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第四》01:清醒的醉,或者是齧合的齒輪

《論語.里仁第四》01:清醒的醉,或者是齧合的齒輪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試譯:

先生說:“處於‘仁’的境界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怎麼稱得上有智慧呢?”

敬亭山言:

有一晚,夜深人靜,不知幾點幾分,忽從夢中驚醒,起身拉開窗簾,月華奪窗而入,心神搖曳之際,忽覺世界之大,竟似生無可戀,歲月悠悠,只剩黯然嘆息!

人生若無超越自身的追求,便不免汲汲為己所累,而一旦有所寄託於外,則又容易患得患失,期望內心的完滿從此再無可能!這兩難的境界,千古以來誰人能破?即使以狄奧尼索斯的醉境,將個體融入千萬人的狂歡之中,也不過是一時虛妄,當精神世界不能與現實世界同步,一切都只是鏡花水月罷了。

有人問:學哲學有什麼用?

但,哲學需要考慮用處嗎?或者說,這是一個能用有用沒用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嗎?問這個問題,就好比問:學習思考有什麼用?學習活著有什麼用?

無論你學不學,你都需要去活著,需要去思考。而哲學,不就是圍繞著活著的思考嗎?

孔子追求的“仁”,大概是想在清醒中實現醉的效果吧!他不追求人與人之間能達到水乳交融那般完美和諧的狀態,而是希望能像齧合的齒輪那樣,不即不離,保持自己獨立的同時又不與其他人產生衝突。

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