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意”節日傳承民風民俗

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吃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在今天依然備受歡迎。

川人過端午濃於清初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已有上千年曆史。古代文化名人包括歐陽修、杜甫、蘇軾、陸游等都曾寫過不少與端午有關的詩文,端午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清朝以後,隨著移民入川,尤其是大量湖南移民的進入,四川端午習俗氛圍開始濃郁。”謝元魯說,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重要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根據史料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所以湖南是端午節習俗的中心之一。湖南移民進入四川后,提升了端午習俗在四川民俗中的分量,成為川人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

“龍舟錦水說端陽,艾葉菖蒲燒酒香。雜佩叢簪小兒女,都教耳鼻抹雄黃。”這首清朝嘉慶年間楊燮所作的《錦城竹枝詞》,就描繪了當時成都民間過端午節的熱鬧情形。

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

謝元魯說,整體來講,四川的端午習俗,基本與其他各地一致,但在發展中,也形成了不一樣的特色。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等。不過由於四川少湖泊,且河水較湍急,使得賽龍舟的習俗到四川后,雖有保留,但不如湖廣等地興盛。”謝元魯說,但吃粽子等習俗,在四川卻十分普及,且逐年興旺,研發出各種不同的粽子餡料等,這也與四川本就比較發達的餐飲文化相關。

四川端午習俗不僅有吃粽子,在清代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覽》中,還提到“包粽子、煮鹽蛋、包鹽蛋、皮蛋、灰蛋、買紅白糖、酒、雄黃、蒜、買鱔魚吃、搽雄黃酒。”

謝元魯說,端午節正值春夏之交,蚊子、蒼蠅等害蟲變多,所以端午也有家門口掛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以及佩戴香包等習俗,還有“端午門掛菖蒲草,熬鍋艾蒿洗水澡”這樣的民諺,以意驅邪祛病、除惡消災等。“在今天看來,這其實蘊含著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內涵。”

挖掘傳統文學詩歌內涵

謝元魯是成都人,從小在成都長大。據他回憶,過去幾十年,成都端午習俗一直比較濃郁,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端午節還會在九眼橋附近划龍舟,場面熱烈,萬人空巷。

如今,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越來越多的端午主題活動也恢復興起。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所作的《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其中名篇《離騷》更是至今依然備受推崇。”謝元魯說,成都是詩歌重地,擁有深厚的詩歌文化傳統,在端午節這樣“詩意”的節日,可以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其蘊含的傳統文學詩歌內涵。

同時,謝元魯認為,端午節所蘊含的對健康文明生活的追求,也值得傳承發揚,進一步豐富民風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