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文 | 江隱龍

對於諸葛亮的功績才華,史家多有評價。《三國志》作者陳壽距諸葛亮的時代較近,其言極為詳盡也極為公允: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除了“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八個字的概括外,還有一點尤其值得注意:陳壽口中諸葛亮的功績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等,均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開府治事時才完成的。有著良史之稱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在劉備生前的功績一字不提?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其實這與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的取捨原因相同:諸葛亮在劉備生前,除了規劃出《隆中對》戰略、出使東吳締結孫劉聯盟之外,其功績實在是乏善可陳。這背後隱藏著另一個真相:劉備在坐鎮荊州時期並沒有將諸葛亮當做謀主,“如魚得水”之語只是劉備為寬慰關羽、張飛二人的辭令。這四個字,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實在有些言過其實;如論其深意則又表明了諸葛亮與劉備舊部關係不合。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三國演義》中不僅虛構了諸葛亮的諸多軍功,也虛構了他與劉備之間的親密關係。其實諸葛亮自出山後劉備便事事以其為師並託付以軍政大權的情節,並未史實。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隆中對》之後,唯一像樣的功績是在締結孫劉聯盟中承擔過外交使節。這一次外交事件中,舌戰群儒一段為《三國演義》所虛構,歷史上的諸葛亮直接與孫權交流,並在魯肅的支持下締結盟約。在此之後,諸葛亮一直從事調整賦稅、充實軍資的內政工作,至於應變將略之事則一概莫為;至於隨即而來的平定益州之事也主要是龐統之謀,後因龐統意外陣亡諸葛亮方才入蜀——《三國演義》藉此虛構了“落鳳坡”一段,也是頗有功力了。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然而就是在幾乎與軍政絕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是未能平息關羽的忌恨。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因有聯結孫權之功而被劉琦稱讚為“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關羽專注於“養兵”,長坂坡之戰中“羽軍獨全”,劉琦引起關羽的不悅自是情理之中。王夫之認為“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將這一忌妒的結果一直延伸到了襄樊之戰,亦頗有道理。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由上可知,《三國演義》針對此時的諸葛亮進行了兩方面的虛構或者說是強化,一是其用兵,二是其與劉備的關係。《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中寫到“玄德便以劍印付孔明”令其迎戰夏侯惇的十萬大軍,這可以說兼具兩方面的虛構了。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諸葛亮用兵的才能可以通過其真實戰役推斷而出,而其與劉備之間的關係則因為《三國演義》等作品的影響而極具迷惑性。事實上諸葛亮直到劉備死後——或者說是劉備臨終前才真正掌握了說“劍印在此,違令者斬!”的權力,此時距諸葛亮出山已經過去整整十五年。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魚水之情,終究是少了一絲溫情脈脈。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甚至白帝城託孤也成了千古謎案。劉備在託孤時,究竟有沒有安排刀斧手?陳壽評價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是不是真的“無貳”呢?箇中的真相已經不可復察。

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沒有那麼聰明,劉備對他也沒有那麼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