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清朝的衰敗是從嘉慶皇帝開始的?

未來明天44490271

準確來講,清朝的衰敗是從乾隆後期開始的,只是在嘉慶時期表現地更為明顯而已。從整個中國古代史的發展進程來看,康雍乾時期,是中國古代盛世發展的高峰,也是最後一個盛世。

自清軍入關以後,至康熙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並且揭開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在康熙在位的六十年,清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儘管在康熙末年,各種問題不斷顯現,特別是吏治腐敗的現象日益嚴重。

但是,雍正即位後,很快進行了一系列整頓。與康熙相比,雍正更為務實,也更為嚴格,算是將前代的寬仁政策進行了調整,嚴肅了吏治,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雍正在位的十三年裡,整個清政府的局勢得以穩定下來,並未乾隆時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若將乾隆稱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皇帝,似乎並不為過。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帝王,也是把持朝政最長的皇帝。從他一登基開始,所面對的就是殷實的國庫和穩定的政局。在這樣的形勢下,本身便頗具才幹的乾隆,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清朝又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乾隆也有了“十全老人”的稱號。

但是,乾隆的文治武功,卻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資消耗的基礎之上的。軍事征伐,自不必多說,多次蠲免全國錢糧,更是“壕”氣沖天,而他的幾次南巡,則算得上是縱情地燒錢了。同時,乾隆時期再次實行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吏治的腐敗也日益嚴峻,這一點在乾隆後期表現的極為明顯。

尤為重要的是,當時西方世界正迎來自己的發展高峰,而東方的大清帝國,卻在故步自封,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可以說,在乾隆末年時,中西方的差距已經十分明顯,整個清帝國已經是危機四伏。

嘉慶的皇位是乾隆“讓”出來的,在即位之初,依舊要受太上皇的節制。可以說,儘管嘉慶對當時的各種問題比較清楚,但也難以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事實上,即便是實行改革,也很難起到實質性效果。

乾隆死後,嘉慶很快扳倒了和珅。從這一點上,足以說明嘉慶在整飭吏治的問題上,並不糊塗。但是,一個和珅倒下去,千萬個和珅站起來,在這個大廈將傾的時候,力挽狂瀾也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了。

所以說,清朝的衰敗,並非始於嘉慶,而是自乾隆後期便開始了。而康雍乾盛世,也逐漸成了一個遠去的美好傳說。


碣石樵子

嘉慶皇帝是清廷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在他的前面是“十全老人”乾隆,但是清朝在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之後,在嘉慶時期迅速走向了衰敗,所以嘉慶也不得就背上了責任。



但是,實際上清朝的衰敗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乾隆作為一個“十全老人”,他所消耗的都是祖宗打下的江山。對外,康熙平三藩,收復臺灣;對內,雍正時期對吏治的整頓,幾乎舉國無貪官。所以,當乾隆上位時,面對的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國家。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國庫幾乎耗盡,而且貪腐也日漸嚴重,到了嘉慶繼位時,國家幾乎又回到了以前的模樣。


乾隆和康熙一樣,實在活的太長了,即使是乾隆主動退位,嘉慶也已經39歲了,但是乾隆作為太上皇站在身後,嘉慶也沒能掌握實權。而且乾隆作為他的父親,對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乾隆是一個仁君,對於很多問題他都繼往開來,不與計較,但是到了嘉慶身上竟然變成了優柔寡斷,所以,在治理過程中往往就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而且在乾隆末期,由於乾隆皇帝的縱容,官吏的貪汙腐敗也是十分嚴重,而且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嘉慶又無法像雍正那樣下定決心整頓吏治,對於那些貪官汙吏甚至只是訓斥,恫嚇。也沒有實際上的行動,所以除了和珅也幾乎沒有其它的查處貪官汙吏的大案了。



而且人口增多,耕地有限,百姓生活日趨困難,英國的進入,還有鴉片的傳入,導致了大量白銀外流除次之外,還有類似白蓮教等因素。嘉慶是一個勤勤勉勉的皇帝,面對著一個積重難返的國家也是無能為力了。



吹不響的流氓哨

嘉慶年間爆發的一場“癸酉之變”徹底的將當時清朝的諸多弊病暴露了出來,而這也是清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其實嘉慶皇帝還是為他老爹乾隆皇帝背了不少鍋,但他在位期間也確確實實沒能採取正確的措施,或有效的改革方案來治理這些弊病,清朝也自此走向了衰落,無力迴天,嘉慶皇帝確實還是要承擔這個責任的!下面我們具體看看嘉慶年間,這個由之前的“康乾盛世”到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打開國門走向末路的轉折點,到底是怎樣開啟清朝衰敗之路的吧。

乾隆朝遺留的弊病未能根治

乾隆皇帝這個人後世對其的評價是褒貶不一,乾隆皇帝前期確實很有作為,但到晚年,自己也開始膨脹了,寵信奸佞饞臣,生活奢靡,導致吏治腐敗,貪腐之風盛行,大興文字獄,閉塞言路,實行閉關鎖國,故步自封。

乾隆死後,嘉慶皇帝才真正的開始執掌朝政,他確實還是個有抱負的君主,也認識到了乾隆朝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特別是貪腐,吏治腐敗問題,故一上臺變幹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將當時著名的大貪官和珅給扳倒了,和珅是什麼人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而且也採取一系列針對措施,像

  1. 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
  2. 詔罷貢獻,黜奢崇儉;
  3. 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

但他對內政的整頓過多的還是趨於表面,未能真正認識到這問題的關鍵所在,打擊力度不夠,也未能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所以對於吏治腐敗這個問題的改變不大,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軍事鎮壓農民起義,不知民間疾苦

嘉慶年間爆發過多場農民起義,但嘉慶皇帝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從根本上想辦法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不能體會到農民的疾苦,而是採取了殘酷的軍事鎮壓。

  1. 嘉慶即位之初,曾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
  2. 嘉慶十年,川、楚、陝農民起義再次被鎮壓,清廷力量也被大大削弱。
  3. 嘉慶十五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
  4. 嘉慶十八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而這次農民起義,更是直接攻入了紫禁城,差點將大清皇宮都給一鍋端了,這就是著名的“癸酉之變”。

在“癸酉之變”過後,嘉慶皇帝才真正認識到是整個官場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不是個別人的一些問題!這件事過後,他雖下罪己詔,但同時下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進行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多次的農民起義,也大大耗損了清朝的力量,再不復當年了。

守舊的君主,貪懶的大臣

嘉慶可以說是一位既想有所作為,但又守舊的皇帝,他在外交上的看法和乾隆一致,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不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而當時的官場因為嘉慶並沒有做出有效措施來進行整改,貪腐之風盛行,官員不僅貪,而且懶,一個個庸碌無為,不敢承擔責任,對待事情,相互推脫,敷衍了事,整個官場,一潭死水!“多磕頭,少說話”這是當時三朝元老曹振鏞的名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終於逐步走向末路!


靈魂的感觸

嘉慶作為皇帝,一生是很悲催的!他一上位清朝就已經搖搖欲墜走向衰敗的道路了,雖說親政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端起到了一點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其頹廢之勢。下面我們分析分析。


一、從嘉慶自身來講:嘉慶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他雖然有心治理國家,卻始終沒有做出一個可以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的風氣,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二、家庭影響:乾陵壽命真的太長了,哪怕乾陵自動退位時,嘉慶繼位也已經39歲了。而乾隆主動做太上皇,此時的嘉慶並不是國家的一把手,權利大多還再乾隆的手中。而且乾隆覺得嘉慶還年輕,利用這段時間考察一下,看看嘉慶是否適合做皇帝。


三、人口增多,耕地未多:乾隆晚期,人口漲到3億以上,可是耕地有限,這就意味著一定的耕地需要養更多的人口。長期以來,導致民眾心有怨恨。嘉慶卻無力解決這個問題。

四、外因:地理大發現,英國進入,向清朝出口物品,甚至將大量鴉片帶到清朝,根據後來林則徐的估計,當時清朝吸食鴉片的人數在400萬左右。由於大量國人吸食鴉片,造成大量的白銀外流。
總的來說,嘉慶繼位後的清朝已經是強弩之末,處於封建王朝生命週期的後半段了,前朝的繁榮難掩棟樑朽壞的真相。而嘉慶的改革起不到重要作用,而積重難返的清朝,在這個時期換成誰來當都是一樣的結果,不僅是清朝變弱了,還有世界也變強了。


風起雲落666

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統治王朝。由少數民族滿族專權的一個王朝,前後共歷時296年。總共經歷了前期三代皇帝努力入關。中期三代皇帝盛世。後期六代皇帝沒落的過程。

其實題主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清朝的衰敗是從嘉慶的父親乾隆一朝中後期開始衰敗的。

其實這一切還是緣起康熙帝的夜郎自大閉關鎖國政策。乾隆帝將這一政策昇華。在其《敕諭英吉利國王書》中說:“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中國政府當時的統治者絕對不重視對外貿易,認為可以隨意限制對外貿易。”然而就在這個時間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爆發了工業革命。外國翻天覆地,而國內則是原地踏步,差距一下子就變大了。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魏源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


二大爺的米

說清朝是從嘉慶皇帝開始衰敗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太對.


嘉慶皇帝

就世界範圍來說,清朝的衰敗從康熙帝就開始了,乾隆皇帝中後期已經不行了,到了嘉慶皇帝時候,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有根據的.

1.康熙皇帝(1654-1722)年,這個時候世界範圍內,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由意大利最先掀起的“文藝復興”,在歐洲各過快速發展,16世紀已經達到了頂峰.文藝復興,帶來的是一段科技與藝術的革命.


文藝復興時期

這個時候的清朝在幹嘛?很明顯,是在安內,興“文字獄”,“收復臺灣”,“平定三番”,而這些都是內戰,為的都是安定清政府的統治.這個時候說要來一場改革發展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就已經開始落後世界了.

2.乾隆皇帝.(1711-1799)年,在清朝內部來說,確實是康乾盛世,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樂業.但是,在西方的英格蘭,1750年已經開始萌芽工業革命了.只是在1830年才蓬勃發展.工業革命是什麼?那是一場機器取代人力的科技革命.你還在適應冷兵器,刀、劍、棍.人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槍、炮了.這已經開始被西方甩在了身後了.


乾隆皇帝

特別是乾隆後期,生活奢靡,朝野貪汙腐敗,多地爆發起義.閉關鎖國,拉大了與西方的差距.危機也就開始了.

3.嘉慶皇帝(1760-1820)年,西方的工業革命已經做好了前期準備,等待發展.而清朝的嘉慶皇帝卻碌碌無為,國內起義不斷,(特別以白蓮教為主)(天理教起義,使得清朝財力艱苦,開始剝削壓迫人民).處置鉅貪和珅等等.


工業革命前期

別說嘉慶帝本來能力就不太行,就算是康熙在世也是無能為力了.

而這時候的英國等列強,因為其工業的發展,中國的火藥發明已經讓他們發揚光大,著手各種武器,特別是工業革命後,軍艦的出現。更是讓西方列強如狼食物.虎視眈眈了.

所以說就國際環境來說,清朝的衰敗不能單單說是從嘉慶皇帝開始的,畢竟他早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了.

閉關鎖國才是真正衰敗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還要向大家學習.


會會會210

我認為清朝的衰敗是從乾隆皇帝開始的,嘉慶接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經過祖父康熙平三藩,收臺灣等一系列對外戰爭,使大清幾無外患,父親雍正皇帝十餘年兢兢業業,整頓吏治,充實國庫,使大清內部蒸蒸日上,到乾隆即位時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可謂大清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可到了乾隆後期,由於好大喜功,多次南巡,揮霍無度,用所謂的十全武功裝點門面,和珅上臺後對腐敗開始縱容,吏治迅速敗壞,在位六十年花光了康乾時期積攢下的家底,乾隆晚年國家已經開始出現衰敗的跡象,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時,稱大清帝國外強中乾,泥足巨人,心中已開始蔑視這個東方大國。所以說嘉慶皇帝接過他爸爸給他的康乾盛世的巨大光環,實際上也是國家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要等他來收拾了。

再說嘉慶皇帝,這個人性格端正,循規蹈矩,缺少康熙,乾隆那種果斷,膽大有魄力的特點,在大清出現腐敗多發,國力衰弱的大趨勢下,嘉慶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多是皮毛,未觸及根本,他選擇守成,因循祖宗之法,封閉保守,在一個原本應該選擇大刀闊斧改革的時代,選擇了封閉保守。繼續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拒英國使團於千里之外,打壓工商業發展,對腐敗問題治標不治本,反而使貪腐呈愈演愈烈之勢。可以說嘉慶皇帝個人能力的原因也使大清在他的手中迅速滑向衰落的深淵,他缺乏力挽狂瀾的勇氣,在時代發生鉅變的時候,他的消極保守,加劇了國家的沉淪。

前接康乾盛世的光輝榮耀,後連道光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嘉慶皇帝的地位是尷尬的,他既非要昏君、庸君,也非能君、賢君大清的衰弱並非全是嘉慶一人之過,但也定有他一定之責。


一路收穫一路精彩

嘉慶的冤枉可能能與崇禎相比擬。

我們先談談清朝最勤奮的幾位皇帝,比如說有,康熙,雍正。



康熙:滿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8歲繼承了皇位,共在位61年。少年時就生擒鰲拜,後平定三藩、親征噶爾丹等,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甚至被人稱為千古一帝。

雍正:他一天只睡4個小時的覺,除了吃飯基本都在忙於政事,在位13年,最後活活累死在皇帝的崗位上。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

正是有康雍二帝的勤奮奠定了清朝的百年基業,甚至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康乾盛世。

那麼作為繼任者的乾隆幹了什麼呢?

閉關鎖國,盲目自大

大興文字獄

浪費揮霍,奢侈無度

吏政廢弛,貪官百出

…………



雖說康乾盛世,但是乾隆卻扮演了一個敗家子的角色,奈何他還長壽,當他撒手人寰的時候留給兒子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清朝,可以說,在清朝鼎盛的乾隆年間,其實已經奠定了清朝滅亡的基礎,嘉慶不過是替自己的老子背了黑鍋罷了,相同的還有明末崇禎帝,滿腹雄才大略,本應該是中興之主的他最後卻落得一自縊煤山的下場,豈不是令人唏噓。


心泊孤舟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

很多人認為清朝的衰敗是從嘉慶開始的,我個人覺得實際上清朝的衰敗是從乾隆在位期間已經開始了,嘉慶只是背了乾隆的鍋!

乾隆在位後期奢靡無度,吏治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的政策也達到高峰,有此開始拉開了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是清朝國力由盛轉衰的開始!

嘉慶繼位後,痛恨吏治腐敗,雖然扳倒了和珅,鎮壓了白蓮教起義,但是對於日益衰微的國力和政局似乎也無能為力,所以導致了很多人認為清朝的衰敗是在嘉慶開始的。


馬良文化

這也跟嘉慶皇帝的性格也關係,他是一個守城之君,如果他能像雍正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清朝相信也能夠力挽狂瀾,首先進行吏治整頓,其次是軍隊整改。那個時候英國經常派來使來清,清朝何不派人也去英國看看呢?唉……歷史沒有如果,當然了,我們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看古代人,難免牽強,畢竟不是當事人,如果我們接受的是當時的教育,生活在當時的環境,我們或許做不到這種局面也說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