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陈波介绍。按照计划,通过拓宽乡医发展和晋升渠道,一大批优秀人才将被引进来,逐渐取代传统乡医,成为村卫生站未来的核心力量。

据介绍,在新增的303个镇管村用编制中,目前已招到105名,而且近几年来只有1人离职,“离职的这名乡医待了七八个月, 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其他的都很稳定。”文艺说。

新招乡医纳编的同时,花都区并没有放弃传统乡医,不仅给他们购买了社保和养老金,还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医学知识。与其他医务人员一样,如果传统乡医能够通过自学拿到本科或大专学历,区工会将一次性给予补贴1500元,卫生计生局工会也会给予1000元的补贴。

消失的“跑账人”

乡医的流失减少了,另外一种曾广泛存在的现象也逐渐消失。

现在他基本不用为这件事烦心了,跑账现象虽然还有,但有时候一个月都难见一个。

“这种现象的消失,是财政、医保不断增加投入带来的最显著的效果。”凌济忠表示,一方面,花都坚持了10年的一元钱看病,使得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在村卫生站处理完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入都是真金白银,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达到90%,住院起付线从300元下降至150元,患者自付的部分已经非常少,没有必要再为一点点钱跑账。

“以前还担心医保对卫生院的结算存在滞后情况,但从今年开始,医保对卫生院的补结算按季度提前支付。如花山镇卫生院每年有大约2000万的医保款,现在每个季度都可提前收到500万预付款,这对卫生院的正常运转是非常大的支持。” 凌济忠介绍,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也迎来了新发展。

这种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程度为基层医改提供新的体制性空间。

花都特色的医疗集团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曾多次强调,医改的关键在于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分级诊疗就建立不起来,也就不能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作为镇村一体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花都区的乡镇卫生院也通过人才引进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目前,全区镇街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拥有831名本科学历的医务人员,占全部的58.56%,硕士、博士一共有17人。

继续以花山镇卫生院为例,中医是该院的优势特色,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凌济忠招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胡艳萍。

及时掌握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政策,并因地制宜快速落实,是花都区基层医改卓有成效的主要经验之一。

2017年初,马兴瑞省长强调:“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罗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9月,罗湖模式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树为全国典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李荣渝副区长联合政协、财政、人社和卫生计生等部门组团三次前往罗湖,并派人在罗湖区住了半个月,对罗湖通过医保的杠杆,整合两级医疗资源,做实做强社康中心,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从而打造一个健康罗湖的模式做了充分了解。同时还组织人员前往江苏镇江、安徽天长,试图从不同的国家医改典型经验创造者身上汲取精华。

“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配合,为医联体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区委区政府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补齐民生事业短板。”花都区区长叶志良强调,花都区将加快探索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先进经验,争当全市医改排头兵,打造花都模式。

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花都医改群英像,他们用心用爱用专业知识,同心协力,勇于担当,把花都打造成基层综合医改的新典范,为健康广东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近半年来,肖俊会等名医频繁下基层,为基层病人带去更优质的服务。

绿色转诊通道

在硬件升级方面,花都区财政每年给予设备更新预算,如今年花山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新自动化血球仪。之前卫生院的血球仪一次只能处理10份标本,新设备能处理100份标本,这让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感受深刻,以前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两个小时就可做完。

“专家下基层、建立联合病区,配置新设备,其实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提升,在理念、管理等多方面,也让花山镇卫生院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非常受益。比如,专家们看到 中午一两点或者晚上七八点,他都要把病人看完再吃饭,这种职业精神也让基层医务人员大受感染。”凌济忠表示。

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2017年12月,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冠贤(左二)调研广东省基层医联体建设和公共卫生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作用,守护群众健康

2月20日大年初五,人们还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庆中,一名36岁的女士被紧急送到花山镇卫生院,患者持续性腹痛接近1个小时,还伴有呕吐、头晕、乏力,被诊断为异位妊娠,出现失血性休克。

“医联体建设是今年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唐小平指出,作为广州市医联体建设的试点区,希望花都区医联体通过建设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等四个共同体的实践,为全市医联体建设乃至医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采写|宋炳军 李楠楠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花都基层医改经验

中病不出镇:花都医联体模式初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