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勤理內政偏安一隅,三國會變成什麼局面?

Troubleisaf145463201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政權早就變天了。

劉備集團是外來戶,劉備集團的盟友東州士集團還是外來戶。法正這些的關隴集團,依舊是外來戶。

和平發展,益州本地世家自然膨脹,直接把劉備集團這些外來戶殺光了。

為啥益州本地世家不願意抵抗鄧艾?

就在於此。

益州張秦兩家,是比肩荊州蒯蔡,江東四大家族的世家大戶,蜀漢政權的十萬大軍抵抗不了,可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的那萬八千殘兵還不在話下,再來一倍也能吃下。

所以,諸葛亮必須高喊北伐,掌握話語權,控制一大半軍隊與大部分財政支出,才能穩定地掌握政權。否則,和平發展下的劉備集團最終就是曹芳的那個下場。沒等鄧艾打來,先就被本地世家造反推翻。


張勇達州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就好像讓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蘇夾擊的一畝三分地,乖乖的做一個德國總理一樣。德國如果想要強大,不被周邊強國擠壓而死,就必須主動出擊,開動戰爭機器,攪得歐洲天翻地覆,才有復興的希望。

蜀國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土面積最小,人口又最少,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選擇偏安一隅,終歸會被周邊的魏國和吳國吞併,所以,為了蜀國的生存計,即使再難,也要出擊!

在“靜Yes”看來,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處:

1、化被動為主動,爭取天下歸心

當時的情況是三國鼎立,劉備征討吳國失敗,荊州徹底失去,蜀國只有一個益州的地盤,而全國13州,魏國有9,吳國有3,雖然蜀國佔據了雲貴地區,但這裡終歸是沒有完全開發的苗裔地區,諸葛亮征討孟獲也只是得到了他們不在背後搗亂的承諾,並不能算作蜀國的實際領土。

這樣的情況下,蜀國就非常危險,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漢朝已經成為定局,如果蜀國不有所表示,那麼從劉備建立起來的所謂“漢朝正統”理論就會逐漸被淡化甚至被湮沒,而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在法理上蜀國就站不住腳,到時候魏國號召天下志士來討伐,蜀國只能負隅頑抗。

而一旦諸葛亮主動出擊,就成了漢朝以巴蜀為根據地,試圖恢復漢朝疆域的努力,這對於天下人而言就會更有正義性。特別是對於魏國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轉移內部矛盾

劉備集作為外來集團,和本土的貴族勢力始終存在衝突,這種衝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勢必造成蜀國不戰先亂。所以諸葛亮需要找到一個方法,釋放這種內部壓力。

戰爭是個很好的方法。

此時,蜀國內部疲敝,人心不齊,而一旦開動戰爭機器,那麼就可以以戰爭的名義清除內部的不同意見的勢力,達到統一內部的勢力。

在蜀國的北伐中,軍隊實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懾其他的反抗勢力,這對於穩定蜀國意義重大。

但是結果就是造成蜀國國民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3、疲敝魏國,優化外部環境

只要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麼魏國就始終不得安寧。

因為諸葛亮拖住了魏國,導致魏國不能全面防守吳國,而吳國又是可以挑戰魏國的力量,所以在西線,司馬懿是不敢大膽出擊的。

因為司馬懿不敢出擊,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諸葛亮耗著,這導致司馬懿擁兵自重,對魏國的皇位產生嚴重威脅。進而導致魏國內亂,給蜀國更多的喘息之機。

實際上,最後司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國,導致魏國內部動亂,最後被司馬家族取代。

而諸葛亮拖住魏國,也為吳國對陣魏國創造了條件,表明蜀國並無威脅吳國之意,也可以強化吳蜀聯盟。

所以綜上,諸葛亮必須北伐,如果停下,國內矛盾叢生,外部威脅加重,蜀國會滅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建安22年,曹操攻下關中倉促北返,法正趁機進言劉備:“克之(指漢中)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法正所說的蠶食雍、涼,廣拓境土,其實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指導方針,從漢中出兵,據有雍、涼,西北險塞,都被掌握在蜀漢手中。蜀漢只需派遣少量士卒把守關隘,西部大片土地不為魏有。

(法正劇照)

諸葛亮歷次北伐,五出祁山,目的性太強,最後連曹睿都毛了:“諸葛亮又來?”因為曹魏早有防備,在關中屯駐了20萬大軍,隨時策應前線。諸葛亮兵微將寡,難以佔得先機。除了第一次北伐鑽了曹魏的空子差點成功之外,其餘北伐都是聊勝於無的騷擾戰役,無關三國鼎立大局,反而拖累了蜀漢經濟的發展。

劉備剛進成都,就傾四川府庫以犒賞眾軍。可是馬上就要施政,沒有錢不行。法正就建議劉備發行大錢,強行稀釋老百姓手中的財產,結果府庫很快又充盈起來了。此後,為了支付北伐的軍需開銷,包括諸葛亮時,都大行搜刮之法。蜀漢滅國時,百姓面有菜色。劉禪投降的原因也不是譙周的鼓動,而是蜀漢百姓已經四散驚逃,沒有人願意為政府賣命了。

(劉禪其為昏君乎?)

因此,諸葛亮北伐造成的後遺症很大,尤其是後繼的蔣琬、費禕等人,都是諸葛亮提拔上來的,雖然不太支持北伐,但是在大義面前,他們也還是支持了姜維發動的戰爭。雖說諸葛亮北伐有內部政治的原因,比如將國內矛盾轉移、掌握兵權以壓制益州本土派等,但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美蘇爭霸最終美國勝出的不是軍事,恰恰是在經濟。所以克林頓對老布什的政策很不以為然,“笨蛋,是經濟!”

(克林頓1992年參選口號:經濟)

如果諸葛亮閉關自守,北部漢中,西部三峽,都是天然的地理邊界。鍾會10多萬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三個月相持不下;劉備夷陵之戰後,精銳盡失,孫權也沒有乘勝追擊到白帝城,都說明了蜀漢政權的地緣優勢,是自成一體的板塊。因此,蜀漢具備割據建國的基礎,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蜀漢能夠自成一體,所以就容易率先割據;且天下已經大治,由於蜀漢經濟物產豐富,地形險要,往往能堅持到最後才被統一。

據有如此天府之國,如果諸葛亮窮畢生精力,發展經濟,繁衍人口,積極訓練軍隊,待機北伐,有何不可?本來諸葛亮是後勤、外交、行政出身,長於政務,軍旅戎馬之事,雖也不差,卻也並非一流水平。諸葛亮治蜀,從223年白帝城託孤至228年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治蜀6年,頗有成績,蜀漢從有士兵5-6萬,增長到12萬人;糧食、布匹都充盈府庫;南方也被平定,整個四川被劉備折騰之後的創傷開始恢復,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

(諸葛亮治蜀:頗有成績)

關鍵是曹魏國家根本沒有把蜀漢當成威脅,還在認為蜀漢只是偏居一隅,經過夷陵之敗後,再也沒有能力主動發起攻擊。因此,在222年至228年,魏國與東吳在淮南一帶連續打了三場大戰,整個魏國的軍政重心,都在淮南地區。關中地區只有一些屯田軍,疏於防備。

此時的蜀漢,正好是韜光養晦的時機,讓東吳抗住魏國進攻的鋒芒,對拼消耗。不用擔心魏國會把吳國拖垮,因為魏國長在步騎,吳國勝在水軍。所以,魏國發起的攻勢,魏國會失敗;吳國發起的攻勢,吳國會失敗。雙方打到最後,不會形成一家獨大,對蜀漢造成以全國敵一隅的戰略壓力。

諸葛亮見獵心喜,看到魏國疏於防備,將剛剛恢復元氣的蜀漢軍隊投入到了北伐戰場,本想出其不意,把魏國的隴右地區搶奪回來,佔據羌地,結果街亭大敗,蜀漢損失輜重無算,數年經營,都打了水漂。最為不利的是,魏國看到蜀漢的恢復能力驚人,開始防備蜀漢,使得魏國轉入了戰略防守,積極發展國力,最終拖垮了蜀漢、吳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如果諸葛亮不草率北伐,努力發展經濟,彌合荊州派、益州派政見分歧,開科取士,獎帥三軍,把蜀漢本土政權坐實,厲兵秣馬,徹底削平南方孟獲,東和孫吳,北拒曹魏,繼續韜光養晦。劉禪並不是昏君,這樣主明臣賢,何愁川中不會大治?川中百姓得到了實惠,自然會感念政府恩德,以川人守川土,又怎麼會在魏軍偏師到來時,成都一日數驚呢?

(王師北定中原,有何不可?)

因此,如果諸葛亮堅定地執行猥瑣發育的政策20年不動搖,魏國和吳國百姓久被戰爭荼毒,必然人心思漢。此時,擇一上將,東征北伐,以王師頒德政於天下,孰謂天道有常,其正統在魏乎?


而知而行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那麼很有可能是蜀國後來居上,一統全國!!!

大多數人肯定是不相信我的結論,且聽我好好分析:

要知道當時是三國,而且吳國和魏國幾乎不分上下,吳國吞併了關羽守衛的荊州三郡後,據有幾乎整個荊州、全部揚州、交州和徐州的一部分,都是人口眾多、經濟富裕的州,尤其荊州是全國第一大州,並且陸遜是當時倖存最會打仗的名帥。這導致魏吳交戰,吳國反而勢頭猛、勝仗多,比如石亭之戰,陸遜一舉擊潰大司馬曹休十萬大軍,大司馬曹休(大司馬級別高於大將軍哦)差點就被俘了,孫權本人也多次率十萬大軍親征,曾經五伐合肥,打得魏國一度處於守勢。

實際上,吳國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魏國被司馬懿政變後第一個滅亡,然後蜀國被滅,蜀國滅亡後,吳國還活了十七年之久。魏強吳弱,為何魏國反而長期處於守勢呢?這得從赤壁之戰說起,赤壁之戰曹操中了黃蓋詐降之計後,被打得大敗,乾脆放火燒了自己剩餘戰船,導致魏國再也沒有有戰鬥力的水師。之後吳國憑藉水上優勢,控制了長江沿岸,讓魏國一直未能建立起來水師。沒有水師,魏軍攻無可攻,只能望江興嘆。一直到魏國佔領蜀國後,在成都大建戰船,重新訓練出水師。

總之,從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開始計算,吳國活了57年之久,且如果蜀國不亡,吳國還能活更久。

蜀國只有益州,實力最弱,但是卻也有自己獨特優勢,就是其一:蜀道難,易守難攻;其二,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都是肥沃土地,盛產糧食,足夠養活千萬人口;其三,益州遠離中原,戰爭破壞少,根據《後漢書》,漢獻帝父親在世的時候益州刺史部還有五百萬人口,劉備死後,益州應該還有至少二百萬人口。其四,益州盛產綢緞-蜀錦,可以出口賺取金銀。

而魏國是遭到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先後遭到蝗蟲災害、黃巾軍之亂、董卓之亂、呂布之亂、各種大戰、官渡之戰等等無窮多戰亂。由於經濟遭到徹底破壞,魏軍不得不以盜墓、食人肉乾為生,人口十去其九,千里無人煙。曹操死後,魏國估計共有三百萬人口。吳國估計有二百多萬人口。魏國人口稍多,但是北方還得防禦少數民族不斷來騷擾,東北還有公孫家族也經常異動,西北羌族完全不聽管轄,不得不分兵把守。也有人說,三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厲害了,那是誤解!實際上,北方匈奴人後來沒多久就南下攻下了洛陽、長安,滅掉了剛一統三國不久的西晉,佔領了整個魏國地盤,可見遊牧民族對魏國一直威脅很大。三國歸晉,但是西晉只有區區壽命37年,就亡於匈奴。

魏國和吳國從荊州、揚州到徐州都處於僵持狀態,實力相當,沒有一天不打仗,幾乎每年都有十萬級別的大戰,比如孫權多次率十萬大軍親征合肥,綽號“孫十萬”,曹丕也親征過,雙方大量消耗人口和糧食,而蜀國則處於和平狀態,因為誰都自身難保,顧不了蜀國。魏國的襄樊、合肥、徐州都處於吳國的攻擊範圍,隨便失守哪個都會威脅到許都,進而造成崩潰。同樣吳國更不敢鬆懈,一旦哪裡失守,就會全線崩潰,因為長江都連在一起。

因此蜀國如果效仿美國在一戰中的政策,採納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同時與魏國、吳國交好,成為中立國,則有以下好處:

其一,可以收留難民,魏國吳國肯定有大量百姓會逃難到不打仗的四川。蜀國如果奉行後來清朝那樣的政策,就是入川開荒則擁有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那麼蜀國人口會暴漲,可能暴漲十倍百倍,看看後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就知道了。蜀國除了四川,還有云貴、漢中等大把肥沃空土地,甚至越南很大一部分當時也歸蜀國所有。

為了吸引流民,蜀國可以把稅賦降到最低,因為畢竟不打仗開支少,新開荒的免稅幾年,還給送種子。稅賦低,沒有拉壯丁,民心思蜀,蜀國很快能把人口搞起來,一旦達到五百萬就無懼生存了。

注:真實的蜀國稅賦是全國最高的,拉壯丁是年年拉,青壯年死得差不多了,六、七十歲的都得上前線。廖化九十多了還得出徵,軍中七十多的還很多。

其二,可以出口糧食和絲綢、布料到吳國、魏國,根據史書記載,魏國也是遇到多次糧荒,肯定需要購買糧食,吳國也願意進口便宜的糧食。蜀錦聞名天下,也是供不應求,還可以出口到西域。這樣蜀國可以迅速積累金銀財富。

其三,可以蒐羅天下英才。蜀國既然人口暴漲、金銀多多,高薪必然可以招募到各種英才,優中選優。

其四,可以練兵,練出三十萬精兵。如果蜀國通過吸收難民、休養生息的政策讓人口增長到五、六百萬,加上平定大西南各個部落,養三十萬兵不算什麼。有錢有糧,當然可以練兵。平時沒事就拿西南各部落練兵,一舉三得,一方面一舉徹底統一大西南,增加土地稅收,另外一方面可以練兵,提高軍隊作戰能力,並且可以吸納少數民族精英入伍。

蜀國滅亡的時候戶籍人口90萬,其實這並沒有包括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他們並沒有實際納入管轄,不在戶籍裡,也就是沒有戶口。如果通過南征把少數民族納入有效管轄,都加入戶籍,人口至少多二百萬。如果繼續南征到東南亞,人口還可以再多幾百萬。再教他們先進的農耕技術,肯定能夠糧食豐收,府庫充益。吳國就沒有這個地利了,南征就到了大海。

很多人說蜀國是內部矛盾激化,本土派與荊州派衝突嚴重,因此不北伐無法維持統治。真的嗎?那隋煬帝多次舉國徵高麗怎麼反而丟了天下?

蜀國確實是統治最黑暗的一國,從立國開始就註定了失敗,因為在劉璋投降後,劉備諸葛亮居然公然實施士兵大搶劫,其中不乏強姦、強搶民女、殺人等事件,諸葛亮也分到了一萬金。之後,由於國庫被搶空了,諸葛亮又建議採納劉巴之計,鑄造成色不足的大銅錢,也就是製造通貨膨脹,再次掠奪民財。作為對比,張良在劉邦攻入咸陽後建議約法三章,不得擾民,因此深得民心。

至於後來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北伐,更是讓蜀國從天府之國、民殷國富變成了益州疲憊,因此北伐失敗是必然的,是民心喪失的體現,具體表現為自己士兵和將領都怨氣沖天、消極怠戰,而對方則拼死不降。假如你是魏國人知道投降就會被大搶劫,那麼你會投降嗎?

但是如果反過來採納我上面提到的休養生息,發展民生,選拔人才的政策,那麼必可得民心。

很多人認為魏國、吳國不會放任蜀國和平發展的,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打蜀國,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幾乎為零,因為老大永遠都是以老二為最大敵人的,因此魏國肯定不會放過吳國,他們和好的可能為零。而且吳國會願意放任魏國吞併蜀國嗎?蜀國沒了下一個就輪到吳國沒了,所以吳國肯定不會打蜀國,反而會救蜀國,歷史上吳國就積極救援蜀國,派出了大批軍隊大舉攻打魏國,企圖圍魏救蜀,逼魏國撤軍,還派出軍隊增援蜀國,可惜蜀國投降太快了,來不及救。

就算攻蜀,蜀國都是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只要幾萬人足夠抵擋二十萬大軍至少,因此只要蜀國實力不失,根本無懼進攻。

歷史上,劉備死後四十年,除了曹真受到諸葛亮刺激征討過一次外,魏國都沒征討過蜀國。因此蜀國和平發展,至少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機會。

也有人說,就算蜀國和平發展,魏國地盤大,基數多,恢復會更快,這對不對呢?當然不對,實際上因為戰爭魏國人口增長並不快,以至於西晉立國後,匈奴人建立的前趙,先攻入洛陽,後又攻入長安,導致西晉滅國,整個長江以北包括荊州都落入胡人手中,五胡亂華,也就是魏國地盤全落入胡人手中。假如魏國漢人增長很多,那麼北方也不會失陷吧?

因此魏國、吳國長期戰爭,實際人口增長並不快,加上蜀國不斷招人,人口都會往蜀國跑。

這樣過個十年二十年,魏吳已經你死我活打得差不多了,糧草消耗得差不多、兵也死的差不多了,蜀國選個好時機,比如曹睿去世內亂的時候,或者司馬懿造反的時候,派三十萬精兵,一舉攻入關中,再攻入中原,試問那時候魏國哪來三十萬精兵來抵擋呢?


董董_69904

這樣的局面,結局很簡單,蜀國還是第一個完蛋。

首先,我們來看看蜀國的地理形勢。

在中國的各大戰略要地中,要說起來山川險固,無論關中、江南、河北、山西等地,都不如四川。

李白詩中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地形上看,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戛然而止,秦巴山脈橫亙四川北部,巫山折向西南與雲貴高原相連接。

所以,從外部形勢來看,四川的每個方向都是崇山峻嶺構成了天然防線。

四川與外界的主要交通聯繫條件就是依託長江及其支流建立起來的水運系統,長江三峽是四川與東部來往的要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與北方往來的通道。

重慶和成都,是水運系統的兩大樞紐,分別位居上下游。

相對於外界形勢的險峻,四川境內有適宜發展農業的肥沃平原,還有著包括鹽、鐵在內的豐富物產。

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說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到唐宋時期,四川賦稅與揚州相當,為天下之最。

然而,四川既然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什麼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從四川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政權呢?

要知道,歷史上,四川曾經出現過許多割據政權,從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到東漢末年的劉焉劉璋,劉備,再到西晉末年的李雄,再到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最後一個就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

這些政權,絕大多數都選擇了休養生息,偏安一隅,為何最後還是一一被降服了呢?

很簡單一個原因,不思進取。

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候,四川的統治者只有利用好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的條件,在政治上積極進取才可以吸引四方豪傑,將有利條件轉化為奪取天下的雄厚基礎。

否則,如果只是一心偏安,那麼四川的這些險要地形也不足以保命。

歷朝歷代,比如岑彭入瞿塘、鄧會鍾艾破劍閣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顧祖禹總結到,“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換句話說,就是不主動出擊,肯定死,主動出擊了,還有搏命一把的可能。所以,如諸葛亮一般的人中龍鳳,自然要選擇北伐,而不是鬼縮四川。

至於姜維北伐,那是隻學到了諸葛亮的形,沒有學到諸葛亮的神,無可奈何也。


小奔說史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生存是第一位的,那麼只採取守勢是不是生存之道呢?我們用例子說明。

劉表割據荊州,東漢末年,中原地帶戰火紛飛,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荊州相對安穩,很多中原百姓到荊州躲避戰火。人口增加,人才聚集,在劉表的精心治理下,荊州變得富庶,百姓安居樂業。有了經濟基礎,組建軍隊就有了本錢,因此劉表的荊州軍事上並不弱。但是劉表無心奪天下,採取了只守不攻策略,最後也沒守住,富庶的荊州被瓜分。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生存法則,實力弱的最終必被吃掉。三國時,蜀國最弱,被吃掉是必然的。要生存必須變強。蜀國地盤小,存量實力增長有限,有天花板,無論怎麼休養生息,能養活的軍力也無法超過魏國。蜀國超越魏國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北伐擴大地盤。



另外,蜀國北伐成功,可以把益州留給益州人自治;蜀國被吃掉,中央政府不可能建在益州,益州人也能實現自治。對益州士族來說,他們的希望是,蜀國要麼北伐統一天下,要麼投降。

蜀國北伐就是昭告國人,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決心。假如蜀國不北伐,內部矛盾必起。諸葛亮在還好,諸葛亮沒了,蜀國內部矛盾很快就會爆發,最終會像劉璋一樣,內外交困,被吃掉。相對於北伐,偏安一隅會更快被滅掉。


豫有得

如若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勤理內政,偏安一隅,三國會變成什麼局面?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來一件事。我先問一下大家:

如果十五年前,我們不買房,而是努力把每個月的工資存在銀行裡,等著利息多了,今天會不會在北京買到房?

事實上,蜀國如果不北伐,蜀國也會被吞併!讓我們從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裡來找出答案吧:

01.王業不偏安,不北伐是坐而待亡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上表請求第二次北伐,首先說明,魏國和蜀漢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抓住曹魏和東吳開戰的時機北伐,將來失去戰機,蜀國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必然會坐以待斃,被曹魏吞併。《後出師表》對蜀國當時的危機的分析如下: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02.奮鬥和折騰才是王道,亂世要”危然後安“

戰爭中,保守的整體,終究會受到懲罰。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舉了兩個例子來論證北伐戰爭的必要性: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首先,即使是劉邦,也要靠折騰才能取勝圖存,當下的蜀漢,實力不如劉邦當年,所以無法依靠穩健的方法圖存!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劉繇、王朗這些人,害怕戰爭,堅持保守,結果只能是被孫策吞併。蜀漢不能走王朗等人的老路。

03.蜀漢一地出產的人才不足,要趁著劉備留下的人才底子進行北伐

劉備積累的人才優勢正在消失,如果再等幾年,之前的人才老去死去,蜀國是無法繼續聚集這樣的人才班底的。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蜀國不能等待!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這樣講: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04.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蜀國太小,國力不濟,不得不折騰

就像靠月薪一萬,在北京不貸款永遠買不起房一樣。靠蜀國的地土,不折騰永遠看不見存在的希望!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這樣講: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歷史迷猴神通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有這麼幾個影響。

第一、司馬懿將失去與曹爽一較高下的資本。

司馬懿在魏國如日中天的政治資本是什麼?就是雍涼防禦諸葛亮侵攻攢下的實打實的軍功和多年掌兵培植的私人勢力。假使沒有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在魏明帝后期不會取得與曹爽相抗衡的政治資本。雖然魏國天下還是有很大概率被士族奪取,但是司馬氏應該沒機會了。

第二、不北伐的季漢政權可能會比歷史上更早滅亡。

季漢政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復興漢室,在這面大旗下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派都被整合了起來。如果沒有北伐旗幟季漢政權內部的分裂會提前爆發出來,以諸葛亮之能恩威並施協調各方利益絕對沒有問題,但是繼任的蔣琬等人能否壓得住存疑。一個不小心蜀中內亂,只要魏國拿下漢中之地,益州投降派很有可能策動劉禪舉國投降。

第三、東吳戰略方針可能改北伐為西征。

東吳孫權是一個有大抱負的人,統一天下的願望從未放棄。歷史上吳蜀多次串聯進行伐魏,這個時候他們是盟友。如果季漢放棄北伐,那麼東吳將重新判定這個盟友的價值。因為這個時期,吳在局部戰線上是有優勢的,而加上季漢的配合,很有可能造成吳蜀兩分中原,曹魏退守黃河以北的局面。

假設蜀國保持中立,那麼單憑吳國是不可能實現這個戰略構想的。權衡之下孫權和東吳群臣極有可能能伐蜀,以長江為線與曹魏對峙。這也是以前周瑜提出過的二分天下之計。而在東晉時期,由於南北對峙都奈何不了誰的時候,也是打著滅蜀的注意。並在桓溫的主持下完成了這一戰略構想。而東吳的侵略,勢必會得到蜀中勢力的響應,因為沒有北伐旗幟的感召,蜀中早已山頭林立了。魏國此刻如同時進兵奪取漢中,蜀國必然亡國。

諸葛亮為什麼被人稱頌兩千年?為什麼能入武廟十哲?為什麼三國志臣子中只有他和陸遜單獨有傳?

難道是因為他會借東風?難道是因為他神機妙算像個妖怪?難道是那蹩腳的空城計?

是因為他高臥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戰略眼光,還有把這樣戰略設想變為現實的行動力。有這樣戰略眼光的人勢必會比我們普通人看的更遠些吧,後人讀書深思後方能理解其想法一二,借司馬宣王的話說:“真天下奇才也!”


文史野狐禪

如果諸葛亮不是幫劉備,就不會形成三國,如果沒有三國,就不會有司馬昭篡權,如果沒有司馬昭,就不會有西東兩晉,如果沒有西東兩晉的亂局,就不會出現歷史上漢人差點被北方少數民族屠殺殆盡的五胡亂華。你說諸葛亮幫啥劉備呢?


海上明月158769598

直接先上結論:三國終究會歸於一統。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雖然這話說的有點遊戲,但不失其理。面對北方強大而統一的政權,諸葛亮根本不具備修養生息的條件和環境,特別是劉備死後,蜀漢元氣大傷,三國中居於微末之位,根本不具備和曹魏、東吳爭雄的實力。

一、蜀國舉國之兵僅有十萬。吳蜀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精兵猛將損失殆盡。諸葛亮《隆中對》遇到空前挫折,關羽集團5萬精銳基本全軍覆沒,劉備手下最強大的攻伐漢中集團的軍隊也在夷陵之戰中基本全軍覆沒,大家熟悉的黃忠、黃權、孟達等猛將,死的死、降的降,留給諸葛亮的卻是一手最爛的牌,真的是“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舉國之兵僅有10萬,而魏國舉國之兵差不多有60萬。這10萬之兵,正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異常英勇,導致魏國不敢小覷,採取守勢。

二、北伐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不是拿下關中,因為諸葛亮明白他拿不下關中,更不可能攻下洛陽,消滅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北伐的目標是隴右和西涼,意圖通過曹魏陳兵江淮,尋找間隙拿下隴右和西涼,但除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基本沒有機會拿下隴右。

三、丟失荊州後的吳蜀已失去戰略迴旋餘地。在三國戰略上,真正的戰略家只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和魯肅。魯肅死後,東吳失去了唯一的戰略大家,本應乘著荊襄大戰的機會,發兵猛攻江淮,結果死咬著弱小蜀漢,導師蜀漢實力過早透支,吳蜀兩國加起來也無法和曹魏抗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