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幻梦遗愿

我们再也回不去未开化的时代了。

生而为人,要求知识的滋补,人文的熏陶,历史的经验,素养的提升,只能被迫与书籍一起生活起居。

图:电影《编舟记》剧照。好电影,推荐大家看看)

作家林文月说,生活中最简单的失败,就是不去阅读,鄙视思想,漠视精神出口的找寻。可是,“你读到最多的可能是你不想要的东西”——这句话也被人称为卡德尔定律,因为书籍泛滥成灾了,知识如巨火燎原。

所以,讲究一点读书法,又是必要的。我闲来时偶尔也会看看书,陆续看了十多年,即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是故斗胆在这里谈点体会,求教于头条的朋友们。


1,略微艰难一点的阅读法。

过去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在阅读上往往上有个秘诀:读比自己现在知识储备所知难度更高点的书籍。

比如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提升文学积累,有必要去看看大学语文课本;能看懂《论语》白文本的,不妨认真读完《尚书》;对叔本华哲学可以有较好理解的,下一部可以找来黑格尔的《小逻辑》研究一番。

这种读书法,不轻松,基本上是苦乐参半,是智力功夫。但是好处在于,世界虽然书籍浩如烟海,但是人类的思想如此贯通,仿佛千门万户指向同一道路,而代表最高级的书籍其实也就是那么多。所以,假设不断读自己原有学识难度更大一点的书籍,,深深海底行,长期下来,有天会发现自己已经是高高山顶立,一览众山小了。


2,从现实生活去感知的读书法。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后现代史学思维;同理,一切书都是当代书,从阐释学角度讲也可说是常识。

大师金克木《书读完了》中说,好的书籍往往质量高,阅读难度大,有没有密码本,读了也未必懂。怎么办?金老先生的提供的方案,就是要有新的阅读方式:结合现实,感知生活,让所有书籍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让所有过去的解读都根植于当下,而且指向未来。

正因如此,晚清名公子孙宝瑄会在《忘山庐日记》里宣称

,“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好的读书法,所读之书都是活灵活现以故为新的。

(图: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雕像。阅读从赤条条开始。)

这种读书法,是一种贯通比照的读书法,可以消除阅读经典书籍时的畏难情绪,直接把古树读到今天来。天地玄黄、生老病死、帝王将相、饮食男女,和我们自己的生命、生活、情感枢机关联,融为一体,“日用而不知”,其乐无穷。


3,随心所欲无问西东的读书法。

清风不识字,何妨乱翻书。无功利、无准备、无计划、无压力的随心阅读,在个人的精神生命扩充的历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闲来小读,最有意思。英国名作家伍尔夫《普通读者》自序里说,普通读者“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了。”

(图:著名作家聂华苓的居家书房)

看似漫不经心的阅读,其实收获最巨,生活因此丰富而精彩,同时润人细无声。


最好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候,你以为的归宿,其实只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其实就是归宿。读书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看,读书其实是不讲究方法的,也无需方法。放下手机,拿起书来就是了,其余,一切庸人自扰之。

2018,4,30,晚饭后随写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也欢迎评论,有回必复。

刘愚愚

如今是一个海量信息快速获取的时代,市面上贩卖各种速成知识的书籍五花八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划分一个边界,就是我们读的是哪种类型的书籍,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方法论是有差异的。

我们把日常用到的两种知识做一个粗略的划分:

1.公共基础知识。

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技巧性偏执行的知识,例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办公软件、沟通谈判等等。这种公共基础知识,不分行业不分人群,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后,通过重复多次练习,达到熟练运用并轻松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专业必修知识。

这类知识不仅仅是指的学校划分的一些学科专业,更重要的是你从工作和实战经历中,重新学习到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这类是可以实战并且可以帮你快速变现的知识,需要具备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除了前面每个人都要用的这两种,还有一些更多更底层更重要的知识类型。扯远了,回到问题。

从上学开始,老师交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就是:不断记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下来或者摘抄到笔记本上,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

摘抄下的的名言警句好像都是闪着金光的金句,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的什么呢?所以导致了“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上面这种记录式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

1.升级读书方法论,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拿到一本书,会先看序言,再看引言,然后看目录,根据目录去猜想,如果我是作者,这个话题我会怎么写。先自己想,自己写,遇到自己想不通的,直接翻到相关章节看看作者的观点。大概领略了本书的架构后,再从头开始通读。

有人会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把自己之前的知识体系和马上阅读的新知识做个对比,当你通读全书,得出的对比后的差异,就是你的提升,把这种提升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就可以摆脱单纯记录金句试的低水平勤奋了。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我们读书不求多,不求量,求的是知识的内化和对自己的提升。读书一定要花费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我们读到的知识点跟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产生联系,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叠加形式新的知识体系。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读到的知识不忘记,变成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在记录和寻求新旧知识点联系的过程中,放慢速度,我们时常会惊喜的发现,原来的一下过去不曾想到的规律,也能够直接改进我们的学习方法,这样读书就会形成复利效应。

什么是知识的复利效应?
01.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明天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02.不能够忘记。(学着新的,却忘了旧的,就是缺少知识内化和新旧知识体系融合。)

3.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功利”的去读书和思考。

当我们遇到某个难题,主动寻找这类相关的知识和书籍去观察,带着解决问题功利的心态去读书。去观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的,这个解决方案中,有没有我之前了解的知识体系呢,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我还能够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哪里呢?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生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水平的勤奋里”。


小孔不大

读书方法很重要,很多人读书却读成了书呆子。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把读错了许多书的人称为“书呆子”,说他们是无知的阅读者。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叫“半瓶醋”。

说他们书读得太广,却读不通。那何读了那么多,还是“读不通”?

最关键的原因,是很多人在阅读时更多只是吸收资讯,而资讯的接收是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拿过来即可,完全无法被启发到。

没有被启发就没有进步,随着量的累积,慢慢就成了“书呆子”和“半瓶醋。”

比如,阅读以消遣为主的杂志报纸,或者和本人水平旗鼓相当至更低的书籍,这种只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加我们理解力。

吸收资讯只是被启发的前一个动作,是被启发的必经之路而已,但却不是我们要停留在的阶段。

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



那如何摆脱“读不通”的困局?

首先,从比自己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入手。

从读一本一开始并不怎么理解的书籍开始,这个书籍的水平要比阅读的人水平要高一截。

只有作者的水平比阅读者的水平高,作者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增加理解力。也就是锻炼我们思考的肌肉。

比如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比你现有的水平高一些,也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如果制定的目标跟现在的能力旗鼓相当,那这样的目标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提高,反而会阻碍你前进。因为可以轻松完成,不需要任何精进。

同样,在阅读里,如果你读的书和自己现有水平一样,那获取的只是资讯而已,无法增进理解。

所以,你阅读的作品一定要比自己的水平来得“高杆”一些,作者的某些思想是你之前并不太了解的。通过书籍与这个作者深度沟通与交流,你开始增进理解,不断地提升自己。

简而言之,你阅读的这本书,传递出来的洞见一定是他有而你没有的。

其次,一定要把这个不相等的理解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你看的书觉得跟天书一样,完全不能理解,那你很难持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清晰的记得,在很多年前,我读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怎么也不能理解,读起来异常艰难,完完全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以至于后面我对自己进行了否定: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不然,大家都赞美有加的书,为何我完全看不懂?!就这样慢慢对读书没有了太多兴趣。

如果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读了超越认知范畴太多的书,才导致这样的现象,是否就可以挽救这么多年很少读书的坏习惯?

所以,你看的书一定是比你目前的理解力稍高一些,多读几遍就能够理解得到的,但绝对不是晦涩难懂的。

我们要让书籍帮助我们成长,增加理解力,给我们启发,并不代表什么书都可以不经过大脑就拿来读。读得不对,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成长!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呀,太可惜了!

总而言之,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时间,少读和自己目前水平一致,多读比我们自己现有水平高一截但又不是完全看不懂的书籍。如此便不再只局限资讯层面,而是增加我们理解力并得到启发。

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正能量慕珂

我认为这应该是目的决定手段,即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取决于我们的阅读目的。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中指出,阅读目的主要有以下3种:消遣、获得信息和进行判断。


如果是为了消遣,只是纯粹享受阅读的乐趣,那我觉得怎么读都可以。比如同样是读小说,我个人喜欢一字不漏地读,读到精彩处还反复回味;有的人可能更偏好追情节发展,就总是略掉那些环境、心理描写的段落。两种方法说不上孰优孰劣,只是习惯不同。


如果是为了获得信息或进行判断,那我们就需要讲究阅读的效率:在保证,甚至是提升理解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比如内容的难易度、作者的语言风格、字体字号、排版、我们本身的知识储备等。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方法。


比如对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书籍,我们可能会读得很慢,而且可能需要反复读几遍,才能慢慢消化。


《沟通圣经》给出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1.\t找一个舒适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太舒适可能过犹不及。

2.\t调整一个适合阅读的姿势。

3.\t光线要良好。

4.\t矫正视力。

5.\t注意休息。

6.\t勤查字典,平时注意积累词汇。比如,可以每周刻意使用一个自己不太熟悉或不太懂的词语。

7.\t多读。不仅读自己的专业书,还应广泛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文章。


一般而言,读得多,速度自然会上去,你也能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斐玉蓝荷

其实读书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最重要,也就是能帮你提高阅读理解效率、能带给你好的阅读感受的方法就是好的读书方法。

我自己是常用快速阅读法来读书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快速阅读属于泛读,其实不是这样的,快速阅读跟一般正常阅读的区别在于:一眼看更多的字,看的多了,阅读速度也就快了,因为是整体的看,理解效率也是可以提升一大截的(如果刻意的去放慢阅读,反而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吃力)。

对于一本好书,我一般都会读两三遍。因为读第一遍时,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等读了第二遍,才会有清晰的轮廓及具体的认识;读了第三遍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并可掌握书中的精髓。如果读第一遍用了2个小时;那么读第二遍的时候,时间我会控制在1个小时内;读第三遍的时候,时间会控制在半个小时内。

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①在读第一遍时,要在书上画线或做记号,标记书本的重点(见补充)。②在读第二遍时,就可以针对这些重点加强阅读。因为是读第一遍阅读后的精华区,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时间就可以缩短一半了。③在读第三遍的时候,针对最重要的部份做总复习,要阅读的是读过第二遍后精华中的精华,这样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时间也可以再缩短一半了。

补充:关于读一本书的时候,哪些是重点,该在什么地方画线、做标记?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对一本有质量的好书,该如何高效阅读”


每天学习一点

共著读书法:如何让你的知识网超过作者

我们读了很多的书,却无法达到作者的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始终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单纯的读者,而不是这本书的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想大多数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困扰:读了很多的书,记了很多的笔记,脑子里却是一团乱麻。

这本书的知识在这个本子上,那本书的知识在那个本子上,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这几条笔记也看看,那几条笔记也看看,看来看去,感觉它们相似甚至是相连的,却始终找不到处理事情的头绪,看着知识点,却无法找到问题的破局点。

总结起来就是两点:

读书得到的知识不容易得到应用

知识点之间无法连接到一起

这是自己过去遇到的最头疼的读书问题,读了好多书,却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这不是成了书呆子了 !

后来观察了自己的笔记,我发现自己在读书记录的时候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自己所记录的笔记,往往都是书上直接给出来的具体知识点,具体方法,而忽略了一项很是关键的东西:一条可以把这些知识连接起来的主线。

这条知识主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觉得应该是一棵树,既有一个能够生长的大方向,又有足够的枝杈来生长其他的知识。

这么说感觉是不是有些抽象,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我想通过这个案例,你就可以明白如何做出一棵属于自己的知识树了。

最近读了关健明老师的《爆款文案》,深受启发,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这本书把制造爆款文案分成了四个可以执行的步骤,而这四个步骤,就可以成为我说的知识树,一个可以帮我们解决得了无数同类问题的流程,这四个步骤如下图:



这四个步骤合起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一个完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写出爆款文案。

而每个步骤里,又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来指导我们来写出爆款文案。

但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阅读这些方法,完完全全按照这些给出来的方法来执行,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你的知识体系是永远都无法超过关健明老师。

想要让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超过作者,最好的办法,是在这个流程的基础上,给出更多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且对这些方案不断地细化。

比如说把这本《爆款文案》书的主线:标题吸人眼球——激发购买欲望——赢得读者信任——引导立马下单,给拿出来。

配合上《吸金广告》这本书,就可以为你自己建立起一个更加庞大的知识网络。

如图是《吸金广告》这本书的一部分目录。



把这些原则放到四个流程体系中:

标题吸人眼球+原则1,15,14

激发购买欲望+原则2,4,6,11

赢得读者信任+原则3,16,12

引导立马下单+原则17,13

以上是自己把《吸金广告》中给出的一部分原则嫁接到了写作爆款文案的流程当中,这样的话,《吸金广告》中的大量零碎的知识点,就真正的到达了一个可执行的知识体系中。

《吸金广告》本来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去记录上面给出来的知识点,而找不到一个可以执行的流程中,相信我,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吃力,非常的恶心,得到的知识也非常的乱,理论你或许都已经知道了,但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知识该在什么时候拿出来用。

但嫁接到流程里,每一个方法,都有它自己的归属,你就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调用这些方案,不断测试优化,最后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样读书清爽多了!

这种“共著读书法”,是自己同时接触到这两本书的时候想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案,其核心思想就是:

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阅读者,你更重要的角色,是要成为这本书的新作者,和原来的作者站在同样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建立起比原作者更加庞大的知识体系。

那么在读书当中,该如何使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我给出了以下的可执行步骤,对,也是一个可执行的步骤:

确定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比如说我,想要学习如何写出爆款文案。

找到这个领域中,给出了最全面体系或者完整执行步奏的书或者是课。比如说是关健明老师的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流程,教你如何写出好的文案。

这一步需要我们去了解大量的书籍, 大量的课程,从中选出自己觉得最有用的那个流程,那个体系,这个工作也是得到APP上每一位老师们需要做的事情,如果想要获得一些启发,可以去得到看看那些老师的课表。

以这本书或者这个课程给出来的流程,框架,作为自己的最基本框架,有选择地去阅读大量的同类书籍,把这些书籍上获得的知识点,增加到这个已经建立好的框架中。



以上就是建立起个人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案。

但万事万物不可死脑筋了,所以要注意的两点是:

1.在你建立起一个体系之后,要想想这个流程能不能被嫁接到一个更大的流程中;

2.最初选出来的那个流程,体系,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个,所以在应运的过程中发现有漏洞的,要学会自己去完善。可能你做了这个事情,就比别人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了。

写作不易,读书也不易。在碎片化程度如此高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有体系的书越来越不是一件易事,更多的时候,我们将要接触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知识,所以学会把那些小的知识点,拼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希望我们都可以学会。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对你有启发,我希望你可以把它转发给你的家人,朋友,让他们变得更好。

也感谢你对我的每一次反馈,共同进步,我在未来等你。


自媒体创业全集

民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在《怎么读书》中曾说过他的读书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读书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读书,二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书,三是读什么书。


一、为什么读书?

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为了考取功名利禄。现在读书则是为了学知识,为做人。读书的作用如下:

1、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

书是前人经历数十年,乃至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经验和智慧,读一本书,就相当于是吸取了前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来的经验智慧。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我们无法像古人一样,每件事都去经历、试探、求证,而后知道、明白。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要把古人经历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学问、知识和经验全部接受过来,那唯有读书不可。

2、因为读书而读书

书读得越多,疑问越多,就越想要去读新的书来释疑解惑,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3、解决困难,获得思想。

读书能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另外,知识是思想的来源,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读书方法

两个字:精和博,要像金字塔一样,又高又大又尖。


精:

1、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土豆老师让我们多看报多读书,没事看看词典,多掌握一些词汇,因为陌生不熟悉的词汇会影响阅读速度。

2、口到,是要把一篇好文精彩部分能烂熟于心,背出来。现在是做笔记,多读反复读,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就能加深记忆。

3、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一要借助参考书,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三要比较参考,融会贯通。

4、手到。一标点分段,二查阅参考书,三做笔记。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根据《如果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实用性阅读指南》,做笔记时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能加深理解。


博:

一是为了参考,要博览群书;二是为了做人,博学多才。

无论哪本书都有用处,都能帮助你解决困难的,当在适用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以前看过的《伊索寓言》解决了正遇到的问题。

总结:“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做笔记。蔡元培就赞许过胡适先生做笔记的用功。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能加深理解,以及激发自己的思想灵感,是阅读的好帮手。


三、读什么书?

胡适先生曾在《京报》上刊登过许多学者所选定的《青年必读书》,虽然这些书单现在找不到了,但不要紧,因为先生建议我们还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见解,读自己爱读的书就好。


我是蜗牛与黄鹂鸟929,欢迎和我一起读书观影,让思想更丰富,让生活更美好!


蜗牛与黄鹂鸟929

当很多人拿起书时,觉得很难读下去,要不然昏昏欲睡,要不然不知所云,一本书很久都读不完,这是因为他们是不知道怎么读书。

读书也是有方法的。知道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让人读书事半功倍。就像杜甫诗句里说的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怎么读书才能破万卷呢,秘诀就藏在下面这五本书里。

下面我按照

读书速度—读书实用性—读书综合总结的顺序依次分享一下这五本书。

一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PPT专家,也是著名的职场导师秋叶,秋叶大叔在这本书里讲述了如何读懂一本书的十种方法,针对不同种类的书籍,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阅读速度,达到理想的阅读的目的。毕竟,书籍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只知道从头看到尾。

秋叶大叔还用自身的读书笔记和书评分别来举例证明如何针对不同种类的书籍,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

这十种方法分别是通读法,树读法,图读法,框读法,炼读法,逆读法,抄读法,仿读法,诵读法,闲读法。

通读法是用来培养思考框架的,这个是最费工夫,也是最基础的。所谓通读,是指最好事先系统读一读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要读烂,读透。不是那种所有的都从到到尾一次不差的读完的意思。这是为了培养自身的思考思考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框架,读书,首先得有自己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嘛。

树读法就是主题阅读,一个主题的研究就像是一颗树的慢慢成长,研究一个主题,至少要看十本同类书籍,阅读,比较,分析,吸收之间,这个主题就像一颗小树一样长大。

图读法是用来读一下干货比较多的“硬书”,比如用思维导图,这样书的内容虽然很多,但结构我们能分清楚。框读法是用来读经管类的书籍,这种书都有一定的框架,比如其中一个框架是时代背景,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框架去读,事半功倍。

此外,仿读法是读工具书的,炼读法是用来读畅销书的,诵读法是读文艺类书籍的,闲读法是用来读快餐书的。

总之,不管哪一类书籍,总有一种读书方法适合你。

二 《快速阅读术》

如果看完了上本书,觉得读书速度还不够快,可以接着看一下这本。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书评家印南敦史,号称每年读七百本书。他在书里分析了人们读书慢的原因,然后介绍了一种快速阅读法——流水式阅读,意思是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就像听音乐一样。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慢,因为他们试图记住书籍的全部内容

,所以读的特别的仔细,甚至反复的重复看,这样读书速度就慢了。但事实是,无论我们当时读书读的如何仔细,最后还是会忘记大部分,能记住的只有最精华的部分。

既然如此,那不如我们刚开始就不去“复制100%”的书籍原文,而是去“邂逅1%”的书籍的精华。这就是流水式阅读的理念。

流水式阅读分为四步:

1. 阅读书最开始部分的序言和目录。

这可以对书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有很好的了解,目录一定要细读。

2. 进行跳读,阅读各个章节的最初5行和最后5行。

已经了解了主题和框架后,这样跳读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为人的大脑有可以自动补全遗漏片断的能力,知道A和C后,会自动补出来B。尤其是对有写作框架的商务类,畅销类书籍,这点跟我们在上本书中讲过的框读法类似。

3. 利用关键词发现需要细读的内容,进行细读。

读书前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读这本书想要收获的是什么,再加上序言对书的介绍,就能确定与自己想要收获信息相关的关键词。确定关键词后,与之相关的就是重要的部分,找到这些部分,进行细读。

4. 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读书时要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随时进行切换,养成自己适合的阅读节奏。因为单一的阅读节奏,也是很多人阅读缓慢,感觉枯燥的原因。

除了流水式阅读,印南敦史还在书中给出了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避免阅读后忘记,如何多读书的方法,都很实用。

三 《实用性阅读指南》

提高阅读速度不是读书的目的,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书上的知识能学以致用。

日本的大岩俊之就在这本书中给出了如何做笔记、记住书中的内容,并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的方法,一共分为三步:

1.实现有效率的阅读。

这个步骤的内容其实就是速读,包括确定读书目的;专注于你需要的内容;断舍离,找出4%的精髓。大岩俊之认为,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在这20%中,最重要还是只占20%,也就是说精华只占一本书4%。

我们发现这一步的内容,其实跟《快速阅读术》中的内容很像。

2.制作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记住一本书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大岩俊之推荐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将一本书的内容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并给出了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步骤。如果不会做思维导图的话,也可以专门去找一些做思维导图的书来读。

3.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这一步包括设定行动目标,思考现状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将具体行动转化成实际行动,付诸行动。这一系列的行动就是根据在书里读到的知识来思考,制定计划,最终实施的。

最适用这本书的就是一些技能型书籍,当然,即使不是技能型书籍,光第一步速读和第二步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方法也够实用了。

四 《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他在书中讲一个如何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的问题,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为了提高学习力,他提出了一个“RIA”便签阅读法,也叫拆书。

“RIA”是Read(阅读),Interpretation(解释),Appropriation(应用)的缩写,这里的拆书也不是说把书拆散了读,而是说讲书中的知识拆出来,转化成能力,为自己所用。

这种“RIA”便签阅读法只适用于实用类的书籍,跟《实用性阅读指南》适用的书籍有些类似。

这种读书法阅读前需要先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便签做笔记用。

R是指阅读书籍,I是指在阅读时遇到有用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用一种颜色的便签记下来,然后其他两种颜色的便签分为A1,A2,A1记录自己在生活中跟这个内容曾经有关的经验,A2提醒以后自己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所有的标签先贴在书上,A1,A2读完书后可以拿出来贴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行动。

赵周老师在书中说,用这种拆书的方法读书,一本30块钱的实用类的书,也可以达到参加3万块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五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美国人莫提默·J. 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一起合著的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是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副标题是: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

莫提默·J. 艾德勒那本虽然满满的干货,但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有阅读基础的人阅读更好,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一样了,相比较而言,更加浅显易懂,更是一本适合中国人读的教导如何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讲到的内容有古今中外著名的读书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先贤们读书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如何采用阅读,这就是莫提默·J. 艾德勒那本所不具备的了。

除了上面那些内容,这本书还讲了速读,精读,主题阅读,如何记读书笔记,读书的应用,读与写的关系,全都面面俱到,可以说是对读书做的一个总结,真是对得起这本书的名字,

前面四本书的内容,在这本书里都有涉及,甚至书中还对一些流行的速读法,以及“RIA”便签阅读法进行了点评。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书的最后一章提到了这句话,而这本书在读书上做的就是“授人予渔”。

读完了这五本书,并不是说马上就能读书破万卷,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的话,至少可以做到在读书的时候事半功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就能让人更快的进步。

如果你也对阅读感兴趣,不妨从上面这五本书开始,成长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白璧青钱

之前因为要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我找了几本阅读方面的书来学习,正好用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我常用的是SQ3R阅读法。这个阅读方法包括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英文前缀就组成SQ3R这个名称。

步骤一:纵览(Survey)

步骤二:问题(Question)

步骤三:阅读(Read)

步骤四:回忆(Recall)

步骤五:检查(Review)

先说说纵览吧。拿到一本书,首先要做的不是如饥似渴、饿虎扑食般地立马开始阅读,而是先浏览书的封面、封底、目录、前言和后记,尤其是目录和封面的简介,包含着宝贵的线索,绝对不要放过。一本书的内容、结构、逻辑主线是什么,精髓有哪些,有没有我需要的知识,这些信息都可以从目录、前言和简介中获取到。找到了你最感兴趣或者最迫切想要知道的部分,也就找到了阅读重点和突破口。

第二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效果会更好。这里把我个人的小窍门分享给大家。浏览完全书的目录后,我会找到我最关心的内容,然后按照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时候,对于书中讲到的“葱鲔火锅法”好好奇,就会在便签上写下“什么是葱鲔火锅法?”“它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作者选择它作为重点推荐给读者?”“怎样运用这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激发灵感?”这样一来,就给我之后的阅读确定了方向和重点。

第三步,阅读。在这一步,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是浏览和略读。在阅读我们上一步确定的重点内容时,以略读为主,简单说就是打开一个章节,先浏览一下,了解整个章节的结构和大致内容,读摘要,然后阅读每段的主题句(一般是段首第一或第二句,有些时候也会是在段尾最后一句话),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段的大致内容,只要能掌握内容概要就可以了。

用这种方法读完整个章节,在读的过程中,用小书签或者折页的方式标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切记,不要停下来仔细阅读这些内容!要知道我们现在做的是了解主要内容,细节的东西留在下一步再去品味。

略读完你感兴趣的章节后,可以用浏览的方式,大致读一下书中的其他内容,如果遇到感兴趣的部分,还是折页标记或者贴个便利贴就可以了。记住,不要浪费时间做笔记!

第四步,回忆。这也是快速阅读的最重要一步。这时候你可以做笔记了。不要摘抄原文,试着回忆刚才读到的内容,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例证来支持,把它写下来。相信我,你印象最深的部分,一定是最契合你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内容。

到这里,我一般喜欢结合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用“摘抄+感想”的方法做读书笔记。我会翻开之前折页标记的内容,精读它,摘抄下最有感触的句子,在它下面写下阅读时的感想。假如时间不够,我会标记页码,直接写下感想,哪怕一句话也可以。任何的技巧都是为了读有所获,那么记录下我们读书的感悟不正是最重要的事吗?

最后一步,检查。这一步是在读完全书后进行的,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漏掉的重要且我们需要的内容,要确定你想寻求的答案都找到了,所有重要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内容都已经做好笔记了(可以是索引式的),就可以了。

这里要申明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不必读完整本书!

不必读完整本书!

不必读完整本书!

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想大家都遇到过,有些书确实晦涩难懂,有些根本不适合自己,是不是都要按照上面的方法硬着头皮读下去?NO,完全不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理。我们说了这么多读书方法,是不是必须一板一眼严格执行?NO。方法终归只是术,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好。比如,我有时会略过检查环节,因为笃定该找的都找到了,有时则会阅读环节记下一闪而过的问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方法只是工具,不能成为教条,想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还是要多读多实践摸索,推荐几本书给大家,都是我读过,觉得很有收获的,读完这几本书,基本上就可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了。

关于读书笔记的——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关于信息整理的——奥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关高阅读效率的——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

关于知识转化、能力提升的——大岩俊之《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刘米粒儿1982

学习是我们一生要去做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的机会随时可见。但令我们困惑的是,常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学习的内容没有连贯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的东西总是记不住,学习的过程中,坐不住,心不安,一会儿想要看看手机信息,一会儿又想吃一块巧克力饼干…… 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之前,我们应当先把自己的学习模式搞清楚。举个栗子,同样一道题,用关键词提取和轮番背诵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相对于学习模式而言,每个人的记忆优势也是有区别的。


人的思维是由左半球或右半球主导,通过自测可以确定自己的主导形态,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左右脑运作趋于平衡,但不论结果是怎样的,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学习模式到底是左脑支配型还是右脑支配型。接下来请大家对号入座,左脑支配型的特征有:按次序的,结构化思考,很好冒险,重逻辑和分析,喜欢通过分解来解决难题,语言技能相对较强;右脑支配型的特征有:直觉性,情绪化冲动,喜欢绘制和摆弄物件,喜欢冒险,可以同时想多件事情,根据创造性和响应性,具有音乐能力。我从中试着抽出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一个还是逻辑分析较强,一个是描述能力较强。所以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整合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可以提高学习潜能,并且使大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比如左脑主导型可以采用概念分解法来记忆,鼓励采取有条理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右脑主导型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优势来进行,比如开展角色扮演,使用知识结构图等。



确定了左右脑的支配类型,接着来了解学习模式的区别,学习模式是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感觉信息来学习。人脑主要是通过三种学习模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动觉(动作和运动),在学习中,许多人的学习模式都不是单打独斗的,经常是两种甚至是三种的平衡结合。那么如何找到学习模式的G点,让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呢?


在进行了书上测评后,你会了解自己的基本学习行为特征,进而在人群中找到同党,更科学有效的建立学习计划。总体上来讲,视觉类擅长使用有指导性的意象,换句话说就是图象的运用,比如看电影、列图标、使用绘画等,而听觉类适合听音乐、把学习的内容大声念出来,或者和人讨论来加深记忆,对于动觉学习模式,则需要通过动作练习、跳舞、书写等操练进行。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导使用,并混合采取自己乐于和擅长的方式。 本章的最后,讨论了关于学习模式的几点事实。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有效性的要素,如同文首所叙述的,有利的学习环境是最根本的存在,如果环境欠佳,整个学习状态就会受到威胁。

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注意力,要在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下,给自己创造一个固定时间段内的固定学习环境,避免听音乐或者玩书桌上的小物件,提供一个井井有条的书桌,保持学习时间段内的精力,同时坚持保证一贯的学习模式,当你的坚持精神和责任感内化到习惯上,你就可以更积极的面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摸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G点,不过要记住的是,听觉、视觉、动觉三种模式调动的越全面,知识记忆就会越牢固。


因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必须做到:去听,去看,去说,去写,去做。

接下来说说读书笔记,在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作者讲述了读书中的笔记管理、购书指导、笔记读书法、读书技巧等超实用阅读指导的内容。简单概之,就是要学会做有效的读书笔记并活用,延长阅读笔记的使用寿命,并成为读书体系中可以检索的数字化储备。


1.为记忆储存。我们的记忆是呈曲线分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知识记性会降低。因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成为唤醒知识点的标记。

2.将读书过程结构化。读书是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要想透彻的理解一本书,仅仅用眼睛的聚焦和大脑的思维过程还不够,因为笔在纸上总结的走线就是一个拓展眼神的过程,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将书中的章节点结构化,形成思维导图式的网络,明晰知识,把书看薄。

3.信息活用化。读书的目的有很多,或消遣,或增长见识,但大多离不开生活所用。在读书的同时记录笔记,可以是随思随想,也可以疑点探讨。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思路是,笔记可以为我们的购书方向做引导。读书笔记中的记录可以帮我们整理出购书的方向和主题,进而确定购书清单(书名、作者、出版社),避免你在书店盲目找寻而不得的时间浪费,将购读一体化。


笔记是最直接的读书成果显现方式,用笔记来管理自己的读书生活,可以让杂乱无章的读书生涯变得有序和有趣。那么如何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呢?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笔记读书法。

1.从一句话开始发现。当你感觉无从下手时,最让你心动的一句话就是开始,把它摘抄下来,并附上自己的一点小感悟,就是一个笔记的诞生。请注意把摘抄和心得区分开,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比如摘抄使用星号,心得采用圆圈标记。

2.坚持写书评。书评是最真实的读书反映。它一般包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因为带有个人色彩,便更具有重读的价值。你可以采取对比前后、同版本不同主体的书评阅读。把自己的书评贴在笔记本上,对照你列举的内容框架和体系,你就会有新的体悟和认识。

3.剪报式笔记。阅读报纸和杂志的心动和感慨之余,可以把它剪贴到笔记上,这种贴出来的笔记因为是实物呈现而印象深刻。如果遇到类似的书籍,你也可以把书腰粘贴上去,因为书腰多是有关键句的信息,可以在回顾的时候一目了然,接着你可能会想到书的内容。

4.重读笔记法。当你需要重温那本书的内容时,你是选择一本书,还是一本笔记。如果你的笔记在,一定是后者。想要简单回顾:重读读书笔记;想回忆更多:参考书中划出的重点段落“想从头看起时:重读原书。但必须承认的是,因为笔记带着自己的特色记忆,你在回顾内容时的感触会更加清晰和亲切。

为了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笔记更愉悦和有效,以下的作者推荐技巧是超级实用和朴实的。


1.不完全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参考书是相对权威的百科全书式书籍,它可以帮我们较全面的调查到准确和真实的信息,把它的关键词放到你的随想笔记里,随时取用,一定会加深理解。

3.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有些古典名著是必读书目,可是看到大砖头一样的书籍,心头便忍不住犯怵。怎么办?那就是抓住软肋,这里的软肋就是入门或者解说版,如果《红楼梦》的儿童版一样,我们可以先退一步,从简单的步骤开始走起,促进理解并逐步加深。

4.营造书的世界。作者说把书堆成山的样子,会给你一个暗示性,促使你不自觉的拿起一本书看。这是心理学的环境效应:空间也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把读过的书放在一起,没读过的书放在一起,可以积累成就感。

5.不能小看的有声学问。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我们并不止于视觉阅读。还可以参与现场的阅读分享,收听各种软件的有声读书。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使用习惯去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方法,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深刻,你的笔记会更动容。

为了爱上笔记写作,一支爱不释手的钢笔是必不可少的啦。建议准备一支舒服的笔,让它陪伴你的记录人生。你的读书笔记可以是纲目式、也可以是表格式,但一定要保证清晰和自然,这样你的读书笔记也才能持续发挥它的后续力量。

关于读书的一个延续话题,还有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完书之后感觉一无所获,这与读书的过程有很大关系,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就会事倍功半。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一、思维导图为何物


二、如何画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与读书


四、如何做出漂亮的思维导图

我们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且在读书中积累读书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学会思维导图,读书的价值就会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